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筋肉媽媽
我不是兩性專家,卻是吃苦很多的社會觀察家。斜槓多、經歷多、故事也很多,是一個持續創造這些「多」的「斜槓女力」與「知識型創作者」,現為作家、演講家、體適能證照講師、健美職業賽運動員、教練與母親。
閱讀完整內容
當了父母為什麼不能冒險?
當了父母為什麼不能冒險?獻給被現實綑綁的大人們
最近,最愛把電視設定在一個只播放尋找租屋、買賣不動產、裝潢居家的實境秀頻道,因為看到許多美屋改造很是舒壓,也看到許多歐美家庭生活冒險的精神,覺得很棒,同樣適合亞洲家庭參考。
文/筋肉媽媽
比如有個家庭,成員為一對夫妻加上約五、六歲幼兒,本來在美國已有自己的房子,有一天,他們毅然決然地想改變生活,因為覺得在美國的日子就是這樣,預料不會有什麼太大變化、不夠精彩。
給一成不變的生活來點冒險
於是他們決定搬往歐洲長居。行前的計畫只有:太太請朋友幫忙打聽歐洲的工作機會,結果在布達佩斯找到了一個不錯的職位並成功錄取。這一家人這輩子沒去過布達佩斯,卻決定整個家庭搬過去生活,所以,委託節目幫忙找布達佩斯的租屋時,正是他們夫妻首次前往該城市。
他們決定搬去布達佩斯後,角色互換,主要是太太工作、先生當奶爸,跟在美國的生活截然不同;並賣掉了美國的房子與兩台車子,決心要在歐洲長居體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經驗,他們興奮不已地認為會是場有趣的冒險!
後續追蹤他們在布達佩斯的新生活,認為這樣的冒險生活實在是太棒了,換了城市、換了文化、換了環境、換了家庭分工……那種一成不變的厭煩、倦怠感消失了,每天都可以用熱情迎抱太陽。
這個案例讓我驚訝不已,後來發現這完全不是個案啊!有好多家庭、夫妻都為了讓生命變得更好玩、有趣,毅然決然搬去不同的國家居住,同時,夫妻之間進行了角色互換,彼此協調得非常好。
被社會框架給綁住了
但仔細想想,這種事可能在台灣看見嗎?似乎真的很少啊!
首先,台灣的填鴨教育方式原本就限制我們冒險的基因,不知不覺間,我們都成為了不敢做夢的大人,想想我們有多少的夢想是停留在想像,而不曾付之行動呢?
我聽過很多朋友說著遊學夢、留學夢、海外工作夢,卻都沒有實踐並感到遺憾;訴說遺憾時也才30幾歲,卻好像進了社會、婚姻後就沒有將夢想付諸行動的機會了。但歐美人民似乎沒有因結婚生子被限制太多事,「婚姻成為禁錮的牢籠」好像在華人社會比較常見。
不過,機會隨時都有,不曾因為我們進入婚姻、生孩子而消失。只是有太多的社會標籤,貼著成人應要有的樣子與條件,以至於若過了30歲,有了家庭後,還想為了自己而冒險,就會被大眾指責:不負責任、自私或是太冒險。
或是為什麼一定要男人主司經濟收入、女人主司育兒照護?雖然台灣有越來越多奶爸當家,但說起來依舊是少數,我身邊有些當奶爸的朋友,面有難色地說起,被朋友問說:「現在在做什麼?」,都會不好意思回答自己的現況,會覺得被看不起。
看不起,其實就是一種社會標籤與框架。該怎麼去面對這種壓力?其實沒有特別的方法,不要理會他人的眼光就好,畢竟活成別人眼裡羨慕的模樣,不代表內心是富足快樂的,對吧?
關係中健康的狀態.是保有部分的自我
又為什麼父母不能帶著孩子到處冒險呢?
為了進入大家所說的口碑學校而卯起來賺錢,只為了買學區房,一切生命都是為了「學校」而打轉,人生都被限制住,「孩子教育」變成無形的沉重天花板,什麼夢想都逐漸被啃蝕掉了。
但我們以為的好,真的就是好嗎?這又是社會標籤與框架。不為了讀名校而讀名校、不為了升學而拚命補習,或許是對自己的仁慈,更是讓孩子自由發揮的好選擇。
最後,我想到的是:台灣父母挺習慣犧牲自己,將所有一切奉獻給孩子,不論時間、財產、甚至是生命目的,因為我一開始當母親時也是這樣。
老實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婚姻也不見得是你的婚姻,在任何關係當中,最健康的狀態都是保留部分的自我,持續成就自己的欲望,才不會在對方不符合期待與不順從時,就感覺自己被掏空得毫無價值可言。
過度犧牲自我,當關係開始崩解時,失去了控制權的感受,則會瓦解一個人的自信與存在感,唯獨能掌控的只有自己。即使有了家庭,我們依然可以冒險,挑戰想要的生活模式。這不是信仰或單純的信心而已,而是當我們勇敢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時,就一定會出現生命新契機,是我們在不敢突破時,不曾想像得到的。
唯一限制我們生命蓬勃發展的,向來都只有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