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生家庭和解

第1章 與原生家庭和解


長期被原生家庭陰影籠罩,會讓社交敏感者極度缺愛,嚴重缺乏安全感;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在孩童時期被原生家庭影響,長大後就會懼怕社會。因此催生出三種體質者:「作」體質者、「受」體質者和「逃」體質者。

想要改善,必須回到原生家庭中去,透過面對父母、親人,與自己和解,逐步實現心理療癒。


1.1 如何面對原生家庭?

如果你存在一些人際社交的困惑,並經常因此而受影響,總是質疑自己,那麼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一切可能是來自你孩童時期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似乎有些讓人難以置信,可能你自己也不相信,問題的起因並不在於自身,過分的自責只會讓你越陷越深。

1.1.1 一個不小心,居然活成了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媽,我的腳有些痛。」

「腳痛?哦,把腳剁了就不痛了。」

「媽,我今天生理期,衣服明天再洗吧?」

「怎麼就你嬌氣?其他女孩生理期不也照樣做家事?養你幹嘛的?不中用!」

朋友小文在一次吃飯時跟我表示,她家隔三岔五就會發生上述這類「沒有硝煙的戰爭」。

「我現在幾乎不回家,省得相看兩相厭。總算熬到大學畢業,終於不用再被『荼毒』了!」她如釋重負地說道。

剛開始我覺得這可能只是個例,然而隨著社交面的拓寬,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自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及成長環境。接觸多了之後才發現,果然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絕對不是貶義!我意指,人的成長環境居然能夠如此多樣化!

有一次,我工作到很晚。北京的7月深夜,忽然下起瓢潑大雨。我正準備收拾東西回家,忽然接到朋友小秋的電話。

小秋在那邊連珠炮似的說了一大堆,我愣了半天才弄明白她要表達的是:她跟父母大吵一架,被轟出來了,現在無家可歸,能不能先去我那兒將就一晚上。

我開車接到她時,她已經在外面站了40多分鐘,抱著僅有的一個背包上車後,憤怒地說:「氣死我了!在家裡完全沒有私人空間。臥室的門不能關,必須隨時開著!整天翻我書櫃,查看我電腦,翻我的一切私人物品!不管我上班多辛苦,都得一大早起來做家事,準備早餐!生病還被嫌棄,多吃一點貴的東西就被罵!被罵還不能不開心,否則就說我哭喪著臉是要剋死他們!最可氣的是,他們對我弟弟卻特別好,我在家裡就像多餘的,根本不是親生的吧?!」

我安慰了她幾句,讓她消消氣,有話慢慢說。

小秋在高中畢業前,一直跟爺爺奶奶住在鄉下,她的弟弟則被父母一直帶在身邊。小秋直到靠自己努力考上大學,才被父母接到北京。

結果,跟父母「團聚」並不是美好的起點,而是「噩夢」的開始。

現在她雖然畢業了,但薪資微薄,付不起房租,只能暫時住在家裡。父母一心存錢,準備給弟弟買房,要求她的薪資必須月月上繳。小秋現在身無分文,連打車的錢都沒有,這才打電話給我,拜託我去接她一趟。

她這現狀的確是有點兒慘,但我也不好說人家的家事,只好安撫了她,讓她在我家住幾天。

然而相處的這幾天我卻發現,小秋的人際社交真的存在很大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她的控制慾太強了。

我吃什麼,她要管;我幾點回家,她要管;我穿什麼,她要指點一番;我喝了什麼飲料也逃不過她「智慧的雙眼」。

忍了兩天,我實在忍無可忍,問她:「你覺不覺得,你都快活成你爸媽那樣了?」

小秋一愣:「怎麼了?不是吧?你在逗我?」

「你不覺著自己的控制慾太強了嗎?在家時你爸媽對你進行各種控制,到了外面你也總是無意識地要去控制別人。你覺得這是為對方好,但對方需要嗎?」

她聽罷沉默許久,才說:「真沒意識到,原來父母對我性格、人際的影響居然這麼大!」

1.1.2 你真的是在誇我嗎?

