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台灣7大老牌食品家族經營現況
文/游羽棠 攝影/駱裕隆 泰山企業,台灣最老的上市食品公司之一,在詹家長達七十三年的經營下,罐裝點心與氣泡水居市占第一、油品第二大,還擁有土地及處分獲利約五十五億元的全家股份。 但比較台灣創立逾半世紀的上市食品公司,泰山經營績效明顯遜於同業。詹家三代接班後,幾乎每年都靠轉投資全家的業外收益才能穩住獲利,又因股價長期低於二十元,容易下手,因而數度成為市場派狙擊目標(見下表)。
一名與泰山詹家相識超過二十年的同業感嘆,台灣食品業在過去十幾、二十年是黃金時期,「應該把握機會往國外走,或把業務範圍擴大,結果泰山連本業都做不好,唉,滿手好牌打成這樣⋯⋯。」 他坦言,泰山內部早有人認為,既知市場派盯上這塊肥肉,就應分批賣掉全家持股,再用於買地、建廠,投資未來。但,詹家人幾乎全在泰山任職,靠泰山股利過活,一旦賣了全家,獲利不會漂亮,「手頭有金礦,反而兩難。」
▲ 金礦變地雷,第3代接班成轉折點 上圖為大成2代董事長韓家宇(右3)、 副總裁韓家寅(左2)、3代總經理韓芳豪(右1),家族成員各主導事業體,共同治理。 下圖為泰山2代掌舵者詹仁道(右2)與其子、3代首任董事長詹岳霖(中),家族成員各謀其利,難同心。翁挺耀 攝
它們手握金礦又股權分散
乖乖土地被盯上、黑松靠取捨穩版圖 金礦變成燙手山芋,是許多製造業者都得面對的難題,特別是食品業,原因有三:又,食品是內需產業,台灣市場小,少子化更使成長有限、經營規模停滯;再加上原料漲、勞力貴、利潤薄,許多企業找不到新路,獲利與股價低迷,防禦困難。 最後,上市食品業者超過七成是家族企業,後代子孫繁盛,稀釋股權,意見難統合,日子一久,更難齊心守護家業。 遭遇市場派狙擊,後果會如何?兩個食品家族有著不同命運: 二○一八年,老牌零食業乖乖,因長期虧損,爆發家族內訌;一九年,三地集團乘勢入主,市場盛傳,該公司看上乖乖一塊價值四十億元的土地。 頭兩年,三地沿用乖乖三代廖宇綺為總經理,她曾受訪指出:「鍾董(三地集團董事長鍾嘉村)給我的任務是五年內營收翻倍。」然而兩年後,三地就改派專業經理人取代之,結束廖家時代。 面對外敵,家族團結及面對金礦的敢於取捨,決定了能否續享長期利益。二○○八年,飲料大廠黑松股價跌破十元,一○年即爆發經營權之爭。早年四處設廠的黑松,持有北市黃金地段土地,這讓市場派有意趁張家叔姪內鬥,入主黑松。 面對外人,叔姪趕在臨時股東會前一天和解,敲定由張斌堂出任董事長,並迅速出脫該土地,賣掉金雞母再買進股票,穩住家族經營權。 即便大環境對食品業而言,有些艱難,仍有指標企業能在過去十五年做對決策,讓公司獲利持續成長,找出一條讓規模壯大的路。以下分列大成、聯華食及統一等三家業務內容與泰山相近的業者,分析其發展路徑差異。
做價格波動大的大宗物資》
大成整合供應鏈、泰山卻難拚出量 泰山以飼料起家,至今仍經營水產飼料事業,也在油品類市占第二。在大宗物資事業上,與之對比的是大成。 同樣是大宗物資事業占比超過六成,面對疫情間的原物料大漲,大成仍靠著垂直整合擠出獲利;泰山本業獲利卻創下十五年來最差紀錄,虧損近四億元。 大宗物資事業,是簡易加工黃豆、玉米後,製成油品、飼料,原料到成品的路徑很短,產品單價不高,難與同業區隔。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曾受訪表示,「這行業是Penny Business,中文翻做錙銖必較的行業。我們必須要賺一些管理財,沒有辦法暴利。」也因此,這是一門「拚量」的生意,得靠規模化堆出利潤。 這反映台灣飼料產業的集中化,農委會統計,過去十五年,台灣飼料廠雖減少十六家, 產值卻成長八五%,顯示該產業正在整併,大者恆大。