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補「藥」小心

藥膳多吃有益,天天吃沒關係?當歸、川芎能行氣活血,每個人都適合?不少人因藥膳方容易取得,反而忽略了藥膳其實也是「藥」,在食用上也有它的禁忌與副作用。了解自己的體質、慎選安全的藥材來源,這個冬天您也能健康吃補。

每逢秋冬就是吃藥膳的最佳時節, 從街口的薑母鴨、巷尾的藥燉排骨,到家人親自熬煮的人參雞湯,都讓人吃到肚裡、暖進身裡。然而,所謂的「補」正如兩面刃,補得恰如其分,或許能為身體增加元氣、提升免疫力;然而,若補得不對、買到黑心藥材,甚至忽略自己正在服用的藥物,都會讓您愈補洞愈大。本次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藥師蘇敘銘來提醒大家,冬令進補不得不知的食療「藥」事,讓大家不僅吃得到美味,也吃得到健康。

藥材食材互相配搭台灣人熟悉的味道

提到「藥膳」,相信只要是台灣人都很熟悉:媽媽們會為女兒親自燉煮四物湯、中將湯補身體;若希望家中的男孩未來可以長得高大挺拔,還會尋求中醫師開上幾帖轉骨方。至於許多人喜歡吃的庶民美食四神湯,不只營養美味,還兼具健脾固胃、去濕氣,及增強體力的作用。到底什麼是藥膳,是否吃下它之後就能保健強身、甚至達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蘇敘銘指出, 藥膳的起源來自中華傳統飲食及中醫的食療文化,亦即是將中藥藥材和具有藥物價值的食物相配搭,這種藥材及食材配在一起的組合,不僅是把藥材當作食物,還能賦予其藥用價值,並提高食物營養成分在人體的作用。若民眾食用的方式與時間點正確,的確能對人體產生預防疾病與發揮保健的功效。但他也強調,並不是隨意抓把中藥加上食材就能稱為「藥膳」。藥膳之所以稱為「藥膳」,仍需具有一定比例配伍的藥材,加上與之相襯的食材,才有資格稱為藥膳。

既然藥膳可以達到保健身體的功效,那麼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或取代藥物?蘇敘銘直言,藥膳的藥材來源偏向藥食同源,此類藥材多半藥性不強且藥效也較溫和,既無法治療疾病,更不能取代藥物。因此,民眾若正在接受正規醫藥治療,仍需遵照醫囑正確服用藥物,切勿貿然停藥而以藥膳取代。

藥材怎麼挑?顏色鮮豔、酸味刺鼻不要選

為了讓藥膳發揮真正的功效,慎選安全可靠的藥材來源格外重要。面對琳琅滿目的藥材及藥膳包, 從超商大賣場到中藥店都有,民眾該如何選擇呢?對此,蘇敘銘則認為,在超市賣場販售的藥膳包,因為都已包裝好、民眾無法看到內容物,所以就要選擇品牌可靠且有合格檢驗標章的藥膳包。如果是在中藥店購買藥膳方,雖然可以清楚看到每一種藥材,但對於從未受過中醫藥學訓練的人來說,要他們去辨識各種藥材的基源是否正確、有無過度燻硫或變質,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

蘇敘銘提供幾點建議,讓大家可以把握兩個大原則來做辨別:首先, 可以從藥材的外觀來檢視,若藥材的顏色看起來過於鮮豔、過白、變色,甚至太過均勻,這些都得要避開。其次,從味道上來說,聞起來是否有刺激化學味及異常酸味,有些還可能出現油敗味,就有可能代表品質出現問題。

然而, 他也解釋說明, 這些要點都僅能當作基本判斷,不是絕對的標準。以常見的柏子仁來說,因為藥材油脂成分較豐富,所以聞起來就會帶點油敗味,這是藥材的特性使然,並非不新鮮的緣故。若民眾想要買到安全、可安心食用的藥材,他建議大家不妨多與信譽可靠的店家建立長久良好的關係,一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多問多學習。一來不只可以知道更多的中藥知識及來源出處,以保護自身的健康與權益;二來,當店家知道民眾對藥物知識也有所涉獵後,自然就不敢欺騙顧客。

