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醫?中醫的基礎知識

中醫集結古人智慧結晶,比起疾病的治療,更重視體質的改善。配合稱為「證」的體質種類來開立處方,雖然效果並非立竿見影,但副作用少,可以說是對身體很溫和的醫學。首先請瞭解中醫的基礎思考方式吧!


何謂中醫?

在中國,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同時也是維繫中華民族命脈的一門醫學;如今更成為世界傳統醫學之主流。

中醫的五種療法
中醫療法有湯液、針灸、推拿、藥膳、氣功五種

中國傳統醫學的根本,於西元前後的漢朝完成,「漢方」這個辭彙便是來自於此,其中也包含了對此深遠傳統所表達的敬意。

漢方原本是醫師與藥師之間所使用的詞彙,後來一般庶民也逐漸使用。日本則是在江戶末期之後,由於流傳到長崎的西醫被稱為「蘭方」,為了與傳統醫療有所區別,才稱為漢方,在此之前傳統醫療與人們的生活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而說起中醫學,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熬煮藥草類來服用的中醫(湯液療法) 。但中醫學不只湯液而已,像是針灸、推拿、藥膳、氣功等,也包括在中醫學的範疇裏。

湯液、針灸、推拿都具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流傳到日本也已經超過一千四百年以上。而藥膳、氣功則是比較新近才傳進日本的。

不論哪一種,都有其獨自的風格與流派,在中國歷經長久時間發展而成。今日的中國醫療,則是統合了傳統醫學,同時也融合了西洋醫學而成的中國傳統醫學(中醫)系統化之後所形成的。

流傳到日本的中醫學當中的湯液,至江戶時代為止依照日本的方式完成了整合,現在則成為藥物療法中的一環,納入現代醫療的架構當中。針灸、推拿也被公認是醫療行為的一種,資格與培養制度也已經完善。而藥膳、氣功雖沒有獲得公認,對於其效果持肯定意見者也是佔大多數的。

■ 湯 液

透過生藥飲片煎煮的方法來治病, 是中醫藥物治療的代表(356頁)。目前仍然以乾燥的飲片使用最多,大部分醫生以病人的病況、病證、處方水藥, 透過煎煮的方式,熬出主要成分讓病人服用的治病方式。這種藥物療法就是中醫的代表。

原本煎藥是將乾燥的藥草或藥種輾碎或切碎,再按照符合症狀或病情的「證」的處方來調和。加水熬煮之後,將成分已經融入水中的湯藥過濾,像喝湯一般飲用。但目前已使用G.M.P方式萃取做成濃縮中藥粉、散劑、錠劑、膠囊等多種類別,也讓病人使用更加方便。

■ 針 灸

也就是使用針與灸的治療法,在中國擁有將近三千年歷史的古典治療法。一般認為針灸與湯液是同時流傳到日本的。

針灸便是利用針或灸來刺激位於表體的經穴, 這種刺激會活動「氣」(48頁),讓身體氣的運動順暢,血的循環改善,全身的內臟及器官都能達到平衡的最佳療法。

■ 推 拿

這是用手來按摩或按壓經穴與經絡來活動「氣」,以刺激內臟器官的運作,進而改善血液循環的一種治療法。

推拿方式與一般的按摩相似,不同的是後者是直接按摩並鬆弛肌肉或肌腱的瘀血與僵硬。

經穴及經絡透過手的按摩刺激,促使全身氣血循環改善,更能鬆弛肌肉組織的僵硬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民間療法。

另外,指壓則是從推拿衍生出來的民間療法。(台灣的推拿為中醫醫療行為,而台灣的按摩舒緩筋骨為非醫療行為。)

■ 藥膳療法(食養、食療)

藥膳這個詞彙是從中國四川省成都的藥鋪開始流傳開來的,只有數十年的歷史。不過其基本概念是從自古以來便有的食養、食療等飲食療法而來。

食養的意思是,控制飲食過度或偏食,並攝取具滋養效果的食物以預防疾病。而食療則是指活用食物中的營養效用,利用食物來治療。在食療中加入中藥,便成為藥膳。

藥膳是我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瑰寶,是寓藥於食,既美味可口,又可防病治病,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藥膳除了重視美味外,進一步當然就是對於藥物性味以及食材性味融合的要求,講求兼顧醫療及養生的效果。

