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的修練》公司組織最大的管理黑洞就在這裡…

執行力的修練 (增訂版) Photo by Elijah O’Donell on Unsplash

文/蕭恩.柯維、克里斯.麥切斯尼、吉姆.霍林

策略失敗的真正原因

所有的領導者都正為「執行力」這項挑戰傷透腦筋,然而也有些領導者尚未察覺。

倘若你是領導者,現在正設法讓部屬去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或是採取不同於以往的做法,那麼,不論你領導的是一個任務小組,或是一整個公司,抑或是一個家族、一間工廠,除非徹底改變行為,否則無法獲致明顯成果。

為了成功,你需要的不僅是員工的服從,也需要他們的支持與投入。所有領導者也都知道,要使員工全心全意地支持與投入,並非易事。

撰寫本書之前,我們完成了一千五百多件「執行力四修練」的推行,如同亞薩、華克和辛格這類領導者,試圖在真實世界所面臨的挑戰中測試並精修這四個修練。

執行策略時,最艱難的挑戰之一,便是需要員工顯著且持久地改變行為。執行力四修練並非僅是一個有趣的理論,而是一套已經過許多實例證明可行的實務。

真正的挑戰

不論你稱它為策略、目標或改善行動,領導者促使團隊或組織大步前進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兩類:「大筆一揮」(stroke of the pen),以及「行為改變」(behavioral change)。

所謂「大筆一揮」指的是,你只管下令或批准人們去做。簡言之,只要有經費和職權就能實現。例如,一項重大的資本投資、薪酬制度的修改、職務角色與責任的調整、增加人員,或是推出新的廣告活動。執行這類策略或許需要規劃、共識、膽識、頭腦和資金,但你知道,策略最終將會實現。

需要改變行為的策略就明顯不同於大筆一揮的策略――單靠下令或批准是無濟於事的。因為在執行這類策略時,需要人們(往往是很多人)做出不同於平常的事,或是採取截然不同的做法。若你曾試圖使他人改變行為,就應該知道這有多困難。別說改變他人,光是改變自己就夠難的了。

舉例而言,你可能要求門市所有員工在顧客上門的三十秒內上前問候,或是要求銷售團隊使用新的顧客關係管理系統(CRM),或是敦促產品開發團隊、行銷團隊通力合作……或者,你像亞薩或華克一樣,試圖改變已運行了數十年而根深柢固的例行作業。這類變革相當不容易。

許多大筆一揮的策略經過批准後,會逐步演進成需要顯著改變行為的策略,這是很常見的。

我們的同事史都華(Jim Stuart)如此總結這項挑戰:「為達成過去從未企及的目標,你必須開始做以往從未做過的事。」也許是一種新的銷售方法,也許是致力於改善病患的滿意度,或是改進計畫的管理紀律、遵守新的製造流程。凡是需要人們做出不同於以往的事,或是採取不同於以往的做法,就代表你正在執行需要改變行為的策略。

你是否曾在上班途中喃喃自語:「看在上帝份上,我們能不能就做好這一件事呢?」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麼應該清楚記得「因為員工無法改變,導致功敗垂成」的失落挫敗感。有類似經歷的,絕不只是你。

貝恩管理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進行了一項有關於組織變革的研究,得出以下發現:「大約六五%的變革行動需要前線員工改變行為,然而經理人往往未能事先考慮或規劃到這點。」這個問題茲事體大,領導者卻鮮少察覺。幾乎不曾聽過領導者說:「但願我更能促使員工了解,採取不同方式做事有多重要。」可能經常聽到領導者說:「我真希望自己不必再應付湯姆、保羅和蘇珊這些人。」

領導者很自然地認為,問題就是出在員工身上,是這些人沒有做領導者要求他們做的事。身為領導者的你若是這麼想,那就錯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並不在員工。

品質運動之父戴明(W. Edwards Deming)曾說:「若多數人在多數時候展現相同的某種作為,那麼問題並不在人們身上,問題出在制度。」領導者必須對制度負責。固然某人可能是個大問題,一旦你發現自己正在怪罪員工時,就應該開始反省。

幾年前,我們著手研究這項挑戰,首要之務就是了解執行成效不佳的根本原因。我們針對工作者展開一項跨國的問卷調查,檢視數百家企業和政府機關。在研究的初期階段,就發現到處存在問題。