體質燥熱者 得慎用開刀後進補更要小心

藥膳吃補是否適合每一個人,以及什麼樣體質的人得避免,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疑問。蘇敘銘指出,藥膳雖然藥性溫和,幾乎人人都可以食用, 但有幾種情況的人仍須慎用: 凡體內有一定「熱」相的人,如經常口乾舌燥、面紅舌赤、便祕等症狀,或是患有外感(感冒)、發炎發熱症狀及皮膚癢的人,也不適合進補。在他的中醫用藥諮詢裡,就曾發生過民眾因不清楚自己的體質偏燥熱,逕自到賣場購買藥膳方食用,在連續吃了一陣子之後,結果長了針眼前來求醫。經由醫師診斷,這才知道原來是自己補過頭了。不僅體質偏熱的人,在食用藥膳需要更加謹慎,若藥膳方裡含有桂枝類藥材,即使是一般體質的人也不宜過度食用,以免讓身體處在火上加油的情況。依此,食用藥膳的次數和頻率就得要特別注意,一個禮拜以兩次為佳,最好不要超過三次。

另外, 有些民眾習慣在手術開刀後吃補,他們認為在大病初癒後進補可能有助身體機能的復原。對於這個情況, 蘇敘銘認為,「術後進補並非人人適用。有些人在開刀後體質改變, 此時進補非但無法增加身體的康復能力,還有可能因為錯誤進補,導致身體不適的機率攀升。」術後進補需要注意體質的改變,依此請醫師判斷是否能吃補,或該如何調整劑量及藥膳方。唯有在吃得正確、補得適當的情況下,才能對身體機能的復原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般人若想要在平時吃補,則要依據四季節氣不同特性來進補:春季宜平補,夏季宜清補、涼補,秋季宜選擇潤燥藥物,冬至前後則是進補溫性藥膳最佳時機。

 

藥材和食材 該一起煮或分開煮?

談到煎煮藥膳的方式, 有人習慣將藥材食材放在一起煮,而有些人則喜歡將兩者分開煎煮。兩種截然不同的煎煮方式,會對藥膳的功效造成影響嗎?蘇敘銘說,「基本上兩種方式都各有人採用,也會視藥材的情況和特性做調整。藥材食材分開烹調有幾個優點,首先是藥材不會因為煎煮過久而纖維脫落,尤其是草藥類的藥膳方。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優點在於,藥效不會被藥材吸附回去。」舉例來說,像是黨參、麥冬等民眾常煎煮的藥材,一旦煎煮的時間過久,藥材就會因吸足了藥液而膨脹。這不單只是外觀上的改變,同時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吸附回去。但他也進一步表示,若與食材一起煎煮的藥材是大棗、枸杞子、蓮子等,那麼將兩者放在一起煮不只能增加視覺上的美觀,還能讓藥膳吃起來更加甘甜美味。

藥膳無法治療疾病,更不能取代藥物,那麼食用藥膳對人體有哪些幫助?蘇敘銘以他多年中藥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在醫院的中藥門診裡,『轉骨方』是詢問度最高的藥膳方。不少父母會為正在發育的孩子,前來尋求中醫師的協助開立處方。根據醫院多年來的臨床證實,在服用轉骨方三到六個月之後,的確就可以見到成效。」轉骨方的底方與十全大補湯相似,其基本方為補氣四君(黨參、白朮、茯苓、甘草)與補血四物(當歸、川芎、炒白芍、熟地)所組成的八珍,再加上有益氣功效的黃耆(以白皮耆為佳) 及增強血行的桂枝或肉桂,這些組合即是以十全方作為基底的轉骨方。

當歸川芎過量影響凝血作用藥燉排骨得注意配方

許多藥膳方都有活血順氣的作用,若運用得宜,的確能夠提升人體自然的免疫力。民眾在市面賣場上可以輕易購得的藥膳包,如燒酒雞、麻油雞、薑母鴨、當歸羊肉湯、加味四物八珍、十全大補等,這些藥方最常用的即是當歸和川芎,而這兩味藥的共同特點即是促進人體的血行順暢。蘇敘銘指出,對生理功能健康的人來說,只要不是過量食用並不需要特別擔心安全性,但對凝血功能異常及體內有出血情況的人來說,卻存在一定的風險,最好慎用或避免。

至於台灣人愛吃的藥燉排骨和四神湯,其安全性又是如何?對此,他提醒大家:「藥燉排骨各家的配方都不相同,因此仍存在一定的風險。若民眾正在服用西藥,特別是慢性病藥物,最好兩者之間要相隔兩個小時,或先諮詢醫師的意見。相較於藥燉排骨的配方複雜,四神湯的主要配方為山藥、芡實、蓮子、茯苓,這四味藥方能夠健脾利濕、增強人體抵抗力。截至目前為止,並未在臨床上發生不適的案例,所以是帖相當安全的藥膳方,也是人人皆宜的補品。」

閱讀完整內容

Life Plus 熟年誌2019年1月號

本文摘錄自‎

冬天吃補「藥」小心:視體質選藥材保您安康

Life Plus 熟年誌

2019/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