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比一比 全家、全聯為何推出2種pay?打通任督二脈、金流即刻入帳
採訪.撰文|吳美欣 編輯|王宥筑、張玉琦 不少公司在原有的「pay」之外,推出另一種支付工具。像是全聯的PX Pay與全支付、全家便利商店的My FamiPay與全盈+Pay、一卡通Money(原LINE Pay Money)與LINE Pay。 從法規定義來看,全支付、全盈+Pay、一卡通 Money屬於電子支付;而各公司既有的支付工具,如PX Pay、My FamiPay、LINE Pay,屬於「第三方支付」。 為何企業有第三方支付後,還要成立電子支付?
第三方支付只能代收付,電子支付可建立生態圈 企業看上的第一個好處為資金營運面,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儷容指出,PX Pay、My FamiPay、LINE Pay等第三方支付,只能從事代收代付,必須要綁定信用卡才能儲值或付款。對於業者來說,這是「pay after」(付款後金流),因為帳款不會馬上入帳;但有了電子支付後,不僅可以綁定信用卡,還可以連結銀行帳戶、或用現金儲值,是「pay now」,錢馬上入袋。 其次,企業可透過電子支付建立生態圈。2021年7月新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上路後,整合「電子支付」、「電子票證」規定與支付生態圈,除代收代付、儲值金額、轉帳,還加入外幣小額匯兌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允許業者跨平台交易,不只是轉帳,也包含紅利點數整合、折抵。「就像打通任督二脈,」有了電支執照,讓企業能夠結盟的產業更無遠弗屆,王儷容表示。 第三個好處在於延伸產品服務,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羅蕉森表示,從零售產業基本要素 ── 人、場、貨(消費者、場所、商品)來看,全支付與全盈+Pay已經具備人跟場,電支業者下一步就是要思考如何有更多的「貨」。 不僅是作為實體商品的支付工具,「貨」也可以是金融產品,如保險、基金,正是提供更多貨源的手段之一。這不是指電子支付業者提供保險、基金或證券等服務,而是透過與金融業者合作,導引消費者到金融業者端,電子支付就能作為一種獲客管道。 對於電支平台來說,可以向金融業者收取廣告費用;而對金融業者,這個合作模式也是擴大通路,將觸角伸向過去難以接觸到的群眾,如全聯的婆媽粉、全家的大眾使用者,也有活化信用卡使用率的機會。 對電子支付、金融業者有好處,但對消費者來說,要搞懂不同支付工具,就需要花心力,二是升級後,原本的功能與現在的功能無法互通。例如,第三方支付中(如PX Pay)的儲值金,無法與電子支付(如全支付)互通。
第三方支付屬經濟部管轄,電子支付屬金管會,因此較嚴格 原因是2種支付工具本來就歸屬不同政府部門管轄。第三方支付如 PX Pay、MyFamiPay,僅能代收代付,只要平均單日經手代收付的總餘額,沒有超過新台幣20億元,都屬於經濟部管轄。功能單純,監管也相對自由,不需要特許與執照,一般公司都能做。第三方支付用信用卡儲值的儲值金,在法規中屬於電子化禮券,意思是用購買禮券的方式,轉成可消費的儲值金,因此無法轉移到其他帳戶。 另一方面,電子支付屬於金管會管轄,比照金融機構監管標準,包含資安、個資、防制洗錢、消費者保護等。因此,需要多一道身分驗證的程序,消費者需要填寫身分證資料、上傳身分證照片、建立個人資料,經由聯合徵信中心進行實名驗證後,才能使用。 也有不少使用者發現,PX Pay與全支付、My FamiPay與全盈+Pay,所綁定付款的信用卡銀行不同。曾協助PX Pay業務的會計師表示,背後牽涉到雙方的議價能力。電支業者與金融業者合作,通常得向發卡銀行支付約1.5%的手續費;如果本身是強勢通路,手續費可能比較低、甚至沒有。對銀行來說,手續費雖然低,但可期望衝高發卡量,帶來循環利息,因此有意願合作。舉例來說,全聯PX Pay經營已久、客戶黏著度高,議價能力很強;而全支付比較新,議價能力未必如PX Pay,「要付給綁定銀行的手續費可能會高一點。」 議價能力同樣影響到跨平台合作的機會。新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對電支最重大的影響,在於跨機構金流。亦即民眾付款時不必煩惱哪個通路要用哪家支付,無論是一卡通 Money、全支付、全盈+Pay、街口等不同電支平台的用戶,均可付款,款項也可在這些電支帳戶間相互轉帳。 但是困難在於,現在電子支付業者是個別跟特約商店、銀行談費率,但之後如果跨平台,譬如,拿全支付去街口支付的特約商店消費,「本來是街口跟特約店簽的費率,變成我現在是全支付去街口特約店消費,費率要怎麼算?」
20億元 第三方支付單日經手代收付的總餘額,低於新台幣20億元,都屬於經濟部管轄,監管也相對自由。
第三方支付多靠手續費收入,電子支付營收結構各家不同 第三方支付多靠手續費收入;電子支付的營收結構較複雜,會因業者類型而有所不同。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羅蕉森表示,以電子票券起家的一卡通Money、悠遊付,主要營收來源是賣卡,悠遊卡至今發卡量已超過1億張、流通卡數超過9400萬張,實體卡片是收入重要引擎、再來是與運輸業者及特約商店的清分費(業者要付給悠遊卡公司的費用,通常是刷卡費用的一定比例),還有聯名卡權利金收入。 「純電支」街口支付、全支付、全盈+Pay 的收入來源,多來自特約商店的手續費收入。不過不同於專營電子支付的街口支付,賺錢是迫在眉睫的議題,全支付、全盈+Pay從零售起家,背後有企業撐腰,更在意如何蒐集消費者資訊、精準推播商品;至於一卡通Money,業務核心在於交通服務,加上半官方性質,觸角更廣,提供如小額匯兌、移工跨境匯款等服務,會配合公共政策,拉高使用者黏著度。 未來,同間企業、不同的支付工具是否會共存?王儷容觀察,PX Pay、My FamiPay與全支付、全盈+Pay,所建構的生態圈不同,前者限於單一、特定場所使用,可服務不想升級、喜歡單純功能的用戶;而後者可以建構生態系,跟不同產業連結,現在看起來應該還是會共存。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全家、全聯為何推出2 種pay?打通任督二脈、金流即刻入帳
經理人月刊
2022/12月 第21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