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在申請AACSB認證時,我們訂了兩項非常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溝通的技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我們的學生畢業以後,這兩個能力都能夠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強。當時我請了翁樸棟博士來學校教導我們學生業務銷售的理論與實務,這門課大受好評,學生們學到了比銷售技巧更重要的事,也就是解決問題與溝通的能力。
我為什麼重視業務訓練?因為高中的時候曾在一家兒童美語教材的機構打工,老闆要我們穿著建國中學的制服,拿著他們給我的名單,挨家挨戶地按門鈴,向名單上的家庭推銷他們的美語教材。我第一天就打了退堂鼓,因為實在沒有勇氣陌生拜訪,也害怕被家長趕出去。我沒有勇氣,沒有溝通技巧,更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了世博的這本書,告訴我當初銷售兒童美語教材是為了解決家長的問題,溝通的技巧是讓家長們能夠自己說出他們的需求,而不是被強迫地接受我的說詞。如果早一點讀到這本書,我高中時代應該可以賺到很多買書的零用錢,同時也可以幫助很多人。
世博的這本書,首先強調銷售魂的養成,學會紀律、利他與情緒管理,其次必須開發客源、接觸拜訪、秀出產品、引導成交。內容結構清楚,充滿著解決問題的思維與溝通技巧的實例,讀了收穫良多,非常推薦大家也閱讀看看。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專任特聘教授)
〈作者序〉銷售路上,友伴同行
為什麼我會踏入銷售這一行?這要先從父親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自己想辦法」開始說起。
我的父親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他和我母親這對年齡相差三十歲的夫妻,靠兩雙手包水餃,一枝草一點露拉拔大我和弟弟。我讀高職的時候很想要一台摩托車,跑去向父親探口風,父親說:「家裡賺的錢,夠你們兄弟倆念書,但沒辦法幫你買其他東西──你,就自己想辦法吧!」
初出茅廬,一腳踏入保險銷售
為了買台拉風的摩托車,我便自己想辦法,跑去冰淇淋店打工。一開始我擔任外場,負責抹桌子、送餐點,瞧見負責吧檯的學長會泡咖啡、做果雕和冰淇淋聖代,有技術就是賺得比領時薪的多,客人們喜歡坐吧檯欣賞他的手藝,也總把小費留在那兒。我便向學長拜師學藝,在練習果雕時,不小心把左手食指劃出一道深可見骨的傷,疤痕至今清晰可見。打工幾個月存下來的錢,終於讓我擁有人生第一台摩托車,得意地騎車拉風的同時,也第一次嚐到了靠自己想辦法達成目標的滋味,甜美而踏實。
當兵期間的某一天,家裡傳來噩耗,父親在浴室滑了一跤,隨即併發中風,必須長期臥床。父親這一跤在病床上躺了八年半,在沒有任何保險的情況下,母親為了扛起家庭的經濟重擔,身兼數職,一個人做三份工作,辛苦堅韌地扛起家計。
身為家中的長子,對家裡的重擔有一份強烈的責任感,我決定放下升學的規劃,打算退伍後立即投入職場,分擔媽媽的重擔。但同時間有個可怕的念頭閃過腦海,如果在我努力扛家計的過程中,媽媽也不小心滑了一跤,怎麼辦?正因為家庭變故的這一段經歷,讓我開始認識「人壽保險」。
二十歲退伍的那一年,在這股危機感的影響下,我認為自己不該只找一份「薪足餬口」的工作,而是哪個行業可以賺到錢,我就去做。
當時聽朋友談到「做業務能賺到錢」,而我也相信保險能為每個人、每個家庭做出風險規劃並帶來保障,於是決定投入保險銷售這份工作。
看見努力的收穫
當媽媽聽到我決定去做保險業務的那一刻,整個人愣住了,她說:「保險都是人情保、都是拉親戚朋友,搞到最後做保險的會一個朋友都沒有!」為了解除媽媽的顧慮,我安慰媽媽說:「我去沒有朋友的地方不就好了!」於是一個台北小孩為了做保險,隻身到高雄發展,而這一待就是十二年。
當初那個台語講不「輪轉」的小屁孩,沒資源、沒人脈、人情世故沒開竅,遇到客戶什麼都聊不來,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全憑著一個「膽」。一心想將銷售做好做出成績,我心想:「別人能,我也能。」靠著兩腳「勤」,從早跑到晚,沿街挨家挨戶陌生拜訪,週末假日不得閒,大小公園勤作問卷……,這些已是過往的事,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然而哪裡知道,這樣保險業務做了三個月,一筆保單都沒成交,別說要賺到錢,連三餐生活費都成問題,勞保費竟然還要靠公司財務部代墊。
不知道是不是天公疼憨人,到了第四個月,終於慢慢地開竅了,一張一張小單累加起來,也領到了人生第一筆六位數的收入,那一瞬間我深刻感受到──努力是會有收穫的,只是成果不一定會立竿見影,還要看你是否熬得住。
銷售業務工作的意義,不只是錢
曾有朋友提醒我:「銷售業務認真拚一陣子,賺到錢就快點轉行。」半年後,開始做出不錯的成績,過了兩三年,不但能應付家裡支出,也存了一點積蓄。按理說,我可以考慮轉行,別當一輩子的銷售業務才是。這時我才赫然發現,銷售業務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不只有金錢的累積,我愛上了銷售,更愛上了與人互動。
原本不信任你的人,在幾次交流後把你當朋友。高雄人情味特別濃,客戶知道我是台北小孩,在高雄無親無故,總留我下來吃飯,過年過節甚至把我當家人般地照顧,而我更感動的是,客戶做了投保的決定,幾年後得到理賠或累積了一筆財富,他們感謝我,說當年因為被我影響,不但讓他們免除後顧之憂,發生狀況還有理賠金當保障。
這些真實的回饋與見證,讓我深刻體認到:「銷售業務這份工作,所做的是人的事業。」談的不是生意往來,而是人與人的經營;賣的不是產品服務,而是人與人的信任;用的不是技巧話術,而是人與人的互動。我看到了銷售業務工作的不同意義,自己不但更樂在其中,還發展出團隊組織,甚至成為當時全台灣保險業最年輕的業務主管。
許多人對我的好奇是,一個「南漂」的台北屁孩,從事高挑戰的銷售業務工作,是怎麼存活下來的?又憑什麼每次都能在業務競賽中名列前茅,甚至連續三年成為全公司第一名?我認為,銷售業務員對於這份工作的體認為何?絕對是核心關鍵。
轉戰電話行銷
二○○五年母親罹癌,為了照顧母親,我毅然決然轉換戰場,返回台北。陪母親化療的過程中,我同時思考,回到台北再次面臨沒資源、沒人脈,工作該從何處開始的問題,而我再次選擇銷售工作──我想到電話行銷這個領域去嘗試歷練。
許多朋友聽到我要轉戰電話行銷,都好心並開玩笑地跟我說:「電話行銷這份工作靠的不就是話術、忽悠……」「這份工作不值得你投入……」,紛紛勸我別走這一行。
但我的想法是,面對面銷售我已歷練了十二年,靠著人與人的信任,用心經營,讓業績開花結果。如果是隔著電話筒,彼此都不認識的情況下,如何能將產品銷售給對方呢?既然我已經具備面對面的銷售經驗,若還能讓我練出靠著電話就能銷售的本領,日後要轉戰到各行各業豈不是更吃香?