■ 氣 功

氣功是過去被稱為導引法或五禽之術的一種保健養生法。調整呼吸、利用悠緩的運動來養氣, 讓氣循環體內,調和並活絡身心的機能,這稱為內氣功。

另外也有由他人來調節氣的外氣功。練氣功的主要目的在於藉運動與呼吸調息配合, 讓氣血循環順暢,陰陽平衡,心身快樂舒適。

氣功的發展隨著時代不同,目前已有太極拳、外丹功、甩手功、朝陽功、法輪功等。這些不外乎以促使身體達到健康為目的。

西醫學與中醫學

擅長患部治療的西醫學,以及治療身心全體的中醫醫學。

西醫的特徵
科學技術與對生命的探究之心讓西醫逐漸發達

古代醫學不論東方、西方,都是從尋找自然界中的藥草與藥石而開始的。即使西歐的人們也不例外。

到了十三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自然與世界的旺盛好奇心與求知欲,從過去只有基督教的世界觀開始萌芽,成為之後的科學發展與工業革命的出發點。

科學之一的醫學,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藥物學等於藥物療法學。顯微鏡的發明,開啟了近代醫學的門扉,因而瞭解到多數的疾病都是由有害的微生物所引起,牠們藉由多樣的路徑使人類感染。這項事實給予人們很大的衝擊,對人的身體與生命現象的探究也隨之大幅躍進。

在這樣的背景下所形成的西醫學有以下的特徵。

第一,合理主義與實證主義。排除經驗、感覺、感情,所重視的是以科學的理論來分析現象,建立假設,根據實驗來證明其正確性與因果關係。

第二,分析的方向傾向內部與細節。西醫向來以細胞、分子、基因層次的語言來說明疾病的成形,便是最清楚的例子。

第三,機械理論式的生物觀,認為生命體(身體)是由細胞或組織等的集合體所構成的。於是西醫傾向認為疾病是由於身體部分的不良所造成,所以認為以強力的藥物壓制患部,或是只要進行手術便可以治療。

西醫過於重視確定病因(病名)的正確性,以致於傾向輕視隨治療所產生的痛苦。另外,由於所關注的重心集中在部分構造,也有忽視人性的傾向。

而且,西醫過度重視科目的細分化,無視病人疾病之複雜化,往往顧此失彼,且治療時藥物的重疊性將造成副作用。

中醫的特徵
視身心為一體經常思考全身的修復


中國文化從西元前開始便有根據陰陽五行說的獨特世界觀、宇宙觀。認為世間所發生的吉凶禍福,全部都由支配宇宙的陰陽之氣,以及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要素)的動向來決定,至今其影響仍然存在。

將疾病或不健康也視為是由於人體這個小宇宙中的氣(神經)、血(血液)、水(免疫與淋巴)的混亂而產生,這個哲理也對中醫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醫的哲學是「心身如一」,認為心與身、自然與身心都會互相影響,因為身心原本就是一體的。

中醫一直以來便存在著這樣的哲理,那就是驅動萬物的是「氣」,看似對立的虛與實、熱與寒、局部與全體、心與身等,這些本來就只有一個的東西,只是以氣為媒介而出現變化而已。

在這樣的思考影響下,中醫並非如西醫一般,將疾病認為只是身體部分的故障。

中醫認為不良部分會反映全身,所以將身體(全體)這個小宇宙中之氣的混亂視為問題所在。因此不會認為痊癒只是部分(局部症狀)的修正,而是以恢復原本的一體性(元氣)為最優先考量。

中醫學的這個概念,正與其特徵也就是「不將疾病或症狀視為部分的故障,而認為是心與身體全部的問題」,兩者是相通的。

就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現代醫學(西醫)被批評為「只看病不看人」的這項缺點,中醫正好能夠補足。

◎何謂未病?

中醫認為疾病與健康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

也就是所謂的灰色地帶的亞健康狀態,這樣的情形即稱為未病。

支援邁向健康的力量,這就是中醫學的未病控制。

即使是健康的狀態,也有不同質的階段。因此,中醫需衡量每一階段,防止病況進展至下一階段。

邁向更健康的想法,就是治療未病的基本想法。
閱讀完整內容
漢方決定版: 在藥房能購買的201則中醫處方完全解說

本文摘錄自‎

漢方決定版: 在藥房能購買的201則中醫處方完全解說

花輪壽彥

由 方舟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