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合作心不累:給彼此價值與歸屬感
在團體任務上,平等且合作是重要的基礎,在充分的溝通與共識下的分工,才有可能期待每個人都為自己的部分負責,且覺得自己對團體有貢獻,彼此補位與提醒共同完成任務。
撰文/林上能 圖片/ Pexels
玉欣今年26 歲,做了5 年行政助理,期間認真負責,頗獲好評。但玉欣漸漸發現待在這間公司近期內大概不會有調任和升遷的可能,因此決定要尋求其他工作機會。離職後,玉欣待業將近3 個月,中間求職不大順利,最後應徵到目前公司的「業務」一職。玉欣很興奮終於有機會獨當一面好好表現自己的能力,雖然時常加班影響生活,但對她來說能在新環境裡力求表現、獲得肯定,是她當前最大的目標。從玉欣加入後的第2 個月起,她已經連續好幾個月都是組內績效最好的,也獲得主管的大力讚賞。
但在同事之間,可就沒這麼順遂了!
假裝聽不見的耳語
組內幾個比較資深的業務對於玉欣力求表現,表面上是肯定、欣賞的,但私底下大家八卦時會說感覺她城府很深、圖謀不軌、想要把同事們都打敗;有時玉欣想把手邊工作進度做到一個段落,中午沒和同事們一起外出用餐,吃飯時大家也會對她有所批評,冷言冷語逐漸在同事間滾雪球,愈傳愈誇張。近期大家揪團訂飲料時,甚至直接當面略過她。玉欣雖然心裡覺得受傷,但她告訴自己,同事只是嫉妒她有好表現罷了。
同期的同事有幾個本來還算要好,但後來有些話輾轉傳到玉欣耳裡,私底下同期也常會跟別人抱怨她心機重、只顧自己的表現,說她經手的合作案會特別「切割」,強調自己做的部分是什麼,深怕主管會誤以為別人做的不夠好、不理想的部分是她做的一樣。雖然感覺委屈,但她始終相信日久見人心,她會證明給其他人看自己不是他們所想的那樣。
然而,到職的這半年多下來,整個組甚至到其他組別,都充滿了對她不利的流言蜚語,玉欣漸漸感覺到在上班時種種眼光與未明說的關係暗流好有壓力、好難承受。主管也有耳聞大家對玉欣的不滿,也觀察到大家都不大願意跟她合作,主管私下約談希望能鼓勵玉欣多跟同事互動,才能有好的團隊績效,但主管的關切也會讓她倍感壓力。加上這些苦沒辦法跟家人說,因為父母談起工作上的事便會一陣老生常談,反而更困擾!
慣性的孤軍奮戰
玉欣前來尋求職涯諮詢。提到自己從高中開始,只要是分組合作的報告都是她最不喜歡的事情。她說不論父母或師長總教大家合作時要有合理、平等的分工機制,然而在她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這種經驗幾乎是不存在的,反而每每都是大家做做表面功夫、會說話、懂應對進退的同學,常常可以「撿現成」得到辛苦做事的人所努力的成果。如果沒有強制要求,玉欣幾乎都是一個人獨自完成作業或報告。
求學路上玉欣算是表現優異,她一直堅信自己的優秀,必定能在同儕間脫穎而出,取得一定水平以上的職務應該不是難事才對。在初出社會做行政助理的那5 年間,玉欣覺得自己幾乎是把自信心跟尊嚴放在最後,盡可能地配合和學習,職場人際關係什麼的對她來說一點都不重要,能夠獲得主管賞識、得到升遷和加薪,才是真正有幫助的事情。而父母親從小也灌輸玉欣:未來在學習和職場當中只有競爭對手沒有盟友,要她別抱持天真的幻想,現實社會是很殘酷的!
或許在這樣的成長背景和經驗裡,會培養出鋼鐵般的意志和自律性,這確實是玉欣的優勢所在;然而在這個事事都需要與人連結和合作的社會環境裡,我們沒有人能夠真正的獨自完成生命的種種任務與挑戰。人們真的是這麼地不可信任、無法合作、不可溝通協調?而與他人共享成果也是件不公平的事情嗎?
