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頭不菜 秀色可餐 中外橋樑醃蘿蔔

蘿蔔作為食料,歷來應用範圍甚廣,從生食、涼拌到熱炒、煮湯,其紮實的質地不僅飽人脾胃,若換作「醃」味,也同樣別具一格。

文_ 朱振藩/ 旅讀 圖_ 圖蟲創意、Cheerimages、視覺中國 設計_ 楊美娟/ 旅讀


早在百餘年前,北京的寒冷冬夜,在僻靜胡同中,傳來「蘿蔔賽梨啊──辣了換──」的叫賣聲,打斷學子夜讀,驚醒旅人沉思,摸黑買個蘿蔔,但見小販取出綠皮蘿蔔,用小刀切皮,呈蓮花瓣形,接著豎直其心,橫豎切上幾刀,通體碧綠透明,置於蓮狀皮上。買回對著爐火,紅綠形成對比,放進嘴中咀嚼,又涼又脆又甜,帶點些微辣味,只能直白而言:「怎一個『爽』字了得!」

據《光緒順天府志》云:「水蘿蔔,圓大如葖(葖,音途),皮肉皆綠,近尾則白。亦有皮紅心白,或皮紫者,只可生食,極甘脆,土人呼為『水蘿蔔』,今京師以西直門外海淀出者尤美。」或謂張閣老(張居正)曾以此尤物敬獻明神宗,神宗食而甘之,譽之為「小人參」。

不光北京有好蘿蔔,全國名品不勝枚舉,主要分成中國蘿蔔和四季蘿蔔這兩大類。前者尤為大宗,依其栽培季節,可分四大類型,即秋冬型、冬春型、春夏型以及夏秋型。秋冬型為主軸,中國各地均產,北方栽培特多,除北京「心裡美」外,薛城長紅、濟南青圓脆、石家莊白蘿蔔等,都是佳品。生食固佳,醃而食之,亦多脆美。

澤庵禪師東渡 醃黃蘿蔔西來

在所有醃蘿蔔中,「澤庵漬」最富盛名。原來在唐朝時,澤庵禪師東渡日本,將閩南醃製食品之法,包括蘿蔔在內,帶至京都落腳生根。我赴京都旅遊,沿途的名產店,常見販售此物,拈起送口一嘗,以往種種回憶,紛紛湧上心頭。

猶記得半世紀前,就讀宜蘭高中時,當時的課外讀物,指定要看《蔣介石日記》, 某日看到他就讀日本「振武學堂」, 所供應的三餐,幾乎都是白米飯加幾片醃黃蘿蔔,而且那時候的百姓,無論下田或上班,攜帶的飯盒(弁當)裡,莫不如此,足見日用艱難,人人發憤圖強。這是他的觀察,由於當時台灣的窮苦人家亦然,印象是以極深,迄今仍難忘懷。

另,曾居中台灣的員林、霧峰等鄉鎮,在傳統市集裡,尚有些醬作坊,都賣醃黃蘿蔔,家母有時會買,當成是一道菜,配著白米飯吃。每年也會北上,去台北探望奶奶,搭乘山線火車,途經三義車站,小販兜售便當,皆以竹片製作,必有醃黃蘿蔔,加上滷蛋及肉片,攙雜些青菜、豆乾,料足味美,尚稱可口。一年吃三四次,算是挺棒的體驗。

後來經濟繁榮,這個醃黃蘿蔔,也失去其舞台,憑空消失,無影無蹤。有回為《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一書撰序,內有作家翁翁寫的〈鹽山菜脯命〉一文,說到他的老鄰居城哥仔,擅常製作「菜脯」,條條又香又脆,具備上好風味;特別喜歡其「酸菜脯,就是整顆蘿蔔去醃製的那種,除了傳統的粗鹽巴,他不惜成本添加了砂糖及染用的咖哩黃,醃製出黃澄澄、鹹酸甜的好口味,風味獨具,真是好吃」。嘿嘿!這不就是我以往常吃的醃黃蘿蔔嗎?

