第1章 從科學角度看能幸福的「大腦使用方式」、不能幸福的「大腦使用方式」
〈第1章 導讀〉
「只要鍛鍊大腦就好──。這麼一來,就能過得充實且幸福。」
我在序裡這麼說,但把它換成下面這句話也可以。
「只要改變大腦的使用方式就好──。這麼一來,就能過得充實且幸福。」
事實上,在我們想著要「過得充實且幸福」的時候,以往使用大腦的方式,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呢?
接下來,我將驗證以往的大腦使用方式是否正確。
並且將介紹「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幸福的人的大腦是什麼模樣。」
並談談該如何才能做到。
「希望能幸褔」的想法,會將幸褔推得更遠
當我們期望自己能「過得幸福」時,腦中通常會有一種想法,那就是「我要變得幸褔,我想變得幸褔」。
然而,只要這麼想,最終就能獲得幸褔嗎?
從結論來看,可以說「即使祈求幸福,也不會因此獲得幸福。」
美國丹佛大學的摩斯博士等人曾做過以下實驗:他們將六十九位平均年齡二十一歲的女性受試者分成兩組,並先對其中一組講述「只要抱持正面心態就能成功」的想法。
例如抱持正面思考就能「找到好工作,增加年收入」,並且「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對另一組受試者則沒有灌輸這些想法。
接著,實驗人員讓兩組受試者觀看兩部電影。
其中一部有美好的結局。電影的最後,花式滑冰選手奪得金牌,觀眾熱血沸騰。
另一部則以悲劇收場。電影最終場景是幸福恩愛的夫妻徹夜共舞後,妻子突然死亡,只剩丈夫一人孤伶伶地留在家中。接下來,實驗人員請各組受試者表達看完這兩部電影的感受。
結果,看完美好結局的電影後,被灌輸「只要抱持正面心態就能成功」想法的組別和沒有被灌輸這種想法的組別相比,前者產生正面觀感的比例較後者低了大約百分之三十。
另外,被灌輸「只要抱持正面心態就能成功」想法的組別,觀看美好結局的電影與悲劇收場的電影時,感受幾乎相同,而這種感受與「沒有被灌輸正面想法」的組別觀看悲劇收場的電影時,感受幾乎相同。
或許是因為被灌輸「只要抱持正面心態就能成功」想法的組別在看電影時,心裡都會有個聲音提醒自己「要抱持正面心態」,「必須正面思考(否則就不會成功)」。
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只是單純欣賞電影,原本就能感受到「太厲害了!」、「幹得好!」這些正面情緒,卻由於心裡一直想著「我要正面思考、我要正面思考」,反而無法產生任何感受。
我們大多都希望自己「能比現在更幸福」。
然而,從這項實驗結果可以發現,一心希望自己能夠幸福,反而會讓我們更難感受到幸福的情緒。
這樣說來,想要度過充實而幸福的人生,就不應該抱持「我要變得幸褔」、「我想變得幸褔」的想法嗎?
說實在,的確如此。
在這個階段各位或許難以理解,但其實「我要變得幸褔」,「我想變得幸褔」這些追求幸福的想法,最後都只會將幸褔推得更遠。
大腦鍛鍊POINT
不要過度追求「我要正面思考」、「我要變得幸褔」。
不要過度追求「我要正面思考」、「我要變得幸褔」。
為什麼悲觀的人難以掌握幸福?
人們都會期望自己「變得幸褔」,有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心中認為「現在的自己不幸福」。
已經感受到滿滿幸福的人,就不會再想著「我想變得幸褔」了對吧?
