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不動的團隊,就用「OKR」來改善
所謂的「領導者」是什麼呢?針對這一點有各式各樣的定義。 然而本書的定義如下: 「負責將三至六人規模的團隊,呈現最佳表現與成果的人。」 為什麼必須要有人負擔這樣的職責? 因為單純把人聚在一起,想要達到預期目標,需要付出很多勞力。 人們群聚時,絕大多數每個人使力的方向都不同。在這種狀況下,即使大家都殫精竭慮,最終卻不會反映在成果上。 一個人可以做一人份的工作,但是五個人卻只有四人份的成果。如此想要有五人份的效能,就變成要安排七個人上工。 你是不是也曾碰過這樣的窘境? 此時就要將目標明確化,並協助團隊找出方向。而向團隊揭示目標,就是領導者的最大職責。閱讀完整內容
領導者與團隊成員,都有其人力上的臨界值,善用多人的能力,完成一個人無法達到的事情就是「團隊」。 但是光是明確揭示目標,並不能讓聚集在一起的人們,發揮實力成為團隊。人具有安逸的特質,某種程度承平安定,就會盡可能維持現狀。 一般來說,團隊會經歷如下圖所示的塔克曼團隊¹發展階段模式,即「形成期→混亂期→規範期→執行期→解散期」,說明如下: 【形成期】 成員聚集組成團隊。雖然一開始對工作還不太習慣,但是依循既往的模式逐漸延伸熟悉,慢慢就會展現成果。此時團隊成員間的溝通還不太熱絡,大多為表面上的交流。 【混亂期】 在並肩共事中已習慣工作,也習慣團隊溝通。逐漸發現工作方式不同及意見相左之處,要花很多時間消除對立,作業效率因此變差。但是經過衝突之後,戰勝人們與生俱來的「想要跟以前一樣工作」的慣性,產生新的工作模式。 【規範期】 隨著新方法的執行,要制定新的規則。在遵循新規則工作中,規則也隨之完備,工作順暢進行。 【執行期】 工作順暢進行,團隊方向性也變得明確。個人對於方向有認知,能自動自發,成效也日漸提升。 【解散期】 團隊最後總是會曲終人散,完成目標後自然解散。 要形成一個機能完善的團隊,一定需要時間。想要縮短時間,盡速建立團隊,就需要領導者,且其必須因應團隊狀態,改變領導風格。 從四種領導風格來看「團隊成效」 所謂的領導風格,就以一九七七年保羅.赫塞(Paul Hersey)與肯尼斯. 布蘭查德(Kenneth Blanchard) 所倡導的「 情境領導」(SL, Situational Leadership)為基礎來介紹。 此一理論的領導風格,是由S1的指示型開始,轉變為S2的教練型、S3的支持型,最終為S4的授權型。 橫軸的「指導行為」,是指要做什麼(What)、該怎麼做(How)、在哪裡做(Where)、什麼時候做(When),有關工作的一切詳細指導。縱軸的「支持行為」,是指與部屬溝通,必要時給予鼓勵支持。 S1的「指示型」,領導者對於工作給予具體指示,鉅細靡遺加以督導。由於是由領導者做決定,所以與部屬的溝通很少。 S2的「教練型」,領導者持續下指令,但是會藉由提問進行溝通,也會讓部屬提案,宛若教練。 S3的「支持型」,是領導者在部屬的背後支撐。會聽取部屬的意見,一邊給予讚賞與建議,並幫助下決策。 S4的「授權型」,部屬皆能自動自發,屬於領導者的工作權責全部都可以交給部屬。 只有領導者在做,得不到任何回報 閱讀本書的各位,在四種領導風格中,你正在實踐哪一種風格? 身為領導者,一定是希望幹勁十足的把團隊帶起來,讓每個人有最大的產值。一定也有人對於網路上熱門的世界級領導者懷抱憧憬。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不管怎麼拚命,都無法消弭與團隊成員之間的鴻溝,更可能愈孜孜矻矻,愈適得其反。 領導者不是努力就會有回報。 如果造成這種困境,或許是因為你做了太多自以為是的好事。 在此就介紹幾個領導者很努力,但是卻沒有回報的案例。如果其中有似曾相識的狀況,那就是身為領導者的你,正在努力的方式有問題。 【案例❶】成員個人化,只做會做的事 團隊成員都是比自己年長的老手,個個都很精明,就算是主管比自己年輕,也能宛若在自己家一樣輕鬆自在。由於是熟手,能以慣有的模式進行工作,但是如果請他做新型態的業務,就會以「我從來沒做過,做不來,萬一出差錯可能會害了大家」而拒絕。 