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權威搶創業:不做會輸韓國
一座諾貝爾獎,讓被視為細胞廢棄物的外泌體,成為細胞治療的顯學。前衛福部長林奏延、血液腫瘤科權威陳耀昌高齡創業,都是為了搭上外泌體起飛列車。 文/彭子珊 攝影謝佩穎 南港車站外的台北生技園區裡,頂著一頭白髮的前衛福部長林奏延、醫界權威陳耀昌,兩人接連在年過七旬投入創業,不僅辦公室在同一棟大樓,還瞄準同一個領域。 七十六歲的林奏延,從腸病毒七十一型到新冠肺炎大流行,作為兒童感染科醫師的他無役不與。兩年前Omicron肆虐期間,兒童腦炎案例在台竄升,林奏延也出面串聯多家醫學中心深入研究,要把新冠病毒的傷害降到最低。 當時的他可以說是蠟燭兩頭燒,因為他還有另一個身分──台灣第一家外泌體新藥開發公司艾萬霖創辦人。七十二歲創業的他親自坐鎮督軍,幾乎天天從林口住處開車往返南港,光是車程來回就要三小時,直到最近才有司機代勞。 林奏延打硬仗,拿到首例許可 一九八○年代就發現的外泌體(見59頁小辭典),是細胞分泌的微小囊泡,過去一度被視為細胞裡的「垃圾」。但真正大鳴大放,是二○一三年的諾貝爾生醫奬得主發現外泌體如同傳令兵一般,在不同細胞間精準傳遞訊息,運送蛋白質、核糖核酸等分子的方式,外泌體才開始成為全球熱門關鍵字。 四年前,林奏延發現有兒科醫師要做外泌體研究,卻找不到企業合作研發,他便決定自己創業。二三年,林奏延就跟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主任沈湯龍合作,成立台灣外泌體產學聯盟,要縮短研究到應用的落差。 以抗衰老聞名的台北安法診所創辦人王桂良、蕭中正醫療體系營運長蕭乃彰等,都是董事會成員,就連擔任衛福部長時的老長官,前行政院長、現任東洋董事長林全,也給了林奏延建議,讓艾萬霖一邊量產,一邊規劃臨床試驗。 但外泌體只是一個總稱,要選什麼細胞來源、解什麼題目,這些都是學問。目前,全球外泌體相關的臨床試驗近兩百件,其中疾病檢測就佔了七成,用於治療的只有三成,林奏延卻聚焦在高齡人口的慢性病治療。 來源是植物、動物、人類的幹細胞,外泌體的功能也天差地遠。舉例來說,免疫細胞的外泌體,傳送的訊息就會以免疫調控為主,而間質幹細胞(MSC)的外泌體,就會以再生修復功能居多。 艾萬霖就以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產生的外泌體,瞄準青光眼、骨關節炎、慢性腎臟病等新藥研發。但新藥研發是長期抗戰,拿到藥證前先運用間質幹細胞的修復再生功能,以保養品、養髮產品等支持公司運作。 只是,這就碰上台灣的「天條」,因為台灣承襲歐盟的思維,把人類外泌體列為化妝品的禁用原料,林奏延就為此打了一場硬仗。 眼看著韓國去年十一月有條件開放,「你不碰這條,就會輸給韓國。」林奏延回想,歷經兩年和衛福部食藥署的密集溝通,衛福部才終於在今年宣布開放個案申請及審查標準。 一個月後,艾萬霖就拿到許可,成為台灣首例。陳耀昌集結高手,目標推新藥 林奏延創業兩年,台大血液腫瘤科權威陳耀昌又刷新他的紀錄,以七十五歲的年紀創辦瑞福生醫。他是台灣第一個做骨髓移植的醫師,長期關注幹細胞發展;他也是獲選台灣文學獎的小說作家,改編成電視劇的《傀儡花》就是他的著作。 從撰寫小說的孤獨到結伴創業,陳耀昌笑著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自承幸運,正好碰上研究幹細胞多年的策略長、台大生化科技系副教授陳彥榮,以及從海基會轉進生技領域的董事長兼執行長許淑幸。更重要的是,他看見「大環境的因素」。 因為二十年來,幹細胞的運用備受期待,陳耀昌也一直想做異體幹細胞的儲存庫。但他發現從冷凍到價格,幹細胞的應用有諸多限制,幾乎可以說是「前功盡棄,」反而是外泌體可能承襲原有幹細胞的部份能力與療效。 跟艾萬霖相同的是,瑞福也瞄準高齡退化性疾病治療,預計下半年推出保養品,同時以神經損傷修復的外泌體新藥為長遠目標。因為陳彥榮過往的歷練,加上陳耀昌和日本佐賀大學教授中山功一的合作,練就出可以自產神經幹細胞外泌體的特殊能力。 不只這兩位老將,許多人都把外泌體視為台灣生技業彎道超車的難得機會。 「外泌體實在是台灣醫藥界絕對、絕對不可以再錯過的一個大時代,」訊聯集團董事長蔡政憲語帶興奮地說,台灣落後日本十一年,外泌體終於等到學研基礎、人才和法規兼具,「這次絕對不能再輸了。」
