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式創新教育 給孩子公平發展舞台
用KIST理念翻轉教室 偏鄉逆勢增班、學習力躍升
經營公辦民營學校,誠致教育基金會估計每一所學校,每六年就要投一千萬元,最終願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能發展孩子天賦的舞台,不會因為你生在偏鄉,就不會有好的教育。」
撰文‧朱姵慈
「有個家庭的遭遇一直是我們心中的痛。」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說。時間回到四年前的夏天,誠致教育基金會甫拿到台東縣桃源國小公辦民營學校授權,當時一則台東縣的社會新聞讓他留下深刻印象。
一名一歲女童遭同父異母姊姊獨留車上,車內溫度超過攝氏五十度,女童被發現時已經熱衰竭身亡。方新舟在記者會那天問了校長,才獲悉原來過世女童的姊弟正是桃源國小學生,方新舟每次去台東縣都會特別到他們的部落進行家庭訪問。
從美國矽谷到台灣偏鄉 創業家翻轉教育
幾次訪查下來, 方新舟觀察到女童的家庭功能瀕臨失靈,全家靠父親打零工及阿嬤拾荒為生,經濟不穩定導致家庭環境差, 孩子經常生病。「即使過去幾年,政府、民間投注偏鄉教育資源增加,但偏鄉職親資源極度缺乏,所以偏鄉的資源還是遠遠不夠。」方新舟說。
從矽谷創業家到「 翻轉教育」創業家,沒有教育相關背景,但方新舟在二○一○年底,創辦公辦民營教育組織「誠致教育基金會」,以「教育門外漢」之姿,推出新住民二代尋根之路的「 外婆橋計畫」,讓他們有機會拜訪母親的國度,了解母親「娘家」的文化,這在一六年還成功進入體制,成為政府政策。
「外婆橋計畫」讓方新舟深入以前沒去過的台灣角落,注意到每個社區幾乎都有一群默默在偏鄉蹲點、課後輔導的愛心人士,他們最大的功能是提供一頓飯,陪伴孩子寫作業,「但是等到孩子下課才陪他們學習,那時候學生都累了,在學習成效上其實是難上加難,那何不抓住白天的機會?」方新舟希望能直搗學校,從偏鄉的教室做出改變。
要翻轉偏鄉的教學現場很困難,有師資、教學品質問題… 所幸, 過去幾年數位工具提供了改變的機會。方新舟受到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提供線上上課素材的啟發,他創辦「均一教育線上平台」,號召熱血老師協助製作線上課程,另外捐贈平板,讓偏鄉的老師跟孩童也能利用數位教材上課,實踐「個人化教學」。
偏鄉小校的師資不穩定也是燙手山芋,素有「企業策略大師」、「跨國企業CEO的國師」之稱,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分析:「偏鄉老師沒有同伴可以分工、行政負荷又大,正式老師的員額又一直在縮減,代理教師流動率高,教育品質才難以提升。」他認為,當國家無法提供弱勢學生平等的教育,非營利組織就該從邊陲入主核心,用「破壞式創新」彌補政府的不足。
實驗教育三法於一四年底通過,一七年,從來沒有辦學經驗的誠致教育基金會,借鏡美國最大的公辦民營學校KIPP(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教育理念, 引進台灣後, 發展為台灣的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體系學校,並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四項「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作為努力目標,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為校訓,一口氣申請三所公辦民營學校,分別位在花蓮縣三民國小、雲林縣拯民國小及台東縣桃源國小。
孰料,當時有超過一半的老師選擇離開,其中拯民國小的老師更是全員出走,誠致教育基金會的第一個挑戰,便是找到有相同理念的老師。
熱血教師帶起嶄新作風 缺師危機成轉型奇蹟
原本的師資缺口, 正好由李吉仁教授一三年規畫主持的「社會創業家成長營」中,非營利組織TFT(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訓練的老師補足。
「剛開始要把(新)老師送進去,人家都覺得你來幹嘛?而且其他老師都不是這樣教書,你(新老師)一定會『被噹』,他們就變異類,所以通常要一年才會適應。」李吉仁直言,非正統科班出身的熱血教師聽來浪漫,但得在現場深耕付出心力,才有機會看到偏鄉的一點點改變。
雲林縣拯民國小老師原先因學生數過少,降為大屯國小拯民分校,但誠致教育基金會接手後,逆勢增班,李吉仁笑說,原本的老師都走光了,反而順利帶起嶄新作風,讓老師出走的危機成為轉型奇蹟。
學童人手一台平板電腦,利用線上學習平台補足知識,老師在旁擔任教練,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困難點給予協助,翻轉教室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創新的教育理念,也吸引了更多家長的認同,「中產階級的家長也願意來回通勤一小時,將小孩送來拯民國小,我們都開玩笑說:『拯民國小脫貧太快了!』」方新舟說。
還有一個經典案例是以文化力為基底,帶出品格力與學習力的台東桃源國小,這所主要以布農族小朋友為生源的國小,將山林體驗經驗融入課程,是台東縣第一間KIST理念的公辦民營學校,以學業成就來看,方新舟分享,「桃源國小的平均成績已經高過全台東縣的平均成績,這是很了不起的!」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