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三代」征服日本 台灣香蕉重返榮耀

用物聯網打造戰情室


東京奧運選手村、日本超市與小學生餐桌上,一根根金黃色的香蕉,都來自屏東的藝隆農產。曾逃離家業的「蕉三代」余致榮,如何收服日本人的胃?

文—蔡立勳 攝影—王建棟

循著地址,沿著田間小路抵達屏東縣南州鄉的藝隆農產,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香蕉園與集貨場,烈日照得人不自主捲起衣袖。

南州人口才一萬,僅有屏東縣的八十分之一,但藝隆農產出產的香蕉不僅供貨國內知名美式賣場、超商龍頭;就連兩千三百公里外,日本東京都的超市、人口近三百萬的茨城縣小學午餐餐桌都可見蹤跡,去年東京奧運選手村的香蕉同樣來自這裡。

藝隆農產於二○二○年獲得日本商社的直接訂單,是台灣第一家無須透過貿易商,直接出口香蕉的蕉農。

總經理余致榮自家香蕉園加上合作的上百位農人,種植面積廣達兩百公頃,一年可售出五千公噸香蕉,其中約一千公噸固定外銷日本,是台灣銷日香蕉的三分之一。

「藝隆已經建立產銷一元化非常完整的模式,生產面也很穩定,」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陳立儀分析。

香蕉內銷的每公斤價格可以在五元至五十元之間擺盪,外銷則是每公斤十五至四十元,如果能穩住外銷,蕉農只要顧好既有的產量,再也不用看老天眼色。

余家自余致榮的爺爺那一代就種香蕉。五○、六○年代,台灣香蕉大量外銷日本,最高達四十三萬噸,市佔達日本進口香蕉八成,一度被譽為「香蕉王國」。不僅高雄港有香蕉專用碼頭,更有專門運送香蕉的船隻往返日本。

余家每年上百萬營收,不但足以撐起整個家族四處置產,還聘用了五十名農工。

農民從樹上割下香蕉時,會有難清洗的褐色汁液濺到衣服,「如果乳汁很多,表示你生意很好,穿衣服走出去是風光的表現,」余致榮說。

任誰也沒料到,台灣後來會因難以根治的黃葉病入侵,再加上廉價的菲律賓香蕉崛起,搶攻日本市場,昔日的「金蕉傳奇」轉眼被掃入歷史灰燼。

「爸爸接手後就沒有賺錢,又辛苦,」余致榮回想,父親不斷變賣家產支撐蕉園營運,為了節省人力成本,身為長子的他每逢週末假日都得在家幫忙農事。


▲不怕別人學走種植祕訣,藝隆農產總經理余致榮(左),在香蕉內銷的賭局中,走出另一條穩定的外銷路。
小檔案 余致榮
出生/1969年 現職/藝隆農產總經理
學歷/屏東高中
經歷/捆工、手機業務、紡織廠經理

母親病重,接手家業

余致榮看著香蕉產業在父親這一輩走向衰頹,自然萌生拒絕接手的念頭。他曾待過西服業,也做過手機批發業務,在外闖蕩不過五年,卻遇上母親罹患肝癌末期,只得返家,擔起照顧家人的重責。

迫不得已接手家業,他很快就發覺,農田裡的作業流程沒有標準化,多是父執輩口耳相傳,但氣候狀況年年不同,香蕉樹不同代數植株的管理方式也各有異,要立刻上手並不容易,於是他先後到台灣香蕉研究所、行政院農委會農改場求助,滾動修正田間管理方式。

關鍵一 與超商香蕉始祖「都樂」合作

如今藝隆已有約五十公頃的香蕉園,是台灣單一農戶種植面積最大的蕉農。余致榮能種出品質足以穩定外銷日本的香蕉,第一個轉捩點是與全球最大蔬果供應商都樂(Dole)合作。

在菲律賓種植上萬公頃香蕉的都樂,二○○五年便進駐台灣,是讓香蕉從以往一串串在市場上販賣,改為一根根在超商、好市多出售,推升香蕉零售價的最大推手。

從與都樂合作的過程中,余致榮發現,都樂指導蕉農基本的種植技術,也派專家視察合作農民的蕉園,讓他從中學到香蕉採後的處理技術,包含香蕉採收後不能曝曬、要在多久時間內送進冷藏庫才能維持口感等關鍵。

三年前,都樂因不堪虧損而退出台灣市場。因余致榮與都樂共事期間,同時與國內通路建立關係,即使少了都樂,他也憑著真本事,繼續提供色澤潤黃、沒有斑點與碰撞痕跡的「A蕉」給既有通路。

提供智慧農業解決方案的金緻網路資訊服務執行長郭俊男觀察,一般蕉園種出A蕉的比例約七五%,台灣香蕉研究所部份示範農田則在八五%至九○%之間,但藝隆最高能到九三%,「這就是競爭力,」他強調。

但余致榮並未因此而滿足。陳立儀觀察,從小農做起的余致榮,看盡蕉農多年來與老天對賭,隨蕉價起伏搶種香蕉,終究吞下敗仗,讓他體悟到,這樣的生活並不穩定。
關鍵二 投資物聯網,成立戰情室

因此余致榮不賭蕉價、不搶種香蕉,反而向銀行借貸千萬元,打造上千坪的預冷庫,也投資物聯網設備成立戰情室,成為他的第二個轉捩點。

余致榮天天在掛著三面大螢幕的戰情室站崗。藉由蒐集、分析物聯網設備從自家、合作農民蕉園回傳的農田導電度、濕度等數據,判斷農地的澆水、施肥狀態,適時提醒農民,也以此優化種植方式。

「標準化之後,品質就會穩定,產量就會增加,」他說。

郭俊男舉例,每當國外通路上門談合作,藝隆與契作農民的蕉園實景、種植數據都在戰情室一覽無遺,「讓他在通路的信譽增加非常多,對於開拓大型通路,或是既有通路的黏著性都有幫助。」


▲藝隆農產投入智慧農業4年,產出的香蕉品質更穩定、量也增加,有助入手外銷訂單。

大農帶小農,讓產業共好

余致榮深知,唯有共好,台灣蕉業才有轉骨的契機。

因此他展開「大農帶小農」計劃,先以投入智慧農業的成果為依據,鼓勵並說服小農加入政府的農業科技相關計劃,不花半毛錢,藉由政府補助的經費添購設備試水溫。

另一方面,他也分享長期蒐集、分析的種植數據結果給小農,「我不會強迫農民做任何事,但農民問我什麼,我一定會回答。」

「農人多非常保守,不太願意洩漏種植祕訣,」與許多農民合作過的郭俊男觀察,但余致榮心態開放,也能掌握有多少「眉角」可以共享。

「他不太計較,願意用比較好的價格收購,以維持貨源穩定,」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長鄭永裕說,如前陣子香蕉產地價崩跌到每公斤八元,余致榮卻願意以十二元或十五元收購,藉此和農民建立信賴關係。

有了大數據做為種植流程標準化的依據,加上從都樂習得的採後技術,藝隆的香蕉品質自此更加穩定。

大半輩子在香蕉園裡度過,余致榮很清楚,台灣香蕉產業不會消失,但也很難回到香蕉王國的榮景。

他只期盼,能有更多像他這樣的專業農出現,引導小農並逐步讓香蕉產業跳脫蕉價劇烈擺盪的循環,「農民要的只是安居樂業而已。」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2/12月 第762期

本文摘錄自‎

「蕉三代」征服日本 台灣香蕉重返榮耀

天下雜誌

2022/12月 第7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