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不是病!把握2~6歲前最佳治療時機

孩子走路晃晃的,站立時沒有看到足弓,這是有扁平足嗎?扁平足只是一種「症狀」, 而非「疾病」。把握在2~6歲黃金治療期,就能有效改善扁平足症狀!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恩主公醫院 照片來源/photo-ac

家長帶著5歲的兒童就醫,詢問:「孩子走路晃晃的,站立時沒有看到足弓,這是有扁平足嗎?」

孩子的生長狀況一直是父母最擔憂的事,若肢體發育的過程中有問題或有先天性疾病而不知、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會讓孩子在未來承受生活上的不便。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薛千川醫師說明,30%的孩童有足部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扁平足,若沒有在兒童時就接受治療,可能會造成行走上的困擾。

扁平足不是病!先天性足部缺陷

扁平足只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扁平足」是一種足弓塌陷的先天性足部疾病,因為足弓塌陷時像鴨母蹄,所以又稱「鴨母腳」。家長不需要過度擔心!

每個人的腳掌內側都有一個呈弧狀的部分,稱為「足弓」,弓型結構主要是幫助人類在走路時,吸收能量和緩衝震盪的功能,當足弓消失,便是「扁平足」。

薛千川醫師解釋,扁平足分為軟性扁平足與先天異常扁平足,前者抬起腳時看的到足弓,但踩地時足弓就塌陷、看不見,這類病人占九成以上;後者無論有無踩地,腳底都是平的,雖佔少數,但通常必須開刀治療。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黃尚阡醫師說明,功能性扁平足是一種足部結構異常的狀態,例如:足弓處過度平坦或是過度降低,使足部失去避震功能、腳承受過多壓力,造成足部不適、疼痛,使走路步態不穩、影響行動能力、無法順利進行喜歡的活動或運動,甚或是使運動表現不佳。

扁平足在外觀上看起來腳掌是平的,最常見的困擾便是走路搖搖晃晃且不穩定、常跌倒、平衡能力不佳、單腳站立的時間較少,或是常抱怨無法久站,甚至走一小段路就喊腳痠、走路姿勢兩側不對稱、內八字或外八字步態等問題,可能會影響孩子在體能課的表現。


▲扁平足最常見的困擾便是走路搖搖晃晃且不穩定、平衡能力不佳。

三歲前是觀察期

薛千川醫師提到,大部分扁平足沒有原因,有些兒童是因為筋太軟、張力不夠才會足弓塌陷,三歲前父母可以先觀察孩子赤腳踩地時,內側足弓有沒有凹陷,或從後方觀察足跟會不會往外側彎曲,若三歲以後依然看不到足弓或足跟會往外側彎曲,就可能是扁平足,需要復健治療或穿矯正鞋。

薛千川醫師強調,若在兒童時期沒有治療扁平足,可能會出現協調性障礙、走路笨拙不太跑跳、動作總是比較慢等情形,成年後容易導致肌耐力與協調性比較差,也會產生足內側疼痛、腳後脛肌肌腱容易拉傷等症狀,若同時有內八,則很容易跌倒,間接造成危險。

把握2~6歲前最佳治療時機

黃尚阡醫師表示,兒童的足弓約在2~6歲開始發育,最晚在10歲前發育完全,過程中家長可多觀察留意兒童的平衡與行動能力、觀察及追蹤足弓的形成。

家長們平時多關注兒童的足部健康,若觀察到兒童出現足部疼痛、步態不穩或姿勢問題等,把握在2~6歲黃金治療期介入治療,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若確定有扁平足,可透過復健科醫師、治療師評估並安排合適的治療方式,例如以環境刺激和居家活動訓練,剌激及改善功能性扁平。

也可多使用環境刺激、安排足部訓練,都能幫助兒童足部肌肉發育、增加足部穩定性,及早發現、即時預防與治療都能降低形成扁平足的機率,早期介入治療對於扁平足兒童的行走狀態與能力更是至關重要,可預防兒童功能性扁平足問題並促進足弓的發展。


▲兒童透過赤腳行走在室內地板或是柔軟踏墊等平面上,能刺激足底部肌肉,加強足弓發展。


▲黃尚阡醫師表示2至6歲是黃金治療期,要多留意兒童足部健康,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

不要讓孩子「W坐姿」

兒童扁平足的復健治療著重在訓練足弓的張力,像是墊腳尖來回走動、用腳掌和腳趾夾小珠珠或毛巾等物品,若經過醫師診斷同意,則可選購扁平足專用鞋,這種鞋的足弓處比較硬,可以誘導孩子的足弓正常發育。

除了正式治療外,平時在家盡量不要讓孩子「W坐姿」,這個坐姿會讓原本就低張力的筋更軟,影響扁平足矯正,且可能會使孩子走路內八,對下肢發育不利。

扁平足的治療貴在早期發現,薛千川醫師表示,父母平時應多觀察、注意孩子的足弓及走路情形,但不必過度緊張,若發現異常且觀察一段時間後無改善,就需要盡快找小兒復健專科進行診斷與評估,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10歲前進行足弓發育訓練能預防功能性扁平足。(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


▲從後方觀察孩子的足跟,若足跟往外側彎曲,就可能是扁平足。(圖片提供/恩主公醫院)


▲用鞋墊的足弓處比較硬,可以誘導孩子的足弓正常發育。(圖片提供/恩主公醫院)

3招促進足弓發展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楊敏君物理治療師建議家長可透過以下方式,剌激兒童的足底部肌肉,幫助兒童足部肌肉發育、加強足弓發育與增加足部穩定

1.增加赤腳時間:

鼓勵兒童赤腳活動,透過赤腳行走在室內地板或是柔軟踏墊等平面上。

2.多樣化的地面刺激:

帶領兒童赤腳踩踏草地、沙灘、泥土等,包括不同的地面材質和高度。
3.進行足部運動訓練:

將衛生紙或細繩放在兒童前方的地面上,鼓勵及引導兒童以腳趾撿拾衛生紙,可以搭配數數字或唱歌,也能增加難度,例如:請兒童夾住衛生紙的腳要能做上下移動,且維持衛生紙不滑落。

也能在地面上放置不同形狀和高度的物體,讓兒童走在物體上面,或是在指定形狀或顏色的障礙物上進行跳躍,又或是帶兒童玩跳繩,都能增加訓練的趣味性與提高兒童參與動機,可鍛煉能增強足部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每次訓練的時間與次數根據兒童的能力進行調整。 閱讀完整內容
嬰兒與母親2023/11月 第565期

本文摘錄自‎

扁平足不是病!把握2~6歲前最佳治療時機

嬰兒與母親

2023/11月 第5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