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人士這樣面對壓力:活用行為科學消除工作與人際難題》導讀
文/黃安妮 (《頂尖人士這樣面對壓力》編輯)
你是否常因工作或人際不順會有焦躁、煩悶、甚至憤怒的情緒,使得自己常在壓力之中?你知道嗎?人的大腦為了讓我們趨吉避凶,通常給我們的都是警告,而這些其實都只是假設性的警告,但卻成為我們焦慮的原因。對於壓力,日本行為科學第一人石田淳在其最新力作《頂尖人士這樣面對壓力》一書中指出,減少壓力和焦慮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改變「心」,而是改變「行動」,因為練心需要時間,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而改變行為只要做出計畫,按部就班,就能立即看見成效。他更表示:「能改變人的,不是模稜兩可的話語和概念,而是具體的行動。想要提高成果、消除工作壓力,只需增加有助於展現成果的行動!」
例如,我們在工作上難免會遇到合不來的人。私底下遇見這種人,或許可以選擇不與對方來往,但是工作上無法這樣對待同事、上司或客戶,石田淳認為:「你和你的部屬或上司、客戶是工作夥伴。情感上『喜不喜歡這個人』或『個性上與對方合不合得來』,一點也不重要。」與對方合不來的最大缺點,就是會受到這種恐懼心理所影響,減少與對方溝通交流的頻率。也就是,有點卻步→不知道怎麼開口→不清楚對方在想什麼→感覺更加卻步,逐漸陷入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不但會阻礙公司內部的資訊共享,也會造成業績上的負面影響,例如客訴或解約等等。
要解決這樣的壓力,石田淳建議最好的方法是著手建立具體的規則,增加溝通交流的次數。舉例來說:
● 一天一定要向對方打兩次招呼,並在筆記本上記下次數。
● 每個月一起吃兩次午餐。
● (如果是公司外部的人)一個月拜訪一次。
因為工作的成果來自「行動」的累積,所以應該關注的是「行動」,而不是與人的契合度。又例如:對同事常常忍不住發火,不是告訴自己要心胸開闊,而是要記錄你的憤怒履歷,從中找出固定模式即可預防;對突如其來的工作感到焦躁、煩悶、不安,不是要自己樂觀面對,而是要坦然接受它的存在,擬定行動步驟;對管不動、叫不動的部屬感到憤怒時,不是只指出對方毛病,而是要提供改善的具體的建議。
書中提出了許多藉由改變行動,即能有效消除工作和人際壓力的方法,能幫助大家更能面對壓力,交出更好的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