小秋可能只是無心一說,自己說不定並沒有完全明白,然而她的這句話卻點醒了我。那時我才忽然意識到,原來很多在人際關係中存在困擾的社交敏感者,性格方面多多少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及原生家庭的環境有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

我有個名義上的妹妹,因為認識很多年,關係又非常親密,所以她一直叫我「姐姐」。這個妹妹是獨生女,父母的控制慾非常強,他們會在各方面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她,包括洗澡時間、衣服怎麼擺放,甚至不能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否則就是「嘴饞、自私」。她父親非常暴躁,經常罵她,甚至有肢體暴力行為。這些導致她常年處於緊張的狀態中。

有一次我倆去看電影,她看到鄰座是個中年大叔,就很猶豫,糾結好久才小聲跟我說:「能不能跟你換一下?」我感到很奇怪,但還是同意了。

電影散場後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爸爸總打她,導致她看到四五十歲的男人就害怕,也不敢回家。她晚上經常做噩夢,夢見父母來到北京,追著她打,每次都從夢中驚醒。成年後,陰影也始終揮之不去。但她的情況不是最糟糕的──是的,還有比她更糟糕的。

我當諮商心理師的時候遇見過一個案例。有個女孩(化名小美)起初求助了一些職業方面的問題,後來又說自己經常憂鬱,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說著說著,她給我看幾張照片,是她自我傷害的照片,不能詳細描述,慘不忍睹。

看了之後,她故作輕鬆地說:「我媽有躁鬱症,經常往死裡打我。小時候看到她我就發抖,到現在我都憎恨自己。自我攻擊和傷害會讓我覺得好一些,否則真的活不下去呀!」

我對她進行了一番安慰,結果她又說:「我有各種情緒問題。參與社交會一無所有,但如果拒絕社交,還是會一無所有。不管怎樣都會一無所有,現在我已經不努力掙扎了。」

由於出生年代及成長環境的原因,很多父母的視野、格局、思維受到限制。他們之中有些人沒接受過教育,很難理解什麼是「愛」,既沒從上一輩那裡感受過愛,也沒在後來的學習及工作經歷中習得愛。他們認為,給子女一口飯吃,就是愛了。他們甚至會認為,「我對你嚴苛、控制、管你,是『為你好』,是『愛你』的體現。別人我還不想管呢!你能被我管、被我打罵,是你的榮幸。我是在教育你。你之所以能長成這樣,都是我『管教』你的結果」。

他們從來不會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更不明白該怎樣擺事實、講道理。子女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就會造成性格缺陷,出現各種情緒、心理問題。

小結

長期被原生家庭陰影籠罩,會讓社交敏感者極度缺愛,嚴重缺乏安全感。這會讓他們無法建立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不相信任何人,哪怕之後組建婚姻,也很可能因此而快速離婚。他們不知道該採用怎樣的方式跟父母溝通,往往只能逃避、逆來順受或粗暴抵抗。這些會讓他們習得溝通無效,不如放棄,或溝通無效,只能以暴制暴。長大後走入社會,上述習得就會讓他們採用同樣的方式去解決遇到的各種人際問題。造成社交敏感者人際關係緊張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跟父母相處的時候就沒有學會該怎麼溝通,或者說無論怎麼溝通都沒用。這會導致他們走入社會後要麼不敢說、不敢表達,要麼用冷暴力解決問題,要麼遇到事情就粗暴應對。

不知道如何跟外界溝通,對人際交往感到緊張。這會讓社交敏感者在成年後更傾向於獨立作業,最好不要整天跟「人」打交道,一個人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他們懼怕一切紛爭、矛盾、麻煩,只想把自己藏在「安全區」裡。長期從事獨立作業,會讓他們的視野、思維、格局進一步受到限制,視野的狹窄會造成資訊的不對等,以至於失去更多的機會、資源。所以,絕大多數社交敏感者在孩童時期被原生家庭影響,長大後就會懼怕社會。然而人是社會動物,你的價值必須在社會上充分展示,才能更好地實現。懼怕社會就無法驗證價值,就容易造成「討好型人格」或「索取型人格」。不管怎樣,這對個體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大多數社交敏感者不會自我管理,更不會管理別人。他們往往毫無影響力,因此難以勝任需要發揮影響力的職位(比如銷售、市場、商務、策劃等)。社交敏感者的困擾之一就是希望賺到更多的錢,然而如果不改變現狀,不嘗試從事需要發揮影響力的職位,就很難賺更多的錢,會一直在對內職位上消耗,難以突破。所以他們之中大多數人最後會卡在職業瓶頸期──有的人覺醒了,迫切需要改變,卻又無能為力;更多的人則無知無覺,自我麻痺,甚至自我欺騙。他們會在這種情況下麻木地結婚生子,然後在下意識中繼續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孩子。最後,終於活成了當初自己最厭惡的父母的樣子,等到20年後他們的孩子長大,繼續重複他們現在的悲劇。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本書會一直圍繞困擾社交敏感者的外界情況和內在情緒等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並探討該如何逐漸改善。我們會看到,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最終還是要回到原生家庭中去解決。


閱讀完整內容
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

本文摘錄自‎

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

陌川

由 崧博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