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念處理人際關係
不論朋友、情侶、夫妻、父母、同事,要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擺脫逃避、投降、抵抗、反擊、攻擊的惡性循環? 靠的是先跟後帶的聆聽連結與感受。
文/趙安安

五種常見的人際溝通慣性反應
有許多人詢問我該如何改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範疇包括朋友、情侶、夫妻、父母、同事等,大家想一下,在與他人溝通時,是否會出現以下常見的「慣性反應」。
一、逃避
當對方釋放的訊息讓我們感到威脅,如抱怨或生氣,我們的反應通常是趕快躲開,走為上策!這就是「逃避」。我不想跟你正面衝突,跟你溝通可能會被攻擊,所以就直接拒絕溝通。
二、投降
在有受害者心態的人身上會看到「投降」的反應:「反正都是你對」、「我很可憐,對方老是欺負我,我只能默默忍受」、「就算內心覺得對方無理取鬧,我也不會講」……對於對方的要求一味忍耐屈服。
三、抵抗
「抵抗」通常是你講我一句,我就跳起來自我辯護:「才不是這樣的,你亂說」、「沒有這種事,是你胡思亂想」……你會防守對方的攻擊,捍衛自己的權益。
四、反擊
「反擊」就是你說我不好,你更糟糕,你給我一拳,我回你一掌;你要跟我翻舊帳,要翻大家來翻,你更差勁。
五、攻擊
「攻擊」指的是帶著憤怒溝通,說出來的是充滿控制和指責的言語:「你真笨!」、「你為什麼不這樣?」、「你應該要這樣!」、「你怎麼可以那樣?」……
正念溝通,先跟後帶
大家有沒有聽過「合氣道」?合氣道被稱為武太極,也是一種動禪,強調「靜定」及「身心統一」。依力學原理,利用離心與向心的旋轉,配合對方的攻勢,四兩撥千金的制伏對方。動作柔和優雅,精神是不爭不鬥,後發先至、轉守為攻,是其技法最具特色的地方。
合氣道不論摔、扭、化都以圓的運轉為主,練習合氣道的人面對攻擊,通常會先抓住對方的手腕,轉到跟攻擊者同一方向,不正面對抗,而是先跟攻擊者合而為一,使敵人無法攻擊自己。由於自己和對方的力量合而為一,便能借力使力的以雙倍力量,帶著對方轉到地上制伏。我們現在要學習正念溝通,原則其實就像合氣道的「先跟後帶」。
先跟後帶招式一:正念聆聽
「正念聆聽」意指不帶判斷、全心全意的專注在當下,聽對方說話。現代社會一心多用是常見現象,我們都是邊玩手機、邊聽人說話;邊聽音樂、邊聽人說話;邊看電視、邊聽人說話。除此之外,當我們聽別人講話時,腦子裡不停有判斷的聲音冒出來:「他講得對」「他講得不好」「他講這一點我贊同」「他講那一點我不贊同」。我們現在要試試正念聆聽,全心全意、專注的聽對方講話,不要馬上去評斷講的對還是錯,就是先耐心聽他把話講完。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歸納成功之道時,指出了傾聽的力量:「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經培養了很多年。」張忠謀在溝通中會觀察對方:「第一點,看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打斷別人說話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可是九成都猜錯。」
我們要學習正念的聆聽,也許你聽完後才會發現對方到底要表達什麼,究竟感覺到什麼情緒,對方的需求是什麼。當我們帶著評判去聽對方講話,對方真正的需要、真實的情緒是「收訊」不到的,因為我們已經先入為主的強加自己的解釋,這些有可能都是偏見,所以要先練習正念聆聽。
先跟後帶招式二:同理連結
