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舵手陳榮基:善終要先善生

專家擬的最後一程旅行計畫書


八十六歲的陳榮基精神還很旺盛。他是台灣「安寧照護」的舵手,長年關照台灣人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即使醫師年紀也大了,但他始終不忘繼續倡議好好活、好好走的信念。

撰文/陳亭均


攝影·蕭芃凱

Profile 陳榮基
出生:1938年
現職: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院長級主治醫師、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佛教慧炬機構董事長
經歷:台大醫院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老醫師陳榮基輕輕把桌上的筆電翻開,他身子骨小小的,但他在外頭套了件筆挺西裝,腕上圈了副念珠,人看上去很抖擻。

陳榮基今年八十六歲,雖說年紀確實大了,聽力有些不行,走路也得靠根拐杖,但漆黑的瞳孔裡還閃著精光,像藏著燒得很旺的什麼,對他來說,理念如火,信仰像柴,這柴火,不知不覺燃燒了三、四十年,至今不見衰。

耕耘醫、佛二界
終身信仰護生護死


陳榮基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至今都還在看診。身為醫界大老,他曾一手催生台大醫院的安寧緩和病房,也參與包含《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獲頒醫療奉獻獎、總統文化獎,更是貨真價實的「安寧舵手」。

但他受訪前,特地捎訊來商量,希望報導能特別提及他在佛教界的頭銜: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佛教慧炬機構董事長。畢竟無論在醫、佛二界,陳榮基的信仰都是「護生」、「護死」,他一輩子耕耘的信念,也就是助人「善生」也「善終」。

「我有個中學同學,他是我鄰居,住在離我三間房的距離而已︙︙,他後來考進台大農學院,是那一屆的狀元,接著成為台大農學院教授。」陳榮基進入回憶長廊,他的老友後來先一步走到癌末,「那時他住到我們台大安寧緩和病房,已經昏迷了好幾天。」

陳榮基去看他,老友兩手腕空空如也。「我有習慣在手腕戴念珠,我也不知道戴這個有沒有用,是極樂世界入場券?我也不知道。」但他彼時動念,取下自己的念珠,隨即問嫂夫人,「可否把我的念珠送給他。」夫人同意後,陳榮基親自幫老友戴上念珠,兩三天後他安詳地走了。

「之後,每年年底,夫人及他的兩位女兒會做很多大小念珠,送給蓮花基金會,分享同仁及志工。」陳榮基笑說。

「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痛苦搶救到底,而是親切地陪伴末期病人的親人,協助他們坦然接受疾病,減少身、心、靈的痛苦,協助他們放下萬緣,安詳往生!重要的是減少病人的痛苦,維護病人的尊嚴。」老友安詳離去,對他、對家屬而言,都比沒尊嚴地賴活在世強上太多。

陳榮基慎重從包裡拿出一本有點年代的冊子,封皮上就印著「安寧照顧」四個字,這是他一九九○年代自己撰寫的安寧照顧說明書。那個時候,台灣醫界、社會還沒什麼「安寧緩和」的概念。

從cure到care
馬偕醫院引入安寧病房


過去所謂的「醫療」,對醫界人士、病患和家屬,都是一種追求「治癒」(cure)的工作,但在上個世紀末,陳榮基就寫下:病人希望的其實是尊嚴地在無痛無悔環境中死去,醫療行為不只追求cure,還必須走向「照護或照顧」(care)。「病人身上插上十來根管子,面對的是現代醫療冷酷與昂貴的機器。」他寫道,家屬則「眼睜睜地看著病人受病痛的折磨」。

有人被吊著心,也有人被吊著最後一口吐不完的氣。陳榮基認為,告別不該是一場漫長的凌遲。

早在台大醫院一九九五年開設安寧病房前,陳榮基已很關注逝者送行之事,在台大醫院地下室打造了一個「往生助念室」,讓有信仰的往生者,能在法師助念下被送往西天。

「一九九○年,馬偕醫院首先為台灣引入安寧病房,之後天主教耕莘醫院跟進。」他談起台灣「安寧」濫觴,「一九九四年,馬偕董事安排去日本參訪安寧緩和機構,居然邀請了我這個佛教徒同行參訪。」

到日本後,陳榮基很快就被安寧照護震懾,他親眼見到日本大阪淀川基督教醫院安寧病房、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安寧病房等機構後,發現原來往生前,人們還能好好待在「如同前往天國或極樂世界途中一個舒適的旅館」。

他深受感動,回國之後隔年,就在台大醫院創辦了緩和醫療病房。

同時,陳榮基也不希望台大醫院獨善其身,緩和醫療病房舉辦開幕典禮那天,他廣邀各醫院派人來參觀。當時任職台北榮總副院長的程東照前來參觀,半年後晉升院長的他,一上任即開辦安寧病房,取名大德病房。

不過,畢竟當年「安寧緩和」概念還很新,即使是慈濟創始人證嚴法師,也一度無法理解。「當年,慈濟家醫科主任也很想做(安寧病房)⋯⋯。」陳榮基笑說,「但證嚴上人卻一直沒點頭。」

