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症,男比女多10倍

根據統計,包括口腔癌、食道癌以及鼻咽癌等頭頸部的癌症,在男性族群的發生率,皆高許女性許多,因此,男性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定期做好篩檢的工作。

文∕郭岳潭


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8277人;111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高居國人主要癌症死因的第6位,死亡人數為3479人。

國泰綜合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準臨床講師暨主治醫師李嘉鐸指出,口腔癌為最常見的頭頸癌之一,根據原發部位不同,又可分為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根據2020年國際公共衛生統計資料,全世界每年10萬人大約有9人會得到口腔癌,而國人口腔癌發病率為每10萬人約有32.46人,是全球最高。

為什麼男性發生口腔癌的機率,比女性高出許多?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口腔癌位居國人男性癌症發生人數第3位,是國人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且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1.4倍與15.8倍。

男性3大惡習,口腔癌風險增123倍

李嘉鐸說明,口腔癌的致癌因子為吸菸、喝酒及嚼食檳榔,長期曝露於這些致癌物之下,吸菸者口腔癌機率增18倍,喝酒者的機率增加10倍,同時吸菸及嚼檳榔者為89倍,如果三種壞習慣都有,口腔癌發生率則大幅增加123倍。而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男性吸菸、喝酒及嚼食檳榔的比例,分別是女性的7.96倍、2.57倍及26.79倍,男性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因此高出許多。

口腔癌已是國人年輕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男性勞工階層口腔癌發生年齡為51歲,相較於國人男性其他癌症年輕4歲,而口腔癌死亡年齡52歲,也少於男性其他癌症的58歲,尤其口腔癌發生人數前三高行業別,依序為漁撈業、建築工程業及汽車客運業。

喝太燙、HPV感染,皆可能罹患口腔癌

李嘉鐸提醒,除了菸酒檳榔外,口腔衛生不良、製作不良的假牙、牙套,長期磨擦口腔黏膜,也是造成癌變的原因,或是刺激飲食如經常食用太鹹、太辣、太硬、太燙的食物,也容易造成口腔黏膜受傷,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超過65℃的熱飲」列為2A級致癌物。另外,口腔癌仍不排除與基因遺傳癌症家族史有關,以及經常暴露於甲醛、石綿的特殊工作環境者。

近年受到廣泛討論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更是第1級致癌物,目前HPV引起國人頭頸癌及口咽癌的比例約占3成,男性因HPV引發頭頸癌、口咽癌的人數快速竄升,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出近10倍。而大部分鼻咽癌患者與EB病毒感染有關。

李嘉鐸分享,一名高齡80多歲婆婆,平時生活作息正常,也沒有吸菸、喝酒、嚼食檳榔等惡習,但口腔潰瘍久久都未癒合,家人帶至醫院檢查,竟發現罹患口腔癌,推測可能是HPV感染所致。

這名婆婆當下得知罹癌後,以為沒有活命的機會,崩潰地大聲哭喊:「我不要活了」。經醫師進一步告知,第3期的口腔癌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仍有50~60%存活率,給予病人及家屬心理支持,鼓勵積極接受治療。

嘴破逾2周未癒合,就要當心了
李嘉鐸強調,長期口腔潰瘍未癒合是口腔癌最明顯症狀,一般來說,嘴破會在1~2周之內自行痊癒,如果口腔潰瘍越來越大或腫大,以及難以癒合的潰瘍超過2星期以上,就有可能是癌變的徵兆。

口腔癌的其他臨床徵兆,包括了口腔黏膜顏色或形狀改變,如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或是出現帶血的唾液、口腔或頸部任何部位有不明原因的腫塊、舌頭活動受限、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食慾減退、體重減輕等。


頭頸癌症狀大不同,常伴隨頸部淋巴腫大

頭頸癌因原發位置不同,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若是口咽癌會造成吞嚥困難、口臭、喉嚨卡卡、喉嚨疼痛;鼻咽癌最常見的症狀是上頸部淋巴結腫大,以及中耳積水、發炎、重聽、耳鳴、耳痛,或是鼻塞、帶血絲的鼻涕、流鼻血;下咽癌或喉癌,則會造成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吞嚥困難、頸部腫塊。

另外,頸部淋巴結腫大也可能是頭頸癌常見的症狀,不同位置的原發性頭頸癌,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

李嘉鐸指出,口腔癌初期通常大都不會疼痛,而忽略了早期癌症的存在,當腫瘤持續變大、局部壞死後,可能造成細菌感染,以致異常疼痛。目前診斷口腔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最重要的依據,確診後進一步藉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確定腫瘤位置、大小及深度,以及是否有頸部淋巴轉移,甚至肝、肺、骨骼等遠端轉移。

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存活率達8成

口腔癌治療可分腫瘤手術切除、頸部淋巴廓清除,以及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一般以手術為主,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為輔,第一期口腔癌5年存活率約8成以上,第二期約7成,到了第3、4期存活率,大約5~6成。

李嘉鐸說明,早期口腔癌若病灶比較小,經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的廣泛性切除後,可以直接縫合,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進行頸部淋巴結廓清術;但國人大多數口腔癌患者,發現時都已經是後期,需要更廣泛的切除,手術後造成的頭頸部組織缺損,往往無法直接縫合,或是縫合會造成口腔功能的障礙,就需要整形外科進行重建手術。

如何遠離頭頸癌?李嘉鐸建議,立即戒菸、戒酒及戒檳榔,可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外,還可以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同時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如蔬果、全榖雜糧,補充維生素C、E、葉酸等營養素,加強身體抗氧化能力,可以降低頭頸癌的風險。另外,無論男女,每個人一生中約有5~8成機會感染到HPV,應接種HPV疫苗來進行預防,有性行為者也應使用保險套,避免多重性伴侶關係,並定期自我口腔檢查及口腔黏膜檢查。

口腔自我檢查6步驟
李嘉鐸建議,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口腔自我檢查,在鏡子前面,依「由外向內」及「由上向下」的原則,用看及摸的方式做檢查,如發現有異常變化時,應儘早請醫師複檢。

①仔細觀察臉部及頸部是否左右不對稱,或摸起來是否有硬塊或突出物。

②張口有無困難。

③吞口水是否活動自如。

④以兩手手指翻開上下嘴唇及臉頰,檢查口腔黏膜、牙齦,是否有腫塊、變色、變粗糙或超過2星期未癒合的潰瘍傷口。

⑤伸出舌頭左右、上下左右擺動是否自如,檢查舌背、舌緣,捲起舌頭檢查舌腹、口腔底部是否有突起。

⑥張開嘴巴發出「啊」聲,檢查軟顎是否正常。

口腔黏膜檢查,揪出7成5癌前病變

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以及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根據研究顯示,口腔黏膜檢查可以降低2成3口腔癌發生率,以及4成3的口腔癌死亡率。

李嘉鐸表示,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以目視或觸診檢查口腔黏膜及牙齦,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灶,不會有疼痛感,也沒有副作用,除了能早期發現口腔癌,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高達7成5為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更重要的是,找出癌前病變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進而降低口腔癌的發生。

李嘉鐸提醒,如果檢查結果為陰性,仍應持續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為陽性,建議盡快回院掛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並遵照醫囑每3~6個月定期追蹤。 閱讀完整內容
常春月刊 8月號/2023第485期

本文摘錄自‎

男性健康part3. 頭頸癌症,男比女多10倍

常春月刊

8月號/2023第4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