從事電話行銷工作兩年的時間,憑著我對銷售的熱忱,以及自身的銷售經驗,連續二十四個月成為公司第一名,並創下單月成交379位客戶,年度成交超過3800位客戶的銷售紀錄(至今仍為銷售紀錄保持人)。
兩年的電話行銷工作中,讓我認識到:「銷售原來是一門技術。」之所以有這樣的體認是因為,許多銷售夥伴覺得銷售成交,靠的是運氣。如果銷售的成交與否只是單純地靠運氣,那從事銷售行業夥伴們的成就,不也等於是聽天由命?銷售成功與否,當然有許多關鍵因素,但在技術上應該能將它科學化、系統化。
有這樣的想法後,透過銷售實戰經驗的萃取,形成系統模式,不斷地重複「修正、運用、檢視」這個流程,讓銷售能力持續提升,不但與人銷售互動更有溫度、能得到客戶的接受認同,進而讓客戶更有意願購買產品(服務),這不就是每個銷售人一心一意追求的目標嗎?
銷售人生的新階段
近十二年來,我成為各產業行銷業務單位的顧問,輔導超過2000個業務銷售團隊,在兩岸三地巡迴授課、演講的次數超過3500百場。在擔任企業講師的歷程中,我遇到躍躍欲試想踏入銷售行業的新鮮人、想讓業績更上一層樓的資深業務員,以及在這一行跌跌撞撞、開始感到灰心喪氣的夥伴,他們經常拋給我一道考古題:「做銷售真的能成功嗎?」
我認為銷售這一行很公平,它不管一個人的學歷,不論斷那個人的出身背景、父母是誰,所有人遇到的挫折都一樣。然而,為什麼只有少數人能夠成功?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以下三點是關鍵:
第一點,找到內在動能與目標
大部分的銷售人缺乏內在動能以及明確的目標。
當一個人欠缺自我動能時,一時間可能跟著激勵大會台上、身旁的人一起嗨,但離開那樣激昂的情境,整個人又像洩了氣的皮球。船在海上航行,一定要有方向、目的地,否則就等同隨波逐流。
第二點,得法才容易勝出
從事銷售一定要得法。在過去,成功模式可以仰賴不斷摸索,但在現今高度競爭、市場變化一日千里的環境中,還沒摸索出成功模式恐怕就先被淘汰了。假設你認為自己八字夠硬,恐怕仍免不了一番碰撞,流逝的血汗、時間與機會成本,將不再回來。最快而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從他人跌跤或是成功的經驗當中,找到學習點,提煉出能運用發揮的寶貴指引,不但減少瞎摸索,更能快速轉化成自己的成功模式。
第三點,策略思維更快創造成就
許多銷售夥伴空有雄心抱負,但行動計劃卻是走一步、算一步,甚至永遠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
當多數的人只用二○%的時間思考,花八○%的時間苦幹蠻幹,達到差強人意的結果,你是否願意用八○%的時間做出關鍵思考,以二○%的時間重點操作,達到十分滿意的成果呢?
比起銷售技巧,更重要、更值得學習的就是攻略思維。在過往的時代,憑膽識、靠勤奮,還很有機會;現今多元競爭、資訊爆炸,必須還有「謀」。過去肯跑就有機會,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現今除了肯跑,還得思考如何跑得聰明有效益。誠實檢視自己屬於「用心經營型」,還是「無頭蒼蠅型」?規劃銷售事業的「策略」很重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澱、思考,這就是現今的決勝點,如同我在銷售課程中常提醒夥伴的:「拚得努力,還要拚得聰明!」
《超業攻略》這本書集我二十五年銷售經驗的大成,不藏私地告訴大家如何養成銷售魂,並在開發客源、接觸拜訪、秀出產品、引導成交的關鍵時刻,以系統性的攻略思維突破瓶頸,涵蓋銷售心法與劍法兩大面向,讓各行各業的銷售業務夥伴都能適用。期待透過《超業攻略》這本書,與您在銷售路上相伴同行,成就一起贏!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超業攻略:比銷售技巧更值得學的事
解世博(Herbert)
由 商周出版 提供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