在護理界有「台灣安寧療護之母」稱謂、成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一九九六年當面問了證嚴,原來,「慈濟有個榮譽董事癌症末期,待在台北一家所謂『安寧病房』,上人去看他,只看見一間兩人病房,簡陋且漏水。上人誤會安寧病房就是讓病人在那等死。」

陳榮基知道後,就與一生奉獻給「全責護理」的妻子周照芳,以及在新竹市開業的小兒科醫師周炳煌,三人一同前往花蓮拜會證嚴,邀請她前來台大安寧緩和醫療病房參訪。兩個月後,慈濟醫院安寧病房開幕,取名心蓮病房。安寧病房終於慢慢在台灣各地生根。

「安寧緩和醫療,重要的是,即使對象已經治不好,我們也不會刻意提前讓他走、安樂死。我們的目標是讓他沒有痛苦,不刻意延長他的生命,尤其不插管急救、延長痛苦。」陳榮基認為,所謂安寧照護,是以「維護病人和家屬最佳生活品質」為核心,主要透過疼痛控制、縮短身體不適時間,處理病人及家屬心理、社會和心靈問題,陪伴病人走完最後旅程。

設立緩和醫療病房只是第一步,陳榮基頓了一會兒,「當時,我們的法律,無論《醫師法》、《醫療法》都規定,醫師對危急病人需要『盡全力搶救』,包含插管急救。」


▲2000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通過,安寧推手齊聚一堂。左2為陳榮基。

解決醫病矛盾
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立法


他很堅定地說:「我們認為要立法。」二○○○年,陳榮基開始積極推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條例要出來,醫師才敢放心去做,不怕在倫理上被告。法很重要,沒有這個法,醫師根本不敢做⋯⋯,醫師即使想做好事,也怕挨告。」

他揪緊眉頭說,「很多插管的末期病人拖在那邊,但人已經救不回來。他們昏迷不醒、不會呼吸,卻拖著受苦。有些家屬想拖下去,畢竟病人有公保、勞保,有筆錢可以領,人還在,每個月就能拿多少錢。」老醫師嘆了口氣,沉默了半晌,如菩薩低眉。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必須通過,否則醫病之間的猶豫、矛盾,都可能繼續延長臨終的痛苦。陳榮基突然露出狡黠的神情:「當時條例要立法,有個立委竟然想提出另一條『安樂死』的法案。立院要將兩案併案討論。」但安樂死根本不可能通過,兩案一併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就沒有希望過關。「我一查,才發現這個立委是我在國小當老師的表哥的學生。我請表哥跟他說『不要跟陳教授搗蛋!』」陳榮基呵呵笑說,「他第二天撤案,法案就過了!」

從壯年一路走到老年,從健步如飛到顫顫巍巍,陳榮基推廣「安寧照護」的步履,依然不歇。

二○○○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上路,終於有法能保障末期病人可選擇是否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一五年開始,陳榮基更再度扮演推手,進一步參與立法,催生了一九年開始實施、範圍擴大至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或其他與醫療照護、善終等相關意願之決定的《病人自主權利法》。

「《佛說阿彌陀經》告訴我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謂善根少了、福德少了,都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他說,安寧團隊,尤其是佛教的團隊,熱心宣導「善生善終」的理念,也是在準備福德因緣。


▲陳榮基2016年獲頒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和太太周照芳、孫女一起上台同慶。

夫妻同心預立醫療
決定安排妥當最後旅程


一直與老醫師結伴而行的妻子周照芳二二年先一步離世。回憶起那天的場景,陳榮基低聲說:「我太太心律不整,情況隨著時間愈來愈厲害,最後腸胃不好,吃藥也無法吸收。」陳榮基和太太都已經簽了「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和接受安寧緩和醫療」(DNR)和「預立醫療決定書」(AD),太太若要繼續撐,「除非插管、裝人工心臟。」

但那天,周照芳人就坐在陳榮基身旁,頭靠在丈夫肩膀上。「我知道她要走了︙︙我安慰她,幫她念佛。」周照芳最後用台語低聲呢喃跟陳榮基道別:「多謝你照顧我。」幾分鐘後,她走了。「她有好多好因緣。」陳榮基說,「我太太在小小年紀時,常跟阿嬤到新竹法源講寺聽斌宗法師台語講經,她常常打瞌睡,但只要聽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會醒來,她說『西方世界好美好美』︙︙。」他將太太樹葬,未來打算也以同樣方式入土為安。

老醫師的眼神似乎望向很遠很遠的地方,三軍總醫院寧境病房志工辜麗禎說:「陳榮董曾講『要善終,就要先善生』。」陳榮基用大半輩子的「生」,為眾生,也為自己安排妥了最後的行旅。死亡不是讓人畏懼的黑洞,是善待、善生、善終交織而成,對彼岸最美好的念想。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9月 第1448期

本文摘錄自‎

安寧舵手陳榮基:善終要先善生

今周刊

2024/9月 第14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