通常聽到一些不想聽的話時,很快就會進入自動導航模式:感到憤怒害怕或煩躁難過,所以就會進入慣性反應,投降、抵抗、逃避、攻擊或反擊。因此,保持一顆覺察的心很重要。當我們保持對自我的覺察,對自己的狀態是清醒的,我們會知道:現在可能即將要落入慣性反應。
在這個時候,可以做一個舉動脫離原本的慣性模式。告訴自己,深呼吸,慢慢放鬆,從focus in,把焦點擺在自己,跳轉到focus out,把焦點擺在對方。我知道我的情緒和想法,現在我願意去感覺對方的情緒,了解對方的想法。當你focus out 去同理連結他人時,較不易陷入自己的情緒化反應,更能做出理性的回應。
「同理連結」的意思是,我看見你了,我聽見你了,我察覺到你真實的狀態是什麼,看到你想要的是什麼,也感覺到你的情緒是什麼。這是一種與對方「共情」的狀態,你真的能夠體會對方的感覺、情緒,看見對方的需要,你會發現你好像也比較容易接納對方,化敵為友。
記得告訴對方你的理解與包容,例如「我知道你在生氣,我知道你很難過,真抱歉讓你有這種感覺」。對方的自我防衛也會軟化,彼此對立的情況就扭轉了。在本週「慈悲心的練習」中,當你發現很難給討厭的人祝福時,也許可以試著先同理共情對方的感覺,可能會看到更多事情的全貌,也比較容易給予對方慈心的祝福。

在跟對方在溝通時,試著只陳述事實與自我感受就好。例如,一對夫妻在一個星期前約好去看電影,結果老婆到電影院等老公,左等右等,發現老公沒有來。此時老婆就火冒三丈,打電話去,老公說:「我忘記了,我在加班。」回家後,老婆跟老公說:「你從來沒有把我放在心上,每次你都這樣,你一點都不尊重我。一個星期前就跟約了你還這樣,你根本不愛我。」這是很多人平常慣用的溝通語句,可以聽到有很多「你」的語句在裡頭。
現在,要改成只講事實跟自我感受。
首先,不加批判的陳述事實:「我昨天在電影院等你,我們一個星期前就約好了,但是你忘記了。」
接下來,只講感受的「我」語句,用「我」來開頭:「我覺得有被冷落的感覺,我覺得不夠被尊重。」
發現「你」語句與「我」語句之間的差異了嗎?當我們帶著指責說「你」時,會引發對方的防衛機制,關上心門不願體會我們的感覺,彼此之間就失去連結。所以更好的溝通語句是用「我」開頭,把自我感受講出來,不指責對方。
先跟後帶招式四:創造共識
在你與對方之間創造一個不壓迫的心理空間,讓你們可以在當中一起商量。在你進行正念聆聽、同理連結,講了事實和自我感受後,要邀請對方共同創造一個你們都願意Say Yes的方案,你可以說出你的需要,然後看看對方怎麼回應。
例如,「我真的很重視和關心我們兩個之間的關係,所以才希望有固定時間可以一起去約會看電影,不然我們來想一個你我都OK 的方案,你覺得如何?」也許在約會前一天,老婆會提醒老公,如果雙方當天工作走不開,也要安排其他時間補回兩人的約會。
要創造共識,先試著把球丟給對方,不要搶先說自己的方案,不要強迫對方接受你的想法。讓他先提出他的想法,這樣做其實是善意的回應對方,並且讓對方更有動力去做出承諾和行動,更願意去執行他自己提的方案,而非你強加給他的方案,最後才比較容易達到共識。
正念溝通日記
我們這週要練習寫「正念溝通日記」,寫的時候請特別注意,在你與對方的關係中,你的慣性溝通反應是什麼?是否常出現逃避、投降、抵抗、反擊或攻擊的反應?學習了「先跟後帶」的正念溝通後,你會以什麼新選擇去回應對方?
試著在下次溝通時使出四大招式:正念聆聽、同理連結、只講事實與感受的「我」語句、創造共識。持續練習,每日記錄,靜觀其變。每天我們都會與人接觸,都有機會練習正念的溝通。記得用表格記錄下來,並且觀察自己日記內容出現的變化。


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需要有人陪伴、有人了解、有人支持,但其實跟我們最親密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除了家人和朋友,你是自己的陪伴者、了解者、支持者嗎?當遇到困難時,你如何安慰自己?會用什麼方式愛自己?