合作與共事的困難
玉欣與我分享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我們一起練習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事怎麼看待與自己合作的經驗。滿腹委屈的感受使得玉欣常常回到:「我這樣做有什麼不對嗎?追求表現跟績效不就是公司十分強調的價值與文化嗎?為何工作中還要顧慮其他同事的狀態或是進度,這不是影響了自己的權益嗎?」這類的話語。
我和玉欣接著討論:在個人任務上,我們固然可以追求更好的表現,不斷突破自己,這是她很積極上進、值得肯定的部分;然而在團體任務上,平等且合作是重要的基礎,在充分的溝通與共識下的分工,才有可能期待每個人都為自己的部分負責,且覺得自己對團體有貢獻,彼此補位與提醒共同完成任務。「這是理想的狀態!」玉欣此語一出,我們兩人都相視而笑。確實會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角色、任務的定位或對討論的理解有落差,甚至是對於工作本身的投入不同,而造成合作上的困難。
玉欣認為,自己確實曾試著和同事討論,但對方不是沒有太多意見就是說「我都可以配合」這類的回應,玉欣覺得既然都沒意見,那就快速地做出結論,而沒有人願意承擔的部分便經常攬在自己身上。其實玉欣只是希望事情可以順利推進,沒人想做就自己來補,不然空等想法或勉強他人承接只會拖垮進度;而關於任務分工,她認為本來就該清楚列出,如實呈現才有機會被檢核與認可。
其實清楚明列每個人的分工與貢獻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在前面共識形成的過程或許真的需要再多一些的等待、醞釀。
多數時候,在這類的合作討論的「沉默」,並不一定是大家真的沒有想法或不願意承擔事務,而可能是還在思考中,或是有苦難言。也可能是自己手邊事情一時忙不過來,但稍候便可加入,又或者是與玉欣意見不同但沒有機會/沒辦法說出來,更甚者玉欣可能確實有一些盲點,但沒辦法接受他人的指正或進一步對話。此時若再加上玉欣堅持的明列分工與貢獻時,恐怕就會像同事們的感覺:覺得她強調自己的優勢、貢獻與付出,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優劣,或是間接地在報告與成果中批評了其他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好「被看見」
共享成果這件事確實是從學生報告到職場共事都會遇到的難題。一個群體要大家願意共同為合作任務盡一份心力,「歸屬感」和「價值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像是團隊中彼此的平等其實可以從每次進行分工討論時輪流擔任主持人或記錄開始做起,避免同事間覺得話語權被壟斷;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一個段落便做一些共識、理解地確認再往下推進,彼此將會感覺到被尊重;再如每個人承接什麼任務的意願或是有興趣的部分為何,是否都有充分表達和選擇的機會,因為工作其實很需要有實踐個人價值感的機會;如果彼此的勞逸不均,最後反因明列出分工而變成檢討大會,就不利於團隊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的形成。
其實最困難的是:除了自己被肯定,我們能不能允許別人有展現優秀、好表現被看見的機會呢?特別在職場當中我們經常感覺到競爭與威脅,人人求自保或害怕權益被侵害,團體間將沒有信任可言,然而當大家都有機會展現能力以及對團體做出貢獻,彼此的競爭性才可能消弭。
玉欣漸漸了解,自己在過去的求學階段能夠有舞臺與鎂光燈帶給自己很大的價值感,也是建立自信心很重要的來源,但卻比較少有機會體驗到「分享成就」的共榮喜悅與「有夥伴」的歸屬感。同樣地,其他同事也需要這樣的價值與歸屬感,這是人之常情。雖然在職場中適度的防人之心是必要的適應力,但在關係相處以及團隊合作面向上,需要對彼此有多一分信任與願意嘗試的勇氣,彼此都「讓」出一些空間給對方施展,才有可能促進彼此為共同的目標一起打拼。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