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價電動車正強勢出海

經濟下沉、瘋狂內捲的存活者


當我們走進中國電動車品牌蔚來的銷售門市,看到一輛展示車,內部配置雙層隔熱的天窗、前後靜音玻璃、氛圍燈、前後排座椅都有加熱及通風系統、按摩功能等。

光看內裝,足以媲美售價四、五百萬元的賓士S系列或BMW 7系列。然而,這款車售價僅約人民幣五十萬元,折合新台幣二百二十萬元。就連蔚來最入門車型,都有配備真皮座椅,還有按摩、通風系統。售價更驚人:只要新台幣一百萬元。

這是中國電動車競爭的縮影:媲美雙B的內裝,卻賣Toyota的價格。

比亞迪登全球最大電動車廠

歐美日油車被取代,路上一半是電車

更驚人的景象是,在中國,傳統燃油車掛藍色車牌,新能源車掛綠色車牌。走在街上,一半的車輛掛著綠色車牌。

過去稱霸中國市場的三大車廠:福斯、通用、豐田,正快速消失在中國街上,取而代之的是比亞迪、特斯拉,還有無數叫不出名字的電動車。

今年八月,豐田在中國銷量衰退六.六%,日產更大幅衰退二九%。

反觀比亞迪今年上半年銷量成長近一倍,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廠。

究竟,這場中國勝出、美日德出局的「彎道超車」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來到位於東莞塔崗村的元山工廠,這裡是專門研發、生產汽車座椅風扇的基地。我們看到一些有趣的景象:兩名研發人員把座椅放在「煙霧測試平台」上,將風扇打開,然後灌入煙霧來觀察風扇氣流的流動方向。

接著來到一個兩坪大的靜音室,內有一個座椅,門關上後,研發人員聚精會神聆聽風扇產生的聲噪。

他們這樣做,是要設計出讓駕駛在五感上,都感到舒適的風扇。

台商透露中國車廠「往死裡競爭」

雙B級內裝很平常,還要上游再降價

因為,座椅風扇不能直接對著駕駛身體吹,要把氣流平均導引到身體每個部位,駕駛才會感受到不悶熱的舒適感。

此外,風扇啟動時的低頻聲,也不能讓駕駛感到煩躁。要做到這些,必須投入更多研發能量。在燃油車領域,只有高階車款的座椅才配有風扇,但這在中國電動車中,幾乎是標準配備。

元山早年以生產家電起家,一九九七年轉型做散熱風扇,目前近八成營收來自散熱系統。

這家公司很特別, 他們不喜歡量大的生意; 量越小、客製化程度越高的, 他們越感興趣。

元山總經理劉賢文接受商周採訪時表示, 相較奇鋐、建準、雙鴻等, 元山是後進者, 如果用標準化風扇與先進者搶市占率, 元山沒有優勢。

因此他們制定一個策略核心:聚焦客製化的風扇, 例如幫車廠設計開發汽車座椅散熱系統。

這個定位,在中國電動車的戰國時代, 反而成為優勢。

今年初,特斯拉開第一槍,祭出史上最低價格,隨後小鵬、蔚來、埃安等中國車廠紛紛加入價格大戰。理想汽車執行長李想稱,電動車的三年淘汰賽已經開始,將來是「往死裡捲」。

「捲」這個字在中國指競爭,但因為中國消費者變得更精明,如果價格低、品質卻低劣,在現在的中國,是過不了消費者這關。

為了壓低成本,中國各大電動車廠最近要求上游供應商「降價一○%」,讓很多供應商叫苦連天,但元山受到的影響相對較輕。

劉賢文解釋,這是因為,每個車型的座椅外型皆不同,其散熱系統必須高度客製化,而非使用標準化風扇。

因此,車廠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必須緊密與元山合作,才能設計出提升駕駛舒適性的產品。

再加上,中國各大電動車廠幾乎一年推一個新車型,散熱廠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為每個車廠量身設計座椅散熱系統。開發週期縮短的趨勢,更凸顯了元山聚焦客製化生產的策略優勢。

換言之,元山捨棄產量大、差異化程度低的產品,而聚焦在短期客製化、專業化的產品,故在中國電動車瘋狂內捲、並向上游砍價之際,仍然能保持與客戶的議價能力。

此外,傳統燃油車開發一個車款,通常需要三到五年,但現在中國電動車的開發週期大幅縮短至一年。

對企業來說,在接單、研發、製造上必須更敏捷,才能做電動車廠生意。

壞時機催生超低成本供應鏈

企業抱團搶單,成出海強大競爭力

為此,元山調整組織架構,改設為五個事業群,以加強授權程度。

「很多人問我,你的營收才四十億元,幹嘛分這麼多BU(事業群)?」劉賢文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提高各事業群對市場的反應速度。