與自己同在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只是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點。對朋友,我們通常很自然的會給予支持和鼓勵。若朋友說:「我今天穿這件看起來很胖。」我們會回:「哪有,我覺得很可愛。」或朋友說:「我考不好,覺得自己很笨。」我們會回:「但你運動很好,我很羡慕你。」
但通常對自己就不是這樣,我們對自己有很多批判,覺得自己很胖,長得不好看,覺得自己失敗了很糟糕。給自己貼標籤,誇大錯誤、貶低優點。如果我們可以把對朋友的慈悲心也拿來對自己,會活得更快樂、更有力量。在正念課程裡,我們學習認識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好好跟自己在一起,並且給予自己關懷和愛。
人常常落入一種情境,不想感受負面情緒,總是想逃開或抵抗,無法靜定的給予自己足夠的覺察和支援,不願經驗痛苦卻又無力擺脫。
在正念覺察的過程中,自己同時會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經驗者,一個是觀察者。我們練習逐漸深入經驗當下不舒服的感覺,並不抵擋或逃走,願意面對它,經驗它、接納它。與此同時仍保有一顆平靜心,給這個受傷的自己全然的關注和愛,讓自己有能量去轉化和改變。
一方面深刻的去經驗當下的感覺和情緒,另一方面成為自己的觀察者和支持者,在正念的狀態裡平和溫柔的覺察自己,給予自己關心和愛。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真實的進入感覺,和感覺待在一起,願意覺察自我當下的狀態,給予自己支援,愛和鼓勵。在正念的覺察裡,溫柔平靜的觀察自我的變化,與自己同在,並且用慈悲的心支持自己。
無條件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
人的意識有不同層次,現在你正在看這本書,看書的意識是表意識,再往下有所謂的潛意識,又稱無意識。人很多行為都被潛意識影響,如果不深入探究,其實是不自覺的,就像前文提到的蟲蟲,如果沒有仔細去分辨是不知道的。在潛意識裡,它形成我們的思維模式,以至於在表意識上,在生活中都不覺得有問題。直到我們知道原來潛意識裡有些蟲蟲,看到以後就有了選擇,可以選擇不再被它牽著走。
進入到最深的層次,即是所謂的純粹意識,它是一種靈性的存在。你和天地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天人合一。這個純粹意識就是最原始的一個狀態,我們在最原始的時候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純粹的意識其實是真正的「初心」,當我們無法覺知初心,與之連結,我們的意識就會產生很多分裂的信念,這些信念存在的地方很深,除非有所醒覺,發現到原來已經跟初心分離了,不然我們一般都不會意識到。這些分離通常顯示在一些信念上,這些信念就是一種有條件的愛。舉例而言,除非我做到什麼事,不然沒有人會愛我,不然我就不重要,不然我就是個沒有資格被愛的人!

以前沒有學習正念時,為了保護自己,使用分裂的信念讓你可以活下去,就像自動化導航模式作出反應。但學習正念後,你和以前不同了,你知道你在分裂的世界生活,但用的是合一的心,比這個世界的規則更大、更高、更廣。
在分裂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在合一的心靈裡,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你知道你本來就值得被愛,本來就有資格、有價值,不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你本來就是,我們也願意用這樣的心態去看待身旁的人事物。雖然我們處在一個有條件的世界裡,每天的工作還是要達到公司的KPI,但我們的心無條件的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在人生這場戲中把自己當成演員,演員有兩個自我,一是劇本上的角色,一是真正的自己。你懂得如何把角色扮演好,也知道自己是誰,不會被角色拐跑。
在人際關係的成長階段上,初始是看山是山。我們動機單純,給予信任,就像孩子保有初心,無條件的接納與愛他人。然後我們長大了,遇到明爭暗鬥,可能經歷過痛苦的時光,所以開始懂得保護自己。我們看山不是山,學會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看背後的意圖,我們開始有條件的去對別人。
但是學習正念後,我們的心靈逐漸成熟,進入另外一個境界,那是看山又是山。堅強勇敢的保護自己,溫柔慈悲的對待他人。我們可以像初始一樣,以無條件的愛對己待人,但不再懵懂無知,而是懷抱智慧之心。帶著一份明白,帶著一份了解,仁愛胸懷變得更廣更大。你知道自己活在一個分裂的世界,但仍願意帶著合一的信念過活。人家攻擊你,我們不見得要反擊,可以四兩撥千金,用智慧心來回應,讓你好我也好,就像是前面教的正念溝通招式,這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