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什麼留不住?多雨台灣的煩惱

學者指出,台灣已不太可能再蓋新水庫,而現有水庫卻因淤沙而蓄水量變少,應在各地規劃小單位儲水系統,並增加綠地面積,盡量把要用的水儲存在當地。

文/楊思瑞 (中央社記者)

台灣年降雨量豐沛,卻名列全球缺水國家,還被形容為有如「坐擁金山的乞丐」。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特聘教授詹錢登認為,除了有降雨量過度集中於雨季某幾個月的先天限制,台灣產業發展與人民生活習慣也造成用水需求持續增加,如果不能有效把雨季的降雨成功留住,遇到持續較長時間不下雨的情形,就容易出現水不夠用的危機。


▲水庫的蓄水量會隨著淤積量提高而變少,如南化水庫(圖)當初設計容量約1億5,000萬立方公尺,現在只剩8,000多萬立方公尺。(台南市水利局提供)

台灣用水量增加 水庫蓄水卻因淤積減少

詹錢登表示,面對大自然先天條件限制,加上氣候變遷影響,無法期待豐沛年降雨量可平均分配在每個月,如何將過度集中的降雨留下來,並有效調度使用,就是該努力的方向。

他說,興建水庫創造儲水空間是很基本的水資源利用概念,但隨著高科技產業發展,一座新蓋廠房營運,連帶就有不小用水需求,工業用水需求勢必持續增加,加上人民對生活水準的要求,整體用水量上升是必然現象。

另一方面,詹錢登指出,水庫在接收集水區匯流雨水時,同時也把雨水中挾帶泥沙留在庫中,雨勢愈急、愈大,沖刷現象帶來的泥沙量愈大,水庫的蓄水量也就隨著淤積量提高而變少,如南化水庫當年設計容量有約1億5,000萬立方公尺,現在只剩8,000多萬立方公尺。

他說,台灣已不太可能再蓋新水庫,而現有水庫蓄水量變少,碰上非雨季持續較久的年度,在調配應變不及情況下,就容易出現缺水危機,但這種缺水屬短期現象,大多透過水資源區域調度與標的用水分配,就能順利度過,等雨季報到就沒問題了。

他進一步指出,蓄水較不夠用時,通常被認為產值相對較低、且耗水量大的農業灌溉會是被犧牲首選,近幾年就常看到曾文-烏山頭水庫嘉南灌區稻作為節水休耕,只能拜託農民們共體時艱,並由政府提供適當補貼,以減少民生及產業用水受影響程度。

詹錢登表示,在無法開發新水庫情況下,政府持續進行現有水庫活化。其實最有效率方式是空庫清淤,但這樣一來,水庫可能好幾年無法運作,水資源調配反而更吃緊,只好採取低水位期陸挖,搭配挖泥船、水力排砂等方式,在維持水庫正常運作下一邊清淤,儘量爭取儲水空間,以求在雨季時多裝一點水。


▲陸軍第八軍團所屬五四工兵群3月協助曾文水庫清淤作業。(台南市政府提供)

保水大作戰 省水、儲水、再利用

他說,當然,讓民眾知道水資源的珍貴性,建立節水習慣及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降低人均用水量也是重要環節;農業方面也要朝以少量水達灌溉標的的方向進步;另外,台灣自來水管線漏水率也還有改善空間,已處理好的水被浪費掉是很可惜的事。

詹錢登表示,像水庫這種大型儲水設施難以增加,要在雨季留住更多雨水,可以在各地規劃小單位儲水系統,如社區雨水截流系統,可將雨水暫存於地下蓄水池,作為平日澆灌灑掃用,並增加綠地面積,使地下水更容易獲得補充,也就是所謂「海綿城市」概念,盡量把要用的水儲存在當地。
至於工業用水,詹錢登建議各廠商除了思考再生水等循環使用概念外,也應朝向以降低用水量仍能維持製程良率方向精進,對善用水資源有正面意義,也可增強產業競爭力。

農業區則可以自然為基礎,尋求解決問題方法,如活化善用各地中小型埤塘,建立管理機制,就近提供灌溉用水,減少水庫供水壓力,也可降低水庫缺水時農地要配合休耕風險。

詹錢登認為,近年政府規劃海水淡化廠盼增加水資源供給,但與其等到雨水都流進海裡,再花費更高成本淡化取用,不如投入更多資源設法把雨水留住,效率會更好。

他說,台灣的降雨量若能均勻分配在每個月,水資源就是滿分,但自然界不能盡如人意,人的存在就是要調適,政府機構有責任管理水資源,做最有效調度,但責任不是只在政府和公務員,民眾也應對水資源有正確認知,瞭解所用的每一滴水都得來不易,才更懂得珍惜不浪費。


▲為避免枯水期無水可用,農業方面應朝以少量水達灌溉標的的方向進步。圖為農民放水灌溉農地。(中央社董俊志)

閱讀完整內容
全球中央2023/9月 第177期

本文摘錄自‎

水為什麼留不住?多雨台灣的煩惱

全球中央

2023/9月 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