也就是說,當我們心中想著「希望能更幸褔」,就代表對於現在的自己感到悲觀,這又會導致幸福離我們更加遙遠。
美國哈佛大學的拉納博士等人做的實驗結果可以證明這個論點。
這項研究進行的方法如下:團隊人員找來兩百零二位受試者觀看會引起多種不同情緒的動畫,看完後確認這些人大腦的反應。
接著,團隊人員提供受試者兩個選項,請他們選擇要「現在就拿到一筆錢」還是「之後再拿到金額更大的錢」。
選項包含「現在拿是二十美元,等一年後則可以拿到一百美元。」、「現在拿是十美元,等……之後可以拿到○○美元。」,等一共有二十七種組合。
最後,實驗結果發現,總是悲觀生活的受試者感受到的悲傷是一般人的二.二倍,而且他們比一般人更加無法忍耐,明明清楚未來可以獲得更多報酬,卻仍然傾向於決定先拿到眼前的利益。
舉例來說,當團隊人員詢問「假設確定一年後能夠拿到一百美元,而現在只能拿到較少的錢,那你能接受的最低金額是多少?」
一般人的回答是「十九美元」,心境悲觀的人卻降到「四美元」,這說明了悲觀的人會貶低未來的價值。
人們原本就傾向於低估未來的價值(重視現在的價值勝過未來的)。
舉例來說,現在忍住不吃甜食就能減肥,但即使心裡明知「未來減肥成功」的價值遠遠高於眼前這塊蛋糕,有些人還是會選擇低估未來的價值,選擇當下開心地吃下蛋糕。
這種時間愈久遠,在人們心中價值就愈低的大腦特性稱為「時間折扣,Time Discount」(又稱延宕折扣,Delay Discounting)。
和一般人相較之下,愈是低估未來的人就算得上是悲觀的人,他們覺得自己的未來沒什麼價值。
除此之外,透過這項實驗也能了解,總是抱持悲觀想法的人會希望儘快藉由物質,滿足他未滿足的狀態。
而且不只是「近期之內」,這些人心中會充滿「希望當下立刻獲得」的衝動。
希望變得幸福,卻也不會抱持悲觀的心態。
在這種情況下,請一定要記得腦的這項特點:「負面思考會讓幸福遠離。」
大腦鍛鍊POINT
抱持悲觀心態、負面思考,會低估自己未來的價值。
抱持悲觀心態、負面思考,會低估自己未來的價值。
年收入不到八百萬日圓之前,「金錢與幸福」有所關聯,但……
只要有錢就能幸福──。
錢的多寡決定人的幸福──。
當我們想過得更加幸福時,以上是常見思考方式的其中一種模式對吧。
有許多人如此相信,但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對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有許多相關研究。
我們就拿其中幾個為依據思考看看吧。
首先,美國普渡大學的傑布博士等人得出以下的研究結果:「在開發中國家,收入或GDP增長等經濟發展,和個人的幸福感相關,然而如果是已開發國家,兩者則不相關。」
另外,他們還得出以下結論──如果換算成日幣,一年的收入在大約八百萬日圓以下時,收入高低會與幸福感相關;當超過八百萬日圓〜一千萬日圓左右之後則不相關。
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年收入增加後,物欲也會提高,開始覺得「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年收入增加後,就會想買價格更高的物品,也會開始想買土地或高級房車等高價的物品。也就是說,無論年收入增加多少都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這種不滿足的情緒會愈來愈強烈。
我將人們的這種狀態稱為「貪婪無間地獄」,無論獲得多少都無法滿足,這種狀態肯定算不上幸福。
另外,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的迪納博士等人的研究,發現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只要超過一萬美元,幸福感就幾乎沒有變化。
補充說明,日本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是在一九八一年超過一萬美元,一九八二年則是九千五百七十七美元,但在那之後基本上是持續增長,目前約三萬九千美元。
就這項研究結果而論,可以說到一九八○年左右為止,日本也處在「收入增加,幸福感便隨之增加」的狀況,然而現在已經不同。
但即便如此,也並非「沒有錢也無所謂」對吧。
人要活得像個人,在衣、食、住就需要最小限度的金錢開銷,如果擁有夠用於興趣和休閒的金錢,人應該就能活得更充實。
前面我介紹了傑布博士等人的研究結果,提到「年收入超過八百萬日圓〜一千萬日圓左右之後,收入高低與幸福感不相關。」。
如果反過來思考,就能說:「年收入不到八百萬日圓〜一千萬日圓之前,財富多寡與幸福感相關。」
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財富並不會變得幸福,話雖如此,沒有基本的錢財也不會獲得幸福,而在到達一定的數目之前,財富多寡和幸福相關。
大腦鍛鍊POINT
年收入超過八百萬日圓之後,即使追求財富也不會變幸福。不要陷入「貪婪無間地獄」!
閱讀完整內容
年收入超過八百萬日圓之後,即使追求財富也不會變幸福。不要陷入「貪婪無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