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真能學習
類似電腦重組 將資訊存放在適當區域
新聞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清醒的16個小時仍然不夠完成關鍵任務,遑論獲取新知;不過,愈來愈多神經科學家認為,睡眠不僅有助鞏固記憶,還能學習外語等新事物。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臨床神經心理學教授莎南.哈費茲(Sanam Hafeez)說,科學家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腦部成天受資訊刺激,但大腦會利用睡眠時間過濾這些訊息。
哈費茲說:「這好比電腦分類與重組過程:垃圾、垃圾、垃圾、重要、垃圾;當它篩選掉干擾時,大腦會對訊息進行編碼,並決定記憶或訊息的重要程度。」
1965年的一項研究使用腦電圖證實「睡眠學習」(hypnopedia)真有其事,近年後續研究進一步指出,在不作夢的部分睡眠循環中,大腦中負責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hippocampus)相當活躍。
哈費茲指出,這種「神經振盪」活動發生在心律減緩且體溫降低的「第二階段非快速動眼期」,而持續半秒到兩秒的「向上振盪神經活動」則被稱為「睡眠紡錘」(sleep spindles),睡眠紡錘是感覺處理和長期記憶鞏固的關鍵。
哈費茲說:「向上振盪的紡錘協助大腦不同區域的溝通,將數據傳到大腦的正確部位。」
換言之,向上振盪宛如大腦「出水換氣」,將資訊存放在適當區域,等一會兒再回憶處理。
瑞士蘇黎世大學刊載於《大腦皮層》期刊的研究,將參加實驗的68名德國學生分為睡眠組和清醒組,並於晚間11點分別在各組受試者睡眠和清醒的狀態播放荷蘭語3小時讓他們聆聽,再於翌日凌晨兩點,測試兩組人對荷蘭語的記憶;結果發現,睡眠組學生記得的荷蘭語內容較多。
哈費茲說,蘇黎世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腦電圖,確保清醒組的學生沒有被剝奪睡眠,因此這項結果「極具臨床重要性」。
此外,瑞士伯恩大學刊載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研究在受試者睡著時,告訴他們虛構的詞及其代表的意思,如「guga」代表大象,結果受試者睡醒時記得:guga代表一種龐然大物;另有兩項利用氣味和聲音連結新訊息的研究發現,映證睡眠學習。
她指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又稱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睡眠紡錘較少,女性的紡錘數往往較男性多;神經心理學者遂推測,雌激素可能對鞏固記憶至關重要。
《鏡頭在馬來西亞》
氣球嘉年華
馬來西亞氣球嘉年華上月28日在布城登場,吸引人們用相機記錄20多顆熱氣球冉冉升空的美景。 (法新社)
木雕展 與貓咪「擊掌」
日本雕刻家「花房さくら」推出貓咪主題的「highseven」雕塑作品,打造7隻小貓與觀賞者擊掌的互動體驗,17-23日在阪神梅田本店9樓畫廊展出,引起廣大粉絲及貓奴迴響。(下圖/花房さくら推特)
白子企鵝寶寶亮相
波蘭港市格但斯克動物園去年12月中誕生的罕見白子企鵝上月底首度公開亮相,牠全身雪白,只有腳和尾部為黑色,在同類中顯得突兀,但不影響彼此互動。(下圖/歐新社)
本文摘錄自
提高客戶滿意度的新妙方
好讀周報
2019/第040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