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開拓臺灣農業 「ESG就是我們的DNA」

撰文╱吳昌儒 攝影╱吳尚鴻

在臺灣擁有68家門市的知名日本零售通路品牌「MUJI無印良品」,從2020年開始即投入臺灣農業相關產品開發,至今全臺29家門市內設有「良品市場」,貨架上多達300種商品,與農友契作面積從70公頃擴大到350公頃。每一種商品背後均富含對農業ESG環境、社會面向的在地行動與關懷。


走進2023年甫開幕的MUJI無印良品 松高旗艦店,「良品市場」區貨架上陳列的商品,皆為臺灣在地生產製造的農產品,如使用節水種植大豆做成的一系列國產豆奶、節水白米糙米,以零浪費概念製成的梨山蜜蘋果乾,為減緩產量過剩與滯銷而釀造的雲林文旦醬油,以及從產地低碳運送的臺東晚崙西亞橙系列商品。

從「班長梨」開始臺灣農業ESG路徑
打造「良品市場」為農業合作平臺


「在做臺灣在地食品開發的時候,才開始接觸農業ESG。」台灣無印良品營運企劃總監徐恒琦回憶,2020年第一個在「良品市場」販售的產品就是「班長梨(高接梨)」。當年為配合臺中新光三越百貨旗艦門市改裝開幕的檔期活動,以減碳運程為目標,從距離門市周邊最近的臺中后里正和果園,將當季採收的「班長梨」運送到門市販售,沒想到大受歡迎順利全數完售,從此啟動一系列台灣無印良品與臺灣農業的緊密合作,進而促成積極參與農業ESG的行動。

當時MUJI無印良品尚未成為一般消費者所熟識的農產品零售通路,令許多農民難免有「貨交給你們到底能不能賣」的遲疑。但是「班長梨」在門市展售活動中順利完售,以及後來與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在國產豆製品的共同推廣,皆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並以有利農民的條件吸引更多農友加入合作。

在「良品市場」上架販售的農產品,台灣無印良品嚴格要求必須具備產銷履歷驗證標章與條碼。徐恒琦認為:「產銷履歷經過第三方驗證,且具有公開透明,揭露生產過程的功能,讓台灣無印良品在尋找合作的生產者時能有值得信賴的參考依據,我們對消費者也負責。」對於產銷履歷的重視,使台灣無印良品成為推廣產銷履歷的重要夥伴。

1980年代誕生於日本的無印良品,很早就有ESG的思考模式,不管是在企業核心精神及所有商品企劃上都綁定ESG,在開發商品時,自始至終都貫徹選擇素材、簡化製程、簡化包裝三個原則,在產品線上也一直看得到ESG理念。由於近年政府要求揭露永續報告書,才讓台灣無印良品的ESG行動引起關注。


左:「良品市場」區貨架上陳列的商品,全部皆為臺灣在地生產製造的農產品。
右:台灣無印良品營運企劃總監徐恒琦表示,「良品市場」的商品與臺灣在地農業有很深的連結。

從四大ESG面向實施永續
實踐在地永續行動成果看得見


台灣無印良品「良品市場」販售的商品從四大面向實踐永續:第一是節水農作,二期稻田轉作大豆國產雜糧以節省30%農業用水;第二是森林製造,保證收購缺水部落的農作,讓部落人回鄉並保護生態;第三是保護水庫水源與生態,支持維護生物多樣性;第四是以鄉鎮鄰里永續經營的理念,在開店周邊地區收購當地農特產,確保運送途中減少碳排放。

開發「節水農作商品」
鼓勵都歷部落年輕人回鄉農耕


「一罐豆奶可以節省一週間的民生用水」是台灣無印良品開發國產豆奶所樂見的成果。

談到與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共同開發國產豆奶的源起,徐恒琦說,「當時我們要在永和比漾廣場門市呈現在地特色,想到永和最有名的就是豆漿,因而決定要開發國產豆奶。」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也說,「與台灣無印良品合作後,不僅合作社的收益增長,也吸引其他知名企業主動前來洽詢,進一步提升合作社社員對自己種植大豆的認同感,契作面積也持續擴張中。」目前與契作的農友已不侷限在臺中,彰化、雲林也都有分布,對於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以及節水的正面影響皆顯而易見。

與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配合契作大豆的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29班班長邱茗莊,在高鐵高架橋旁種植大豆,他說,「過去包含雲林土庫、元長到北港一帶的農友,大多從事兩期稻作,現在都逐漸自主調整成將第二期,甚至第一期稻作改種大豆。」在地農民紛紛投入旱作大豆,有效減少抽取地下水,也使雲林縣內高鐵路廊沿線的地層下陷問題緩解。

台灣無印良品與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鼓勵中南部的稻農將原本兩個期作的稻作,其中一期轉為種植屬於旱作的黃豆、黑豆,並收購製成豆奶、釀造醬油、餅乾等熱銷產品。後續更開發結合大豆「台中1號」及甘藷「台農57號」的特殊口味「烤地瓜豆奶」,帶動國產豆製品一波波消費熱潮,達到節水的理想目標。後續台灣無印良品又與國立嘉義大學農藝學系與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3款節水水稻新品種,栽種期間可節省30%用水量,經同為嘉大校友的陳建瑋引薦,由台灣無印良品收購採收後的節水稻米,以及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協助開發白米、糙米、米菓、豆奶榖餅、豆渣米酥餅等商品。