一方面害怕去說服年紀大的人,一方面也因為說服對方很花功夫,既浪費時間又身心俱疲,領導者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把工作扛下來。長久下來,不知不覺中就會變成只有領導者一個人在工作的狀態。因為受到上級主管「你總是這麼拚!」的好評,又更加賣力。這是S1之前的狀態。 【案例❷】只有領導者在做 上級主管交辦規劃新事業的企劃案,讓團隊成員一起做。成員們對於這次的企劃都很積極,人人都有很多點子,為了不輸給其他人,很認真製作簡報資料。在公開各自的企劃案時,為了讓大家有所參考,所以一開始就由領導者率先報告。 以領導者的角度來看,覺得其他組員的點子比較有亮點,但是除了領導者之外,所有組員都選擇領導者的方案。之後企劃如常進行,成員們雖然沒有說出口,但卻都呈現「這是領導者的企劃案,所以他自己做就好了」的模樣。這是S2的狀態。 【案例❸】做太多,剝奪下屬成長機會 最近IT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很難專精通曉。但是對於數位原生的新鮮人來說,他們對於資訊產品相當運用自如,工作也逐漸上手。他們不用記事本,而是用智慧型手機來記錄和管理行事曆。連商品的建構頁面(Landing Page),只要給他們關鍵字和草圖,一天就可以完工。 把這一類的工作交給年輕人來做,是為了讓他們能更專注,因此主管把新手覺得是雜務的工作包下來,只讓他們進行瑣碎的工作。這是S1的狀態。 【案例❹】指示太瑣碎,過度獎勵太分心 由於業務蒸蒸日上而成立新團隊,順勢也成為領導者。團隊成員無法從公司內部調動,所以大部分都是外部招募而來,也想要比其他團隊有更多的表現。因為一半以上的成員都不太熟悉工作,所以很用心的親身指導。 為了激勵士氣,每三個月打一次考績,成績最好的就給予獎金。這是S1的狀態。組員似乎也都認為「主管很棒」。 這些案例都是只停留在S1的「指示型」或S2的「教練型」,根本看不到團隊未來的成長性。 首先請先往「支持型」的領導風格前進。支持型的領導風格,換言之就是「僕人型」的領導風格。「僕人(servant)」原意就是傭人、家臣。僕人型的領導風格就如同下頁的圖,為了讓團隊達成目標,領導者要對團隊做出奉獻,協助成員齊心向上。 那麼要具體實現終極目標S4的「授權型」領導風格,究竟該怎麼做? 關鍵就在於「OKR(Objective Key Result)」。 用OKR來改善團隊問題 很多人對於委以團隊決策,和解決問題責任的授權型領導感到不安。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才是理想的團隊。 這樣的團隊要先抓住兩個重點。 其一是團隊共同訂定目標。另一個是為了達成目標,必須持續改善。 這些雖然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實踐起來卻極其困難。要解決這些難題,使用的手法就是「OKR」。 為了提高工作效能,本書將活用「OKR」,介紹提升團隊成果的方法。 第一章首先介紹OKR的基礎。OKR是提升成果的技巧、對OKR常見的誤解、OKR的優點等,在這個篇章先掌握OKR的整體概念。 第二章是介紹設定OKR的具體方法(即開始OKR的方法)。光懂得理論沒有意義,閱讀本篇章後,一定要試著設定OKR。 第三章是介紹在團隊中如何運用OKR的方法,以及具體的知識。即使設定了OKR,如果沒有正確運用,那就不會有效果,所以請與第二章所教的方法共同實行。 第四章是更進一步傳授在企業或組織內運用OKR的方法。在團隊中使用的OKR,也可以擴及其他部門,甚至是整個公司。 請一邊參閱本書,盡到領導者的職責,並達成團隊目標吧! OKR Japan 首席講師 天野 勝 ¹是由美國心理學教授布魯斯.塔克曼(Bruce W. Tuckman)提出的團隊發展概念,他認為團隊發展會經過數個階段,在衝突、適應與協調整合後,才能有良好的績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