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與釋義
據說以前,某位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縣令因瘡病而不良於行,在向神醫求助後,神醫於是設法鋸下衙役的長腿,透過骨肉轉接的方式治療其症;另方面則復取來狗腿、安置在衙役身上,藉由這對「長短腳」懲戒他過往助紂為虐的行徑。或有言,家養的狗子會一面搖尾吐舌、一面伸出前肢攀附主人以示討好,於是大家多以「狗腿」借代巴結權貴之徒,一般用於負面表述。
造句:他總是刻意在主管跟前鞠躬哈腰、裝出忠心耿耿的樣子,難怪其他同事都在背地裡說他十足的狗腿!
同近義詞:逢迎討好、諂媚閱讀完整內容
為什麼「拍馬屁」?「拍馬屁」有什麼好處?
文 甘炤文/旅讀,圖 CTPphoto、旅讀,設計 楊美娟/旅讀
在汽、機車等動力機械體被發明出來之前,「馬匹」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陸路輸運動力之一,這由史料文獻中迭出的記載可知;而若以中華文化為例,細覽《辭源》中以「馬」作為部首的字,不難發現種類十分多樣,各自指涉的意義亦同樣紛雜,比如騍(音客)是母馬,駣(音逃)是年齡三、四歲的馬,騅(音追)是毛色青、白相雜錯的馬,驒(音駝)是毛色呈鱗狀斑紋、青黑色的馬,至於駑,則是資質低劣的馬……林林總總的馬畜自成一大類項,顯見其在實際交通功能之外所輻散的文化影響。
打自周代以來,「天子駕六」的威儀已由側面烘托出皇家和飼馬、育馬之間的淵源,降及元朝,由於受到北方遊牧文化的薰染,民間社會養馬的風氣更是盛極一時;於是乎,每當熟識的親朋好友在路上牽馬會面,主人家總不免要相互寒暄,與此同時,則伸手摸摸對方的馬膘、拍拍其馬屁,由是客套地信口誇讚一聲:「好馬!」因為許多當朝的蒙古官將本身也擅長馬術,他們的座騎實際就成了權力和身分地位的象徵,下屬拍其馬屁、稱其駿美,無疑帶有逢迎諂媚的意味……久而久之,這類行禮如儀的奉承也就成為「見面三分情」的恭維語,不能夠當真了。在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中,便曾真切地演繹了「拍馬屁」的妙處:「這劉瞻光估量他一定是山東撫台的紅人,所以才派他這賺錢差使,一心便想拍他的馬屁,口口聲聲稱他陶大人。」
另有一說為:根據遊牧民族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每當馴馬師遇見脾性暴烈的馬匹,可以先透過輕拍馬後尻部的方式,讓其感到放鬆、舒適,而後再趁其不備跨騎上去,完成馴化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