台灣無印良品與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團隊更遠赴同樣缺水的臺東成功濱海的都歷(Torik)部落,與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共同推廣,召回部落年輕人,在僅有0.8公頃的耕地種植「嘉大臺南2號:嘉南晶珠」。徐恒琦說,「因田區面積較小,又需要顧及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所以產量一定會受到影響。在成本與銷售的考量後,我們仍表達支持農民栽種的決心,以雙方都願意接受的價格進行收購。」稻米收成後,台灣無印良品選用春池玻璃的回收再製玻璃瓶身,委託宜蘭中福酒廠開發「dita力大吟釀」特色地酒,2024年於臺東門市搶先限定販售,除了要幫助部落農業節水,更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延續都歷部落的農耕傳統,讓祖先留下的良田不至於荒廢。


▲以節水大豆製成的一系列豆奶,是台灣無印良品開發的節水農作商品。

零浪費理念研發水果商品
減低運送碳排量


台灣無印良品觀察到,每年中秋節過後,文旦柚常有生產過剩產、銷失衡的狀況。2022年結合臺南麻豆、花蓮瑞穗與雲林斗六嘉東合作社的文旦組合成中秋禮盒,還將文旦果肉取出榨汁,由雲林西螺百年瑞春醬油委製成文旦風味醬油,緩減產量過剩與中秋節後文旦滯銷問題。

前幾年台灣無印良品團隊探訪遭遇外銷困境的臺東釋迦產業時,在東河鄉公所意外品嚐到口感偏酸但香氣濃郁的晚崙西亞橙果汁,便思考將其製成一系列包含乾燥橙片、果咖啡、香草茶、紅烏龍與餅乾等加工品,2023年與知名精釀啤酒廠商「金色三麥」合作開發的3,000瓶晚崙西亞橙鮮釀啤酒,還曾創下秒殺完售佳績,不僅延長鮮果原有的食用時間,也豐富相關產品多樣性,更改善長年東河鄉鮮果運送路途遙遠,在地產晚崙西亞橙知名度難以開展的困境。

「良品市場」的熱門新商品蜜蘋果乾則充分實踐「全食物」零浪費理念。來自臺中梨山的草生栽培高山蜜蘋果,經人工去除果芯後,以低溫帶皮烘乾製成蜜蘋果乾,無添加糖與防腐劑,讓在日照充足、溫差大的高海拔環境熟成所累積於果肉中的「出蜜(山梨糖醇)」儘量保留,食用更是無負擔。取出的果芯不丟棄,破碎後用於製茶。

守護水源生態
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東成的茶園周邊,都可以看到像是穿山甲和其他保育類動物,符合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支持。」徐恒琦表示,從最初選擇到新北坪林開發茶飲到後來轉型做茶產品,都是為了保護水資源,對環境有所貢獻。

新北坪林自19世紀末即成為北臺灣「文山包種茶」重要產地,但隨著翡翠水庫啟用,因地處水源特定區,茶農需在延續茶產業與維護環境生態間找到交集,因為從上游流進水庫的是當地民生用水,如果生產或製造過度開發,對山林的水涵養量、水源生態以及民生用水將造成影響。台灣無印良品首先選擇與六代經營、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最上游,已取得產銷履歷驗證,並進入有機轉型期的東成茶行合作,展售包含包種茶、蜜香紅茶茶葉與茶包,還有茶糖、酥心糖、茶梅片等茶點產品,作為當地茶農對積極保護水源與生態的支持。

雖目前僅與一間坪林在地茶行合作,不過徐恒琦說,「未來若有其他同樣具有理念、符合台灣無印良品對農產品要求標準的當地茶農,我們也很樂意擴大納入合作。」



比較小顆的草生栽培高山蜜蘋果,去除果芯烘乾成果乾,再以去除果芯製成茶,完全零浪費。

響應「森林製造」
積極參與在地動物保育工作


聚焦於林木經濟與生物多樣性並推動城鄉交流,台灣無印良品透過友善培育製作各式商品,希望藉此提振山林經濟並讓森林資源得以永續。其中與獲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所推出的「友善石虎農作」標章、種植無籽檸檬、萊姆的南投竹山「掌櫃果園」,以及生產18號產區紅茶、綠茶、茶枝的名間鄉「瑞丘璞茶」合作展售農特產。

2024年台灣無印良品大力宣傳有限責任嘉義縣友善諸羅樹蛙蔬果生產合作社生產的烏殼綠竹筍。徐恒琦說:「當初他們給我看包裝袋,確實很漂亮,但把筍子都遮住了。」後來建議更改包裝,以產銷履歷貼紙取代密密麻麻的資訊,消費者經由購買諸羅樹蛙綠竹筍而認識諸羅樹蛙。透過對民眾的宣導與促進購買,讓嘉義大林在地筍農更有動力投入諸羅樹蛙的保育工作。


▲諸羅樹蛙綠竹筍包裝上的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傳達農業ESG的保育行動。(圖片提供╱台灣無印良品)

貫徹企業DNA
自主揭露資訊獲農業部獎項


2024年台灣無印良品於在臺20週年生日慶上,發布了品牌近年在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上的經驗與成果,而「良品市場」的成功,讓台灣無印良品連續3年榮獲農業部「農糧產品行銷貢獻卓著企業及團體」拓展銷售部分表揚的殊榮。

在ESG話題當道,眾多企業紛紛投入永續報告書編撰時,台灣無印良品仍依照既定步伐,繼續落實各項永續相關行動。徐恒琦說,「我們現在良品市場,開始做一些自主性的揭露,我們不是只把商品放在架上賣。就如同我們社長所說,無印良品在40多年前成立時就已經有思考到ESG,那就是我們企業的DNA。」 閱讀完整內容
豐年2025/3 第7503期

本文摘錄自‎

無印良品開拓臺灣農業 「ESG就是我們的DNA」

豐年

2025/3 第7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