譬如,某電動車廠發現對手推出的新車型大受歡迎,也要推出相似的產品,它會要求元山趕緊開發新的座椅通風系統。這時,負責車用散熱的事業群有權決定是否要接單。

「我不會去管要不要接單,我只要求一點:只要符合國際化、客製化和高度服務化的原則,量小的單也可以接,這是我們不變的核心。」劉賢文表示。

因為市場差、民眾收入減少,中國電動車才會發起空前價格戰。

能在這場電動車殊死戰中存活的贏家,勢必會挾著強大的競爭力出海,征服世界各國市場。因此,不只台灣企業,越來越多外國的廠商看好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潛力,搶先布局。

嘉興和新精沖公司,是金屬精密沖壓廠和勤的中國子公司,總經理呂宏義受訪時表示,他最近去參加日本鈑金機械展,發現八、九成廠商,都有計畫爭取中國電動車「三電系統」(電機、電控、電池)零組件的生意。

他說,中國在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與變速箱上,完全跟不上歐美日車廠的腳步,如今卻在電動車領域完全領先。

呂宏義認為,目前中國電動車還是以內銷為主,但預估兩年後,當中國電動車在運輸、通路的優勢建立起來後,會開始陸續出海,外銷比重會越來越高。

這是正在發生的事。過去中國汽車外銷歐美,得仰賴歐美的輪船公司,但過去兩、三年,比亞迪自購八艘運輸船,一艘可載運七千七百輛汽車,「這顯然是為了大量外銷做準備!」呂宏義分析。

此外,中國電動車之所以可壓低成本、縮短開發週期,一大關鍵就是電動車的零件遠比燃油車少,且很多零件是由第三方廠商開發,可以跨品牌、跨車型共用。

像福斯的底盤、變速箱,不可能與豐田共用。但是在電動車領域,這個規則被打破了, 形成「抱團搶單」的趨勢。

如和勤就與一家叫成都豪能的公司抱團。這家公司是中國大型民營企業,過去生產變速箱的同步齒輪,但電動車時代來臨後,這家公司慢慢退出燃油車生意,向電動車領域轉舵。

它們的戰法更是一絕:在四川瀘州市投資人民幣二十億元,建立電機馬達的工業區,然後邀請生產相關零組件的廠商進駐,等於將所有的上游工廠集合在一起,和勤就是其中的夥伴。

成都豪能按和勤的要求興建廠房,還幫忙向當地政府爭取稅務優惠,甚至未來和勤覺得投資報酬率不理想,想退出,「它(成都豪能)還承諾全數承接廠房設備!」呂宏義說。產業鏈建置完成後,成都豪能去向各大電動車廠爭取訂單,拿到單後大家一起生產,共享利潤,「這就是抱團取勝的概念。」換言之,在電動車領域,因為整個價值鏈的活動都不同了,使得從下游通路到上游供應商,新的玩家紛紛冒出。

一個可預見的未來浮現:經濟下沉、行業內捲,但內捲之下還能存活的廠商,它們的能耐、競爭力、對抗景氣週期的本領,將會被鍛鍊得更強,甚至更具威脅。如同當年失落經濟下的日本,反而逼出優衣庫、大創等一流企業;甚至豐田汽車為人稱頌的精實生產(Just in time),也是在九○年代被發揚光大。

所以,無論你喜歡與否,你都得留意這個趨勢,緊盯局勢變化,並及早做好準備,迎接競爭。

名師揭中國電動車崛起關鍵:新價值主張顛覆生態系


中國電動車迅速崛起,除了政府補貼、保護,企業策略專家、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認為,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關鍵要素:電動車創造出和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的「價值主張」(Valueproposition),挖掘出不同駕駛需求的潛在消費者,進而引發了整個生態系統顛覆。以下是邱奕嘉分析:

電動車零件遠比燃油車少,且許多是第3方廠商供應,可跨不同車廠和車型共同使用,因而壓低了電動車製造成本。因此,中國電動車廠將注意力放在汽車的外觀設計,以及優化內裝的奢華、乘坐舒適性及軟體智能化。

這就形成一個新的價值主張:傳統燃油車重視安全性及操駕感,但中國電動車廠用便宜售價搭配豪華內裝,吸引對操駕性能講究低、重視外形及內部空間體驗的小資族。

這就是典型的「破壞式創新」創造了新的價值主張,進而引發整個生態系顛覆的案例。在電動車賽道上,包括車廠、上游供應商及下游通路,都是新的玩家。過往經驗顯示,當生態系顛覆發生時,會讓企業瞬間失去整個市場。

企業要防止生態系顛覆發生在自己身上,要先觀察潛在顛覆者的價值主張是什麼?再來是它的合作夥伴是誰?彼此的合作關係是什麼?如此才能辨識出顛覆脈絡,及早進行防禦。

(文/韓化宇)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9月 第1870期

本文摘錄自‎

中國平價電動車正強勢出海

商業周刊

2023/9月 第18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