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防缺藥成健康新挑戰

醫界與藥界都提出警示,缺藥不只藥品短缺,還有藥價問題,且不同層級醫療院所與藥局也面臨不同狀況,應釐清真正原因。

文/陳婕翎、沈佩瑤 (中央社記者)

疫情、俄烏戰爭就像照妖鏡,加速全球缺藥問題浮出檯面,並席捲台灣,一度多達131品項短缺,連最「古老」的軟便劑都缺,是執業數十載醫師未曾見過的景象,衛福部不得不成立部層級防缺藥中心因應,但不論是醫界或藥界都提醒,防缺藥將成為疫後健康新挑戰。

疫情下苦於缺藥 已成新國安問題

時間回到今年3月,「缺藥」二字占據各大新聞版面,從軟便劑、第一線抗生素到降血壓藥品,民眾人心惶惶,就怕習慣用藥出現在缺藥名單,但事實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三年期間,社區藥局時常苦於缺藥,藥師們總要頂著民怨,靠著「以藥易藥」自救。

「缺藥」幾乎算是全民疫情共同記憶,消炎止痛的布洛芬、改善胃食道逆流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GSK生產的消炎用藥安滅菌、改善胃酸過多的制酸劑氧化鎂等,還有第一線抗生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短缺,再者是後線抗生素賽普沙辛(Ciprof loxacin)都曾出現在名單。


▲去年12月底,台灣出現普拿疼等退燒藥缺貨現象,知名藥妝店架上完全不見普拿疼。(中央社陳婕翎)

如此前所未見的景象,更讓不少執業30年的藥師直呼缺藥潮已成國安問題。在更早之前,較著名的缺藥事件還有普拿疼,當中國政府一改清零態度,放寬防疫政策,民眾大量囤購感冒藥;台灣出現普拿疼等退燒藥缺貨現象,藥架全空,衛福部只好祭出藥局向顧客進行勸導的「限購令」。

不只是台灣面臨缺藥,世界各地都為此所苦惱,義大利在今年1月受中國疫情、烏克蘭戰爭與流感高峰期影響,當時義大利缺乏的藥物種類高達3,195樣,包含抗炎和解熱藥物,如最常用的布洛芬或哮喘藥和兒童抗生素糖漿。

美國藥物管理局FDA日前也證實,全美藥物短缺現象已經長達數個月,美國許多家庭都被癌症藥物、抗生素、止痛藥物短缺所苦,包含阿莫西林、兒童退燒藥泰諾、退燒藥美林及治療注意力缺陷的藥品阿得拉爾(Adderall),理由包含需求增加和成分短缺。

為什麼會出現缺藥潮?原因相當複雜,包含原物料短缺、輸入藥品因國際需求增加、國內市場較小而國際競爭力低,導致降低輸入數量等。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曾分析,「價格」是缺藥問題根源,但有些藥品缺乏很難解決,比如部分老藥用量少,無專案製造進口,就永遠不會有藥。


▲(左圖)社區藥局藥師靠著「以藥易藥」自救。(藥師沈采穎提供)
(右圖)衛生福利部3月底正式啟用「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4月舉行記者會說明平台未來規劃。(中央社沈佩瑤)

缺藥通報拉到部層級 中藥首度納入

缺藥問題引發關注,衛生福利部終於在3月25日正式啟用「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新成立的防缺藥中心整合西藥、中藥、兒童困難取得、罕病、疫苗五類用藥平台,其中,中藥為首度納入通報。

過去缺藥平台由食藥署主管,主要都是針對西藥缺藥,這次將缺藥通報協調中心拉到衛福部層級,未來無論中醫或西醫,只要發現有缺藥狀況皆可通報。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吳秀梅指出,已於3月24日發文請相關公協會轉知會員,並請醫療機構及藥局等重新通報目前仍短缺的個別廠牌藥品。食藥署未來將定期每兩週公布一次通報案件的辦理情形。

