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桌球治巴金森氏症 真的假的!?

大齡運動


到底桌球跟巴金森氏症有什麼關係?打桌球也可以防治阿茲海默症?這是個假新聞嗎?台灣人的經驗,又說明了什麼?

文/蕭蔓


陳德信攝


▲打桌球能改善巴金森氏症,國際桌球總會定期舉辦病友團體比賽。圖片來源:ittffoundation.org

前陣子,網路流行的新聞是:桌球運動在法國成為醫生處方箋。真的嗎?

這則新聞的真偽,充滿爭議。但細究這則新聞的來源, 則是因為國際桌球總會(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ITTF),在丹麥桌球明星艾爾朵(Elisabeth Ildal)積極爭取下,開始跟巴金森氏症病友團體合辦球賽。

艾爾朵是丹麥桌球明星選手,2013年診斷出罹患巴金森氏症時,她驚惶地隱匿了病情,怕影響比賽。直到3年後,她從政並當選市議員,才公開自己罹病。同年,艾爾朵在西班牙進行了3週的桌球復健治療,行動能力提升了22%。她認為,這證明打桌球對改善巴金森氏症,有明顯效果。因此,她成立基金會向全球推廣這個復健經驗,也影響國際桌球總會,此後定期跟巴金森氏症病友團體合辦比賽。

不久後,英國也成立了桌球阿茲海默症治療基金會(Bounce Alzheimer’sTherapy Foundation),鼓勵大家用運動,來預防阿茲海默症,尤其是打桌球。兩個桌球基金會大力宣傳打桌球對特定病症的療效,讓「桌球能救巴金森氏症」的傳言,在網路上熱傳開來。

準確地說,這不是個醫藥專業認可的「療效」證明,卻是病友團體親身經歷的「臨床」體驗。

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團隊運動的「運動社交」是最能夠改善憂鬱的方式之一,其中桌球是對精神狀態有正面作用最有效的運動前3名。

走出家門與球友社交 練體能、改善抑鬱失眠



事實上,最近我在台北「獅子王桌球館」,不止一次遇見巴金森氏症病患,在家人陪同下,定期跟教練學打桌球。

一位不願意曝光自己生病的退休大學教授,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後,在妻子的陪同下,桌球館成為了他每週報到的復健場所。「他真的進步很多,」陪伴大學教授打球的賢妻跟我說。

我也親眼看到手抖、行動遲緩、思維緩慢等神經退化的患者,平日堅持打桌球,來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手眼協調。

1988年出生的教練余浩揚,年紀不大,但球齡很深。他從7歲開始打桌球校隊,除了中學幾年因為課業沒有打球,大學打工教球、畢業後在「獅子王」當教練超過10年,是3家店的店長之一。

他的學生中,三分之一是成人,不少人患有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

此外,打桌球可以在認知系統上起作用,改善抑鬱失眠。打桌球也刺激海馬迴,對大腦和肌肉骨骼系統以及基本的身體狀況都有改善功效。

笑聲宏亮,說話詼諧,球桌有Jack總是笑聲不斷。他特別會誇獎人,幸運跟他同桌打球,不論自己球技如何,在他眼中都是打得好的潛力球員。


▲嚴盛建(Jack)自科技業退休,成為歌唱老師,打起球來有點功夫氣派。陳德信攝

Jack的球伴是Doris,兩人平均每週打3次球。Doris從淡水搭捷運來球館,打桌球不僅讓她看來比實際年齡年輕,更幫她走出失去丈夫的陰鬱。

「現在的我,很開心,」以往自認比較「宅」的Doris,現在可以走出家門,與人社交。

看著她專心揮拍,這曾經是她與罹癌丈夫一起熱愛的活動。丈夫離世後,Doris再度拿起球拍,療癒傷痛,體力也變好了。

桌球運動,對專注力、手眼協調非常有幫助。所以,很多家長會送孩子來學打桌球。成年人也會因為它不必特殊服裝,只要衣褲寬鬆隨時可打的便利性,和球賽可在室內進行、不受天候影響等特點,而選擇這種相對便宜的運動。


▲「想找個運動」是周翠瑜(Doris)在家庭空巢期,重新讓自己站起來的契機(圖左為教練余浩揚)。陳德信攝

桌球3大益處 改善巴金森氏症



● 控制和協調:桌球需要精細的手眼協調與肌肉控制。巴金森氏症患者通常會面臨動作遲緩、肌肉僵硬,打桌球可以幫助鍛鍊肌肉,提高協調性。

● 促進神經傳導功能:桌球運動可以促進神經傳導,有助於維持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這對巴金森氏症患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巴金森氏症通常會導致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下降,影響神經傳導功能。

● 社交和心理健康:桌球需要球友,可以增進社交,解決孤獨與抑鬱。同時還能釋放身體內的腦內啡,有助情緒更開朗。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4/6月 第304期

本文摘錄自‎

打桌球治巴金森氏症 真的假的!?

康健雜誌

2024/6月 第3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