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是什麼?」這個問題好似沒有明確的答案與定義,但當大家回答這個問題時,答案似乎顯現出各自對感情的需求與看待的視角。
撰文/賴韻宇 圖片/ Freepik
我是個念舊的人,用了六年的筆電,雖然運轉速度變慢,但它承載了我的成長記憶,像夥伴般陪伴我上山下海,因此始終捨不得丟棄。某次寫稿前,我先生想試試幫我更換硬碟,加速它的運作,我答應了。當天晚上,我先生花了五個小時,經歷多次的拆解、重組過程,讓我的筆電從速度較慢,變成停在同一個畫面,最後直接無畫面,進入退休生活。見證這段歷程的我,雖然有些懊悔自己忘記先生並非資訊專長,不該將珍貴的寶貝交給他實驗,但看著他逐步讓筆電走向毀滅,我沒有一絲責備、生氣,反而想起他上回投籃時也把自己眼鏡弄壞的場景,覺得弄壞筆電也只是正常發揮,對此感到有趣而陷入難以停止的笑鬧。
和朋友分享這段夫妻趣事,朋友說:「妳對老公就是真愛啊,這樣還能覺得好笑。」這讓我疑惑真愛究竟是什麼?原來這就是真愛嗎?我開始翻遍文獻、書籍、詢問心理師朋友們,發現每個人的認定都不同,這個問題好似沒有明確的答案與定義,但大家卻總能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同時我也發現,每個人回答「真愛是什麼?」時,答案似乎顯現出各自對感情的需求與看待的視角-真愛定義反應愛情需求。
一、滿足對方、付出型
回答「真愛是真心為所愛的人付出,包容、接納對方的一切。」這類型答案的人,思考的是對方,能為對方做什麼、如何滿足對方的需求,接納及包容對方的真實面。
曾經有個女孩,向我哭訴與男友交往以來,男友租屋處的家事都由其負責,一開始樂在其中感到幸福,漸漸地,男友視作理所當然,不滿意時甚至會指責,持續幾個月後,女孩感到身心耗竭,開始與男友爭吵。也曾經有個男孩,每回與女友約會時,都負擔所有費用,久而久之,發現薪水入不敷出,開始對約會感到壓力,兩人衝突漸增。
1. 這樣的付出,為的是什麼呢?
能夠真心且勇敢的愛人,無條件為對方付出,接納與包容對方的真實,是很美好且可貴的事情,但付出前或許得問問自己,這樣的付出為的是什麼呢?為了討好對方而不得不這麼做,還是自己真心想這麼做?這麼做滿足了自己什麼部分?再者,也需要思考,這樣的付出是否合理?對自己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有沒有停損點與界限?自己的付出是對方要的嗎?
2. 無界限、忽視雙方感受的付出,帶來負面感受,影響關係品質
長期不求回報的付出,即便在關係中不討要什麼,也容易帶來負面的內在感受,例如委屈、失落、壓抑等,影響心理健康,甚至有些付出,不一定符合對方的需求,反而讓關係陷入衝突,影響關係品質。當我們能重視雙方的真實感受與需求,以不委屈自己、合理且符合對方需要、有界限的方式付出,或許才會真正感知到幸福。
二、渴望被照顧型
回答「真愛是找到理解自己、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象。」這類型答案的人,思考的是自己,渴望被照顧的需求能被滿足。
1. 依賴所愛之人的感受創造安全基地
John Bowlby 提出的依附理論,認為與他人連結是人類本能的生存策略,與依附對象親近連結,能使神經系統平靜下來,形成身體與精神上的避風港,獲得舒適和安全感,並能恢復或增強情緒的穩定。能夠依賴所愛之人的感受創造一個安全基地,幫助我們探索世界、承擔風險、探索和發展自信心及自主意識(Sue Johnson, 2022)。顯見依賴感情對象、有親近的連結、渴望被照顧,這些對人類而言是多麼重要且正常的事。
2. 尊重所愛之人的感受,自我照顧亦不可少
曾經有個女孩訴說著早年破碎的家庭經驗,期待男友能補足其心裡缺憾,滿足她一切需求,當沒辦法順其心意時,會感到憤怒、哭泣,甚至以死相逼,長久下來,男友認為女孩有公主病選擇分手,令女孩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沒有人有義務貢獻自己全部時間與人生來滿足另一個人,依賴感情對象時,也需留意對方的感受。依賴的程度是否合理、對方是否願意?被照顧的同時,自己是否也擁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對方的需求是什麼?他的需求有被照顧到嗎?當你覺得這段關係帶給你安全基地的感受時,也需要多留意對方的狀態與需求,這塊安全基地才能更加穩固與長久。
三、在乎雙向互動型
回答「真愛是感覺雙方很契合」或是「真愛是能夠互相照顧、相知相惜的自在關係。」的人,在意的是兩人互動的感受與彼此需求的滿足。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Sternberg, R. J在1986 年發表的愛情三因論中,把愛情比喻為一個三角形,三端分別由親密、激情、承諾三大元素構成,這些元素可以組合成不同類型的愛情,並認為若感情中的兩個人對愛情期望的三角形越一致,感情就越幸福。由此可見,理解彼此在愛情中的需求,在關係裡能夠彼此得到滿足與照顧,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以雙向互動、滿足雙方需求的視角去經營關係,就好比結合前述兩種類型,雙方都真心願意為對方有界限的付出,同時也從中得到自身需求的滿足,通常這樣的互動方式,較能有品質良好的關係,以及擁有健康幸福的感受。但我們該如何選擇對象?找到在乎雙向互動、彼此滿足關係的人呢?
1. 認識自己,並了解對方
愛情關係是由兩個獨立的個體建立而成,兩人不同的成長經驗、個性、特質、價值觀、內在需求,交往時會交織出不同且獨特的互動模式。想建立好的互動關係,認識自己,並嘗試了解對方絕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透過閱讀、生活反思與覺察、書寫、自我對話、找別人談談等方式,當你能多了解自己一些,將能更明白自己心中的渴望、感受與需求,進而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同時也記得敞開心房,透過循序漸進的互動、對談、相處,試著充分地認識對方,並覺察互動中的真實感受,你將更有機會找到理想的感情對象。若你仍不知該如何了解對方,或許可以問對方,你覺得真愛是什麼?從他的答案中了解他的愛情需求吧!
2. 決定好品質關係的關鍵因素
Sue Johnson 表示決定依附連結的質量和安全性的關鍵因素,是可親性、回應性和情感投入的程度(Sue Johnson,2022)。
可親性是指雙方是否對彼此開放、敞開心房,願意關注及靠近彼此的程度。回應性則是能夠接受伴侶傳遞的訊息,當對方有需求時,能夠給予情感回應、表達關心的程度。情感投入則是指對對方的注意力、重視、珍惜、關心、全心投入感情對待的程度(楊雅筑,2022)。
在關係互動中或許可以多留意雙方是否具備此三項關鍵因素,檢視對方是否能與你建立健康的雙向互動關係,並試著從生活的小細節中經營,相信能邁向美好品質的感情關係,成為彼此理想及健康的真愛。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4/真愛是什麼?答案顯現了你的愛情需求
張老師月刊
2022/11月 第53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