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醫手?全靠中醫神奇五穴位

按壓忌過度摩擦 搭配腹式呼吸更佳

藥物療效若不彰,可尋求針灸療法做輔助,透過刺激,反應病痛;穴位保健的目的在於氣血循環,有效推動經絡運行,強化新陳代謝,常保健康。

▲穴位是經絡氣血出入部位,乃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既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醫治的刺激點。

一位四十多歲女性,經常性頭痛, 很怕噪音、畏光,嚴重時伴有噁心想吐,止痛藥越吃越多,吃到自己會怕,故轉看中醫尋求改善。經服藥及針灸三周,病情改善很多。

初診時為患者下第一針合谷穴,患者反應有明顯痠、麻、脹的感覺,但頭就沒有那麼痛了,詢問頭痛為什麼是手部取穴呢?因為這是醫師的吃飯穴!

其實當頭痛時, 醫師卻按壓手部的穴點;或是腰疼時,醫師針灸腳部的穴點時,千萬別覺得太奇怪,因為這是所謂中醫神奇經絡運行的緣故。

穴位(acupoint),從中醫角度來看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部位,屬現代醫學的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同時也是針灸、推拿等主要治療的部位。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解釋穴位是「脈氣所發」;《 黃帝內經: 靈樞經.九鍼十二原》也說:「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穴位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的聯繫、能夠互相輸通的地方。

「輸通」指的是雙向,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穴位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古人謂人身有五要穴,名為足三里穴、委中穴、合谷穴、內關穴、阿是穴(又稱天應穴),此五要穴,能治全身各部位病症,介紹如下:

足三里穴:治腸胃不好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由外膝眼(犢鼻穴)直下三寸,距脛骨一橫指之處。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等。適於腸胃功能低下、久病體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瀉、嘔吐、腸鳴、高血壓、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乃是養生長壽、抗衰老的中醫穴位。

委中穴:治腰痠背痛

取穴:膝蓋後的膕橫紋中點。

主治: 疏筋活絡、祛風除濕、涼血泄熱、強健腰膝。適用於腰背疼痛、屈伸不利、腰肌勞損、下肢癱痺、半身不遂、膝關節炎等相關病症。

合谷穴:治風邪頭痛

取穴:拇指、食指兩指併攏起來,位於肌肉最突起的地方。

主治: 具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之功。可治頭痛、目赤腫痛、鼻出血、牙痛、牙關緊閉、耳聾、咽喉腫痛、牙齦疼痛、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喉嚨疼痛、耳鳴、面部神經麻痺、口眼歪斜等。

內關穴:可寧心安神

取穴:在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二寸(或二橫指也可),位兩筋之間。

主治:具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之效。可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失眠、癲狂、癇證、鬱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熱病、孕吐、暈車、頭痛、噁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等。

 

阿是穴:助找出病灶

取穴:臨床上按壓患者的疼痛處,以疼痛處當穴為下針,即為阿是穴。因為壓到患者的痛處並詢問「是不是這裡?」時,患者會回答「啊!是、是、是。」這就是阿是穴的由來。

主治: 即「 以痛為俞」,它既能反應疾病,也能治療疾病。其穴位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病減緩而逐漸消失存在。但屬於長癤子、炎症、化膿、腫瘤等症狀,千萬不要按壓,這裡的按壓多針對神經性疼痛。所以最好能在醫師的幫助下,確認一下自己的疼痛類型,然後再按壓。

穴位的日常保健按摩方式,由輕至重、淺至深、繞圈揉按,忌過分摩擦表皮。按摩時間一般控制在五分鐘,先向左畫圈二十次,再向右畫圈二十次,各重複五次,若能配合深呼吸、腹式呼吸則效果更佳!氣行則血行,更能有效推動經絡運行以利新陳代謝,打造人體的無障礙空間。

今周刊 第1148期

本文摘錄自‎

頭痛醫手?全靠中醫神奇五穴位

今周刊

2018/12月第1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