時至於今,這款昔日風味,經過日人包裝,在台灣有些百貨公司的日本特產專櫃,已能買到真空包裝,條狀在燈下陳列,金黃亮麗,誘人饞涎。而且隨著日本大力推廣,足蹤遍及世界,不知情的人們,還誤以為它是日本貨,已忘記其本源了。


1_ 吉林延邊朝鮮自治州飯館提供的醃蘿蔔
2_奎元館的「開胃蘿蔔」
3_ 與韓式泡菜味道相仿的辣醃蘿蔔
4_ 遼寧老邊餃子館的醃蘿蔔

臭爛蘿蔔亦鮮香

此外,湖北黃州圻蓼,亦盛產大白蘿蔔,以皮薄、味甜、脆嫩、多汁著稱。清光緒七年《黃岡縣志》載:「有蘿蔔,大者一枚十斤。」且「蘿蔔以黃州為最佳」,並有所謂「黃州蘿蔔巴河藕」之說。這種蘿蔔,頭青尾部大,生吃脆甜,熟吃回鍋不爛。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食罷,曾讚不絕口。是以元代詩人許有壬賦詩云:「熟登甘似芋,生薦脆如梨,老病消凝滯,奇功直品題。」

鄂省黃陂出名廚,名菜有「黃陂三合」,即魚丸、肉丸、肉糕三者,一勺燴之,其味絕美,加上燴豆腐、野豬肉、燉山雞, 成為山珍席。而臭蘿蔔(生醃蘿蔔)這一醃菜,雖然為當地食俗,卻是個農家菜,市肆罕見芳蹤。

生醃蘿蔔有其妙處,熟醃蘿蔔也算一絕。浙江溫州的「菜頭鹹」,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菜頭是閩南和溫州的方言,專指大白蘿蔔。「菜頭鹹」別名「菜頭坨」、「臭哄頭」、「菜頭甕」等,做法別具一格:蘿蔔煮後變軟,再以食鹽醃之,接著密封缸內,時日一久,自然變臭。其臭中帶鮮,佐飯下酒,堪稱上品,是以溫州人說:「有了菜頭坨,飯都要多吃一碗。」

安徽樅陽也出臭蘿蔔,不過名字變了,稱之為「爛蘿蔔」。它不是用煮的,反而以太陽曬,曬蔫之後再醃,放入缸中密封,要醃一年以上,才呈半透明狀,輕觸即糜爛,臭味溢出方成,故也叫「爛蘿蔔」。如醃個三五年,那真是滋味非凡,可稱神品。不但蘿蔔好吃,其汁水還能飲,炎夏三伏天,一碗下肚,真是快活,飄飄欲仙。

據說,上述的臭蘿蔔,不僅興當地人海外之思,還會回家鄉尋味,甚至呼朋引伴,包括外籍人士,一起探究美味,在國民外交上,成為一道橋樑,溝通各地人士。


▲將白鹽均勻和入洗淨的蘿蔔中,從而殺出水分

繁簡兼備醃拌味

醃蘿蔔之法,清代食書《調鼎集》所載獨多,豐富多采,令人目不暇給。我個人對「醃蘿蔔絲」、「醃蘿蔔條」、「拌蘿蔔鮓」及「拌三友蘿蔔」這四種,頗感興趣,述之如後——「醃蘿蔔絲」與「醃蘿蔔條」的製作方式雷同,均為切絲(條)晾乾,用炒鹽、黃酒、蒔蘿、大茴末、醬油拌揉,前者入芫荽段,裝瓶;後者則不加芫荽,以封菜(即風菜)心拌揉入罎,味道不同,並臻佳妙。

「拌蘿蔔鮓」製作流程繁複,「取細小者切片略醃,加大小茴香末、薑、橘皮絲、芥末、醋拌。又,滾水略炸瀝乾,入蔥、花椒、薑、橘皮絲、蒔蘿、紅麴研,同鹽醃一時即可用(又配筍、茭白糟鮓)」。

「拌三友蘿蔔」在製作上就簡單多了,它是將「白蘿蔔、生筍、茭白俱切片,鹽略醃,加麻油、花椒末、醋拌」。這種簡單風味,適合當下氛圍。

《膳夫錄》有云:「貧窶之家,(蘿蔔)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不僅為蔬中聖品也。」其實,光是用醃蘿蔔片搭配白飯,簡單省事得多,而且滋味益勝。

宋代詩人黃庭堅讚美蘿蔔,有「金城土酥淨如練」之句。初不解其何意,後讀元人王禎的《農書》,方知「北人蘿蔔,一種四名:春曰『破地錐』,夏曰『夏生』, 秋曰『蘿蔔』, 冬曰『土酥』」, 不禁啞然失笑也。 閱讀完整內容
《旅讀》2024/7月 第149期

本文摘錄自‎

中華快易通_中外橋樑醃蘿蔔

《旅讀》

2024/7月 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