首先,員工根本不了解自己應該達成什麼目標。問卷調查發現,平均每七名員工當中只有一人能夠說出組織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沒錯,只有一五%的員工能夠說出領導者的目標,其餘八五%員工說出的目標往往跟領導者的相差十萬八千里。此外,愈高層級所訂的目標,釐清度愈低。這些只是我們發現的問題開端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對目標不夠投入。就連那些清楚知道目標者,也缺乏對達成目標的信諾投入,只有五一%的員工表示自己對團隊的目標懷抱熱忱,近半數的團隊成員只是來上班工作罷了,並不關心團隊或組織想達成什麼目標。

當責也是個問題。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高達八一%的人表示,組織並沒有要求他們對目標的定期進展負起責任。此外,目標並未轉化成明確的行動,高達八七%的受訪者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以達成組織目標。難怪,執行情形如此不一致、不協調。

總而言之,人們不清楚目標是什麼、對目標不投入、不知道為了達成目標必須採取哪些行動,也沒有為目標的進展與達成當責。這些都是執行之所以失敗的最明顯原因。此外,還有其他更微妙難察的問題,包括缺乏信任感、薪酬制度未能適當調整以搭配策略目標、亂成一團的發展流程、決策不當等。

日常工作的旋風

執行的真正敵人是你的日常工作,我們稱之為「旋風」。它是維持日常運作所需要的巨大能量,諷刺的是,它也是讓新事物難以執行的巨大阻力。旋風佔用了你的時間與心力,使你無法聚焦於推動團隊、向前邁進。

領導者多半無法區別旋風和策略目標,因為這兩者都是組織生存之必要,儘管它們明顯不同。更重要的是,兩者不斷地相互競爭資源、時間、精力和注意力。不消說,你一定知道通常勝出的是哪一個。

旋風又急又快,時時刻刻影響領導者和員工。我們都知道,前進目標很重要,每當急迫碰上重要時,急迫總是勝出。認知到「急迫vs.重要」的相互競爭後,你將會發現,在所有試圖執行新事物的團隊裡,這種相互競爭的情形無所不在。

還記得某項順利推出、但終告失敗的重要行動方案是如何結束的?是大聲的撞擊和大爆炸,抑或受旋風壓制阻礙,靜悄悄地無疾而終?我們向無數領導者詢問過這個問題,總是得到相同答覆:「靜悄悄地無疾而終!」就像你發現放在抽屜底層的褪色T恤時,脫口而出:「噢,對了,行動高峰會,咦,那行動後來是怎麼了?」那行動後來悄悄地死了,甚至沒人為它舉辦葬禮呢!

想在旋風中堅定前行,得克服令人分心的強大力量,以及「向來都是這麼做」的慣性。旋風並非壞東西,它攸關組織的活動運作,不容忽視。你若忽視急迫事務,很可能今天就活不下去;同樣地,若你忽視重要事務,明天可能活不下去。換言之,若你和團隊只在旋風中運作,整體是不會前進的,因為你們的精力只投注於試圖在風中挺立。因此,當前需要克服的挑戰是:如何在急迫的日常事務中,執行最重要的策略目標。

不同組織、不同層級的領導者,經歷不同的旋風。全球最大的住家修繕零售商之一的某高階主管這麼說:「我們沒有飛撲而來、會扼殺我們優先要務的巨龍;我們面臨的是小飛蟲,天天都有小飛蟲飛進我們的眼睛裡。回顧過去六個月,我們根本沒有完成承諾要做的任何事。」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嘗試向某位部屬解釋一個新目標或策略時,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股旋風。你一心一意想著新目標,並設法用淺顯易懂的語詞解釋。在你述說時,部屬一邊點頭同意,一邊迂迴著把談話內容拉回到所謂的「實際工作」上,就是我們所謂的「旋風」。

這名員工會不會充分投入於達成新目標呢?不可能的。他是否在試圖阻礙破壞你的新目標或策略,或是減損你的威信呢?不,他只是試圖在他的旋風中求生存。我們的一位同事敘述的這個故事可茲為例:

「我在我居住的社區擔任一所高中的社區議會主席,我們訂定了改進這所高中學生測驗成績的目標,我的職責是促使教師們朝此新目標邁進,因此,我安排和主要的教師會談,向他們解釋我們正在做的事,促使他們展開行動。