超高齡社會,加速再生醫療 根據市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統計,二○二二到三○年全球外泌體市場規模可望從一億美元成長到十億美元。 因為理論上,外泌體可以做為癌症診斷或藥物載體,讓抗癌治療更精準,不會誤殺正常細胞。許多人看中的,還有外泌體的修復和再生功能,可以讓阿茲海默症、中風等患者的神經細胞修復,等於抗老回春更近一步。 迷人的廣度,加上目前全球都沒有外泌體新藥拿到上市許可,就成了誘人的經濟效益。生技中心統計,近十年台灣學研合作的外泌體相關研究案也在快速增加,從個位數成長到單年一七○件。 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再生醫療需求成長,加上衛福部針對特定醫療技術發布《特管辦法》開放的五百多個細胞治療申請案,表示背後至少上千名醫師參與其中,等於一個生態系早已成形。 「最後的東風,就是萬萬沒想到再生醫療雙法在這個時候通過,」蔡政憲說。因為立法院六月通過的再生醫療雙法,讓外泌體得以細胞「衍生物」納入其中。如果是危及生命的重症,而考量恩慈療法,可以免人體試驗提早拿到藥證。 從數字來看,去年訊聯外泌體相關的委託研究開發暨製造服務(C RDMO),營收就較前一年成長超過一倍,因此蔡政憲不僅回任旗下訊聯細胞智藥董事長,加速細胞治療和外泌體的新藥研發,更宣示未來要借鏡台積電經驗,打造外泌體的代工模式。 其實不只檯面上的新藥研發,檯面下的灰色地帶,也早已熱潮滾滾。以外泌體為名的保健食品、保養品早已隨處可見,許多診所甚至違法提供外泌體注射,標榜糖尿病、青光眼等慢性病治療。
避免灰色地帶,回歸藥研流程 生技中心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觀察,歐美醫療臨床應用以疾病診斷為主,但製程複雜、臨床驗證冗長,市場熱度不明顯。亞洲地區則以醫美為主,消費市場相對熱絡,但臨床應用的研發還有待加強。 如果外泌體是抗老新利器,為什麼全球只有美國、加拿大、日本及韓國,有條件開放人類外泌體作為化妝品原料?就是因為外泌體的來源,可能帶來疾病傳染或醫學倫理上的疑慮。 兩年前就開始憂心外泌體市場會陷入亂象的劉韋博感嘆,「這就是最大的危機,」因為若是多數人不願耐著性子走完新藥研發、取得藥證的流程,「這個產業就容易留在灰色地帶,外泌體產品無法真正應用在臨床醫療。」 外泌體的臨床應用成長,也不過十年時間,也正因為臨床試驗還在進行中,《天下》詢問多位專家,都難以判定未經許可的外泌體產品,直接食用或注射會造成哪些安全疑慮。 「人類幹細胞的作用最強,但你反過來想,表示副作用也會最強,」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曾忠仁舉例,「雖然說外泌體促進生長,但細胞裡最會生長的東西就是腫瘤細胞,這些生長因子會不會促進癌症生長?」 此外,狂牛症的病原體普里昂蛋白質(prion),也跟外泌體有幾分相似,同樣是細胞膜裡帶著遺傳因子,「如果你連可能帶著狂牛症病原體的肉都不敢吃了,怎麼會敢施打、吃下或是塗抹未知的外泌體?因為可能同樣會有特殊致病的遺傳因子在裡面。」 外泌體的未知,讓全球回春熱潮加溫,對台灣生醫產業來說,也是令人興奮的契機。但唯有讓資訊更透明,回歸藥品研發制度,不要讓病急求醫的人因此受傷,才能真的達到渴望已久的未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