大成除了把榨油的副產品用來做飼料廠, 市占逾三成,穩居第一;還往養殖端垂直整合, 目前是台灣最大的白肉雞、雞蛋供應商; 近年更耕耘調理食品,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由於它能把一顆黃豆用得淋漓盡致,才能在大宗原物料漲價時,透過肉品、調理品調節價差,避免獲利隨原物料價格波動,獲利穩定。 然而,泰山不夠「專心」,難發揮綜效。該公司前高層直言,「我們的有腳動物(如豬、雞)飼料做不贏人,常常都是虧錢來賣,基本上已退出飼料界。」表面上,它轉往更小眾的水產飼料,試圖耕耘利基市場,但每年都在損益兩平間擺盪,很不穩定。 大者恆大的戰場,泰山沒規模也沒整合,原物料一波動,它就飽受衝擊。
做規模小、低成長休閒零食》
聯華食跨足鮮食、泰山困守舊戰場 泰山積極經營高毛利的點心市場,在罐裝甜點類市占第一,與之對比的是以可樂果、海苔出名的休閒零食龍頭聯華食品。 同樣是點心類股,十五年來,聯華食市值成長十.六倍,在休閒零食的利基市場外,還長出全年有量的鮮食業務,想像空間更大;泰山市值則僅成長四.七倍。 休閒食品事業,雖然毛利高,但它並非民生必需品,市場規模較小。以泰山招牌的八寶粥為例,前述泰山高層分析,「我們最強,但市場規模就是一年五、六億元,」由於缺乏成長性,沒競爭對手想投入,更難把餅做大。 聯華食過去以可樂果、海苔聞名,雖是該休閒零食類別的市占第一,但營收受限於市場規模,約三十多億元,很難再有突破。 二○○○年前後,聯華食原本長期供應海苔的統一超鮮食代工廠週轉不靈,它因而接手,開啟鮮食代工業務。 這為聯華食開了一扇門,比起休閒零食有淡旺季之分,主要賺過節拜拜財;超商鮮食則是每天都有人光顧的生意,廠房稼動率提升;再加上它與統一超合作,跟著大客戶一起成長。相比十五年前,年營收成長兩倍,二二年,鮮食代工的營業占比也已超越休閒零食,成為成長火車頭。 由於鮮食代工生意穩定,從○七年到一一年,短短四年間,聯華食股價從長期在十元以下徘徊,翻了兩倍,穩定超過三十元,二二年甚至一度衝破九十元,創下新高。 休閒零食雖是利基市場,但規模太小,聯華食能獲資本市場看好,市值提升幅度較泰山更高,關鍵就在它善用優勢,壯大營業範圍,提升規模。
▲統一集團由3大家族共同創立,傳至第2代,目前由羅智先(右)、高秀玲(左)夫婦主導,善用外部人才,擴大企業影響力。
皆跨大宗物資、食品兩領域》
統一廣納經理人、泰山忙顧家族情 泰山與統一,都是從大宗物資跨到食品,同樣是綜合經營油脂、飲料點心等品類。過去十五年,統一起用專業經理人,橫向分工,共同打天下,如今年營收約五千億元、成長逾八成;泰山年營收則成長不到五%,長期在百億元徘徊。 要橫跨兩種截然不同的業態,適應巨大的經營邏輯差異,關鍵在掌握人才。一名與泰山、統一皆有互動的業者指出,「統一比較尊重經理人,很多專業人才投靠啊!泰山有個很大問題是,全部親戚都在裡面做,沒什麼人才。」 翻開兩家企業的董事名單比一比:原本的泰山董事席次,公司派掌握四席,有三個人姓詹,幾乎全由家族成員掌控;統一的董事席次,除了侯家、吳家等創始家族代表,以及羅智先、高秀玲夫婦,依慣例,還有四位專業經理人,包括統一企業前總裁林蒼生、統一超商總經理黃瑞典等。 前述泰山高層指出,「產品組合跟我們最像的也許是統一,但我們規模不到它的十分之一。」他認為,廣納人才讓統一能快速應變,發展完整事業群,覆蓋各大食品領域;反之,泰山為了顧及家族成員既有能力,很難大幅度開拓新領域,較缺乏開創性。 同樣走過十五年,大成用規模經濟,長出穩定獲利的供應鏈;聯華食跨足鮮食代工,擴大利基市場;統一則靠著廣納人才,完整布建食品王國。而泰山雖坐擁金礦,卻陷於照顧家族的溫情主義,沒能投資未來,白費良機,實應引以為戒。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同為家族共治,為何泰山止步 大成、聯華食越做越大?
商業周刊
2023/6月 第185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