除請藥品輸入業者至少每月與國外藥品供應商聯繫,確認藥品於六個月內的輸入時程及數量,另外也請國產業者至少每月要確認生產藥品原物料於六個月內的庫存及到貨時程,若有不足供應之虞時,需儘速至平台通報。

缺藥問題有時涉及藥價因素,屬健保署業務,缺藥中心將可跨司署協調處理。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針對藥價調整有三種狀況,第一種是廠商認為健保署核定的藥價不敷成本,可提出調整藥價,若經評估沒有替代品,健保署將盡快召開會議,三個月內核定新藥價。

第二種狀況則是廠商因故不再供應,依法要在六個月前通知健保署。石崇良表示,除評估有無替代品,並了解不再供應的原因,若是藥價問題,將召開專家會議、共擬會議,在三個月內完成新藥價核定;如果跟藥價無關,會徵求專案輸入、專案製造,如果與現有品項藥價相同會盡快給予核價。

石崇良說,第三種為臨時狀況無法事先通知,健保署也會先判斷是否有替代品,否則就會跟食藥署討論應否採取緊急專案製造跟輸入方式處理。

中藥供應資訊平台日前已上線試運行中。衛福部中醫藥司科長陳昭蓉說,常常聽到外界反映可能有缺藥,但到底是市場供需失衡或真的缺藥,將根據通報資料進一步了解。

不同樣態有不同處理方式,陳昭蓉指出,醫院與藥廠間有契約關係,契約能處理就不是困難;若診所通報缺藥,則會先了解有無向其他家診所調貨,並請中醫師公會協助,這不是真正的缺藥,只是調度問題。

另外還有一種樣態是原料漲價超過製藥成本。陳昭蓉舉例酸棗仁就是漲價漲太多,此時將了解其他藥廠有無庫存、是否還能供應,以進行媒合,但如果沒有庫存,會在網站上揭露相關訊息,讓中醫師知道準備改用其他同質性藥品。


▲疫情三年期間,社區藥局時常苦於缺藥。圖為一名藥師(右)正為顧客提供服務。(中央社陳婕翎)

防缺藥重演 醫藥界盼釐清原因

除了促進廠商提高產能,衛福部正規劃走更早期的預警制度,不少規模比較小的診所、社區藥局的藥品進貨來源不是製藥廠而是盤商,目前徵求相關團體合作中,未來可透過掌握盤商供貨狀況判斷是否可能缺藥。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提到,大型醫院、區域醫院通常是直接與代理商、藥廠簽訂供應合約,診所跟藥局則多半透過盤商訂藥,供應系統不同,供應量分配不均,也有可能因盤商進貨量少、議價空間有限,價格壓不下,影響進貨意願,導致用藥端短缺。

缺藥議題涉及層面廣,醫界與藥界都提出警示,缺藥不只藥品短缺,還有藥價問題,且不同層級醫療院所與藥局也面臨不同狀況,應釐清真正原因。面對外界提出取消逐年砍健保藥價建議,醫師公會全聯會認為,藥費不加合理管控,恐排擠其他醫療支出,不該頭痛砍頭。
製藥工業同業公會則是多次呼籲,應重新檢視健保藥品「地板價」品項,才能打造較好的供應鏈及產業,另編列預算支付高單價的新醫療科技或新藥,健保不要調降一般學名藥價格來補足超過目標值的藥費支出缺口。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自民國102年起試辦全民健康保險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ET)方案,預設每年藥費支出目標值,讓藥費維持於穩定及合理範圍,在總額支付制度下,有效管控藥費支出。

健保日前提出短、中、長期未來精進防缺藥作為,短期作為將提供指示藥品的價格保護;中期規劃有三項,分別為「啟動藥品支出目標檢討」、「規劃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及「規劃全國統一採購試辦計畫」;長期持續和各界溝通,全面檢討健保藥價政策,對於必要性藥品給予適當價格保護機制。 閱讀完整內容
全球中央2023/6月 第174期

本文摘錄自‎

後疫情時代 防缺藥成健康新挑戰

全球中央

2023/6月 第1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