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低調,但我不孤僻──內向者社交攻略
外向者像燈塔,大放光芒、一呼百應;
內向者像燈籠,曖曖內含光,緩緩陪伴、照亮前方。
與其期待內向者變得外向,不如建議內向者學會適應外向為尊的世界,
找到內在與外界的平衡。
和一群人聚會好累,一對一好一些。」、「我不能聚會太久,回到家需要獨處充電一下。」、「每次講電話前,我都需要寫草稿,預備好。」、「他們都說我孤僻,可是我也喜歡和人互動的。」
以上是個性內向者常出現的心聲,先天的基因與大腦茁壯的區塊會決定你是內向或是外向者,個性內向外向是一道光譜,有些人可能是既內向又外向的中間性格。與其期待內向者變得外向,不如建議內向者需學會怎麼適應外向為尊的世界,找到內在與外界的平衡。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內向的人活在推崇外向為主的世界中,能力容易被忽略,時常感受到被周遭推著必須外向的壓力,也會常常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但我也發現,如果內向的人透過書籍或對話更認識自己、善用自己的特質,也能發揮潛能,讓社交更得心應手。
內向者的內在平衡之道
一.情緒調適
生活在外向是王道的世界,對內向者造成很多壓力,其中有兩種情緒很常出現:
羞恥感-對自己不滿意,總覺得自己哪裡有缺陷、失去存在感、想要將自己藏起來(例如:被問問題,要花很長的時間思考才能回答,這時候覺得自己好像不如別人,一無是處。)
☆解套-弄清楚是什麼引發內在羞恥感,花很長時間思考是自己大腦工作的方式,可以讓對方知道「我需要時間思考一下」,告訴自己這不是什麼缺陷,只是每個人處理訊息的速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罪惡感-內向者專注內在世界,以及將感覺和體驗的經驗進行反省的這兩種能力,讓內向者更能理解外在世界和別人的處境,所以同理能力很強,加上內向者會從更大的角度看清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相處,往往更擔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別人,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解套-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傷害或影響到別人,若真的傷害到他人就誠懇地道歉,每個人都會犯錯,道歉之後原諒自己。但若只是因為自己太為他人設想,就需要告訴自己停止這麼想下去,看清事實。
二、平衡-保有自己的內在空間
當內向者需要和外界保持一定的刺激交流時,容易費力處理很多外界訊息,故保有內在空間和時間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讓內向者有機會回到自己的獨處時間,去感受刺激帶來的變化,並且整理沉澱,充電之後再次面對外在世界。
三、接受自己的樣子,雖然偶有羨慕
不管是內向者或是外向者,都是這個世界需要的某種樣子,團隊能同時擁有內向者和外向者,可讓團隊更穩定成長。雖然難免羨慕他人擁有的性格,但接受自己的優勢與限制,反而不用花力氣掙扎對抗,這是內向者很需要的平衡之道。
四、找出個人節奏
內向者因為容易事前擔心,所以更需掌握工作處事的節奏,將工作計畫分小步驟完成,讓自己循序漸進,不至於壓力太大,不將事情累積到最後一刻才急迫完成。
五、保留時間處理腦中訊息
內向者很容易吸收外在訊息,並累積在腦中,因此,非常需要保留分析整理訊息的時間,才不會讓訊息過載,形成壓力。
閱讀完整內容
內向者的社交限制與因應心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與優勢,了解限制,為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因應之道,繼續前進。
一、容易事前擔心太多
對內向者來說,小心駛得萬年船,衝動行事是太冒險的行為,但過多思考,有時反變成阻礙,延遲進度的完成。
☆心法-替自己踩煞車,發現自己把假設的情形越想越遠時,記得提醒自己「停下來!太遠了,都不是真的。」然後想想第一步該完成的事,幫自己的擔心設限,告訴自己「我想過了,要看對方的反應再思考下一步。」
二、不喜歡別人亂入、干擾
內向者的思考或行動需要一定的時間運行,當他人不按牌理出牌,或是有突發狀況時,內向者的思考容易被打斷,讓他產生不安。
☆心法-讓別人知道你的狀態,身旁的人都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他們需要聽見你的聲音,身為內向者可能很難主動開口,然而需要思考的是,當他人知道你的狀態,他們才知道如何和你共事或相處,適時請對方給你時間,你就有機會好好想想。
「學會協商」,除了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狀態,內向的人也需要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讓對方明白需求的重要性,進而達到共識,內向者自己也不至於太過委屈。往往開口說:「我的想法是⋯⋯因為⋯⋯我覺得很重要,所以我傾向這麼做,不知道你覺得如何?」是個好的協商開始。
三、害怕展現自己
內向者大多不喜歡成為鎂光燈焦點,過多目光停留在他們身上,會產生壓力,容易因緊張表現失常。
☆心法-找伴同行或眼神移動,有個認識的同伴和你一起參與聚會,通常會感覺安心些,但若真的只能獨自赴約,交談時,允許自己眼神從對方身上移開一下,或是看看周圍,交談後,找到可以讓自己稍微放鬆或獨處的地方恢復後再回到人群。
四、社交活動後需要休息
多數內向者的社交能力並沒有問題,只是社交需要花費精力去應對外界的刺激,過多且為時太長的刺激,會讓人感到疲憊。
☆心法-拿捏比例,回應內在需要,固定行程雖然可讓內向者安心,但單向吸收訊息或無法調整節奏時,會讓內向者感到飽和,你可以選擇活動參與的方式、時間長短,讓自己有喘息空間。例如規劃旅行計畫時,可以這樣安排(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