一開始,我徒勞無功,他們似乎根本聽不進去。慢慢地,我了解了原因:我看到其中一位教師的小小辦公桌上堆著高高一疊的學生學習報告,大概有一千份吧,那還只是她在一天內收集的學生報告而已,她必須批閱、打分數。此外,她當天必須出席一場家長會議,並準備翌日的授課內容。我滔滔不絕地述說著,她看起來很無助,並沒有認真聽我述說的內容,她的腦袋根本騰不出空間聆聽和思考這些東西,我不怪她。」

也就是說,若想創造顯著成果,就必須執行需要改變行為的策略,大筆一揮式的行動成就有限。其次,在執行需要改變行為的策略時,勢必要和日常工作做一番搏鬥;它是非常可畏的對手,許多組織打不過它。

此外,執行力四修練的設計,並非為了管理日常工作,而是讓我們在處理日常工作之餘仍能有效執行最重要的策略。

執行力四修練

我們和市場研究機構哈里斯互動(Harris Interactive)合作,針對全球十七個產業、一萬三千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並完成五百家公司的內部評量。接下來,繼續擴大此調查研究,訪查了近三十萬名領導者和團隊成員。這項研究提供了基礎與指引,使我們據此得出「執行力四紀律」初步結論。然而,真正重要的洞察並非來自這些研究,而是一千五百多件實際推行「執行力四紀律」的領導者及其同仁的心得。這些實務經驗使我們得以發展出確實能適用於任何產業或國家的原理及方法。

執行力紀律猶如一套作業系統。這四項紀律必須結合搭配,相輔相成。每一項紀律都在為下一項備妥基礎舞台,省略了其中一項,成效將大打折扣。安裝了這套作業系統,不論選擇什麼策略,幾乎都可以使用。

紀律一:鎖定至關重要的目標

若你試圖做更多事,實際上能達成的將更少。停止試圖同時改進所有項目,只選擇一、二個最重要的, 我們稱此為「至關重要目標」(wildly importantgoal,WIG),讓團隊清楚知道這是最要緊的目標。團隊可以區別什麼是真正優先的要務、什麼是旋風。因此,第一項紀律是聚焦,缺乏這項紀律,無法達成目的。

紀律二:從領先指標下手

這項在槓桿點上施力的紀律,基於一個簡單原理:某些行動的影響程度將比其他來得大。「落後指標」(lag measures)是營收、獲利、市場佔有率、顧客滿意度,當你收到這些績效數字時已經無法改變。「領先指標」(lead measures)所評量的是,團隊為達成目標所必須做的、最有影響力的事。基本上,領先指標評量那些將左右落後指標成敗的新行為。以「減重」這個簡單目標為例,實際減少的公斤數是落後指標,每天攝取的熱量和每週運動時數就是兩項領先指標。這些領先指標具有預測性,只要做到,你就可以預測下週的體重(落後指標),這些新行為都操之在己。落後指標並非不重要,但先指標將幫助你達成那些落後指標,成為達成目標的關鍵槓桿點。

紀律三:設置醒目計分板

在持續追蹤進度的情況下,人們的行為就會不一樣。自發性的進度追蹤,行為的改變將更加明顯。在能夠掌握得分、知道自己是贏是輸的情況下,投入程度最高。能夠驅動最高投入程度的是專門針對成員設計的計分板,最好由成員自己設計。表格必須簡單到讓團隊成員一目瞭然,可以立即判斷自己所在位置、是贏或輸。否則,成員執行的事項會在日常工作的旋風中漸漸被遺棄。

紀律四:落實當責

此項修練乃基於當責(accountability)原則:除非能持續讓團隊成員對彼此當責,否則目標很容易將在旋風中崩解。必須定期且經常性地舉行會議,至少每週一次、每次不超過三十分鐘。團隊成員在會議中彼此對目標進展結果當責,不能拿日常工作的繁重當藉口。這就是所謂的當責機制。要讓團隊成員自訂承諾。如此一來,他們更容易將這些承諾視為己任。

執行力四紀律之所以有成效,正因為它們源自原理,而非實務。實務是隨著情況而異的、主觀性強的東西,總是不斷演變;原理則是歷久彌真、不證自明、放諸四海皆準的東西,它們就是適用法則。


本書於2017/10/25~11/24進行限時免費下載活動,書城月讀包會員於活動期間開啟APP,即可下載本書!

執行力的修練:與成功有約的四個實踐原則(增訂版)

本文摘錄自

執行力的修練:與成功有約的四個實踐原則(增訂版)

蕭恩.柯維、克里斯.麥切 斯尼、吉姆.霍林/著,李芳齡/譯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