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需要預約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博士班、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班。兩岸《優家畫報》、《壹心理》、《現代家庭》、《MyPlus 加分志》……等媒體顧問,執筆專欄。2011 年,被《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下冊》列入「南投縣新生代小說家」之林。著有《孤獨白》、《心靈馴獸師》、《煩惱心理學》……等書。現居上海,專職諮詢與寫作。
有一個人,他年輕的時候讀書很厲害。投入職場,事業很成功。直到有天,他發現自己看似五子登科,卻不快樂。
他四處尋求幫助,希望有人能讓他快樂起來。有天他造訪一間禪寺,看見裡面有幾位掃地的僧人,其中一位特別年長,他想這個人肯定是得道高僧,過去請教。
老僧人帶他坐在禪寺中一張石桌旁,給他砌上一壺茶。
水是用炭火焙燒,十分緩慢。
他等不及,露出不耐煩的表情。但他為了求教,還是勉強擠出笑容:「師父,你怎麼不買個電熱水壺呢?這樣燒水快多了?」
老僧人笑了笑,沒回答。
他接著說起自己的煩惱,還沒講完,水燒開了。老僧人把這壺水倒到地上,而不是倒進茶壺,他見了生氣起來。
他說:「您這是什麼意思?不想請我喝茶就說,還是您聽我說了一堆覺得煩?出家人不是應該慈悲為懷嗎?怎麼一點耐心都沒有。」
老僧人始終面帶微笑,沒有任何批評。
這時一位年輕僧人過來,拍拍老僧人的肩,老僧人起身,對他雙手合十,繼續掃地去了。
他納悶,問年輕僧人:「那位師父怎麼回事,不愛說話?」
年輕僧人笑說:「他是個聾子,不會說話。」
年輕僧人拿起茶壺裝水,發現茶壺裡有隻被滾熟的蟲子。他看見蟲子,才明白剛剛老僧人為什麼把水倒掉。
第一次,這個人突然覺得自己很傻。
但就在他覺得自己傻的那個瞬間,他明白他一直帶著沈重的包袱。當他每次跟別人請教,他都不是真心的,他帶著俗世的習慣,總想在對話中佔據優勢,害怕被看輕。
所以他什麼也得不到,因為他帶著問題四處請教,這些問題也就一直跟著他。
他需要的不是找解決問題的師父,而是拋下製造問題,也捨不得這些問題的自己。
快樂就在當下,所謂當下就是「有意義的瞬間」
「懂得排隊」,被視為一種公民素質。所以排隊是被鼓勵的行為,比如:剛結束的九合一選舉,因為選情激烈,加上公投題目多,不少人得排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投票。無論你的階級或政治傾向,安安靜靜排隊都會被肯定。但有些人卻抓住了排隊的心理,比如:有些商家會僱用一群人來排隊,製造商品銷售火熱的假象。有些人受了吸引,加入排隊。奇怪的是,這種方式非但不會嚇跑消費者,反而會增加打卡分享的人數。
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一種「付出效應」。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柏特(Daniel Gilbert) 發現,人會對自己付出很多的事物,加倍的喜愛。這是一種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一種盲目的自我催眠。比如我們花了很多錢在一個人身上,即使我們知道這個人不對,我們卻會因為自己大量付出,進而說服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一個人快不快樂,很多時候關鍵就在這裡。你把快樂和「付出」連結,還是和「獲得」連結?正向心理學家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他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想要保持幸福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付出與感恩。懂得付出,幸福感就會因為我們的付出而增溫,相反地,被動等待幸福的到來,幸福感等於操縱在別人手裡。但這種對幸福的建構,並不是盲目樂觀,而是在當中尋求意義。做我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做那些表面讓我們快樂的事情。真正的快樂,就在於我們能否發現事物對我們的意義,通過每分每秒的行動去實踐,而不是反過來,我們渴望別人給我們意義。
實際上,即使一個意義是別人給我們的,那也需要我們承認,意義才會發生。因為意義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正如我們的時間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受的氣就只是氣,永遠不可能變成快樂
當我們把時間交給其他人,我們就會失去時間。比如不管在班級或辦公室,當大家討論共同出遊的計畫,你總是沉默,沒有聲音。你不想得罪任何人,也不好意思發表意見,於是每次你想去的地方都去不了,只能聽天由命,有時花了錢跟時間,你得到的卻只有一肚子怨氣。常見的一種理由,就是把滿足快樂的當下交給別人,然後告訴自己:「現在受的氣,以後都會變成快樂。」實際上,這最終可能只會流於自我安慰。
換個例子,很多人的生涯抉擇之所以出現錯誤,在於他們誤解「興趣」和「嗜好」。嗜好,就像工作一整天,你通過打電動抒壓。工作很辛苦,打電動很爽,於是你養成習慣,靠打電動獲得快樂。你可能會幻想,要是每天都不用工作,只要打電動就好。但真的讓你跟電競選手一樣,一天訓練十幾個小時,重複每個動作上千次,你可能會放棄。興趣,不是忙碌的調劑,不是抒壓而已。興趣充滿意義感,即使遇到挫折,也會越挫越勇,因為那份意義感使我們的快樂變得豐滿。
真正的快樂,從來不需要忍受什麼,就像發展興趣,不存在所謂的忍受,因為每個挑戰與付出,都是快樂的一部分。當你懷疑自己的付出不能得到快樂,或者付出當下你感受到的只有痛苦。這或許是個警鐘,提醒你當前走的道路,很可能並非你真心想要,那可能是別人的路,不是你自己的路,所以你走得漫不經心,越走離真實的自己越遠,也離真實的快樂越遠。
如果你想要得到快樂,試著回到當下,尋找最有意義的行動。那條路可能趨近你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趨近你的本心。過程可能很辛苦,但你不會因此抱怨,因為在意義中,快樂只會隨著辛苦加倍,而不是減少。會在實踐的每個當下得到,而不是永遠寄望明天。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