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預測》如果動筆寫自傳下冊,將是重要章節
沒有這三場關鍵戰役就沒有台積電黃金30年
「史達林格勒戰役對蘇聯是攸關生死的一仗,但對德國則非關存亡,在有差別的條件下,德國三十萬大軍完全被殲滅;由於台積電只專心做晶圓代工,因此這是台積電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因為攸關生死,所以會下決心來防禦。」
張忠謀多次以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說明自己迎戰對手的必勝決心。在他領軍下,台積電生涯是他口中宛如「黃金般的晨潮」,閃閃發光,更說,退休後自傳下冊的重點,會放在五十歲以後,這正是他創辦台積電的三十光陰。
回顧台積電的三十年歷史,自定調成為專業的晶圓代工事業以來,張忠謀從人才、技術都落後的蠻荒之中闢地開墾,一路披荊斬棘,歷經無數次大小戰役,才將荒地變沃土。
換言之,如果書寫自傳下冊,張大帥帶領台積電打過的幾場關鍵戰役,是如何展現其中的決策勇氣與定見,勢必是貫穿其中的重要章節。
戰役一》棄IBM,改為自行研發
台積電的第一場大仗是一九九九年,張忠謀決定自行研發路線,○.一三微米製程不與IBM合作,不再仰賴他人,而是自行研發。
一九九九年,全球景氣正逐步攀上高峰,台灣另一大晶圓代工廠聯電與十餘家IC設計公司結盟,聲勢浩大,是晶圓雙雄比拚較勁的激情年代。當時半導體製程技術正從鋁製程轉換到銅製程,是技術發展的一個大轉變。
台積電起初與擁有先進技術的IBM洽談授權合作,IBM要求把製程研發放在美國,但台積電考量研發必須與晶圓製造緊密整合,如果此時與IBM合作,意味著,台積電未來都將受制於人,幾經考慮,張忠謀決定自己開發。
日前,在清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給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時,身為貴賓的張忠謀回憶,幫助他做下這個關鍵決策的,正是「最佳戰友」曾繁城。當時,他問曾繁城,「有沒有信心自己做?多久可以做出來?」曾繁城回答有信心,讓張忠謀大膽拍板。
後來,IBM轉而找聯電洽談,聯電決定全面與IBM合作, 並停掉台灣開發團隊,轉進紐約。日後這個技術雖開發出來,但聯電在移回台灣晶圓廠生產時卻遇到問題。
這場仗對台積電的意義重大。走自己的路之後,台積電不但成功開發出○.一三微米技術並量產,時間足足領先聯電兩年,大幅拉開雙方差距。
甚且, 台積電不需要技術大廠的授權,而是透過與應用材料、艾司摩爾(ASML)等供應鏈緊密合作,建構產業大同盟。日後在每個重要技術的轉折點上,台積電都逐步採取同盟模式,深化這個生態鏈,強化競爭力。
張忠謀這個技術自主的決定,把台積電推上大成長的第一個高峰。台積電的第二場仗,是與專利侵權者的戰爭。其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是面對中芯國際的侵權,時間則從二○○一年開始,至官司勝訴的○九年。
戰役二》打跨國官司 捍衛公司智財權
二○○○年,台積電收購世大積體電路後,原世大執行長張汝京率領不少人馬投奔中國,成立中芯,不惜大幅挖角台積電員工並大舉抄襲技術,包括離職時帶走許多資料的台積電前專案經理劉芸茜。為此,台積電一狀告到美國加州法院,官司一直到○九年確定勝訴,判決中芯賠償二億美元及八%的中芯股權,張汝京因此下台。
這場訴訟是台積電捍衛智財權的第一場硬仗,張忠謀特別找來曾任職德州儀器的杜東佑擔任法務長,期間以還原工程逐步推敲拆解中芯侵權的原貌,也在法律攻防上運用許多技巧與創新作法,最後勝訴不僅讓中芯嘗到教訓,也是給其他許多打著tsmc-like旗號的同業一個嚴重警告。
所謂的tsmc-like,指的就是競爭對手以「技術完全與台積電相容,但價錢更低」的訴求來拉攏客戶,如此可以省掉許多技術開發的投入,對不斷投資研發的台積電傷害很大,中芯成立後直接抄襲台積電的○.一三微米、九十奈米等製程技術,確實讓一些客戶動搖,台積電也因此吃了不少悶虧。
為了斷絕其他對手的模仿,台積電在贏得中芯訴訟後,著手建立更嚴密的技術障礙。台積電在其後每一世代的製程開發上,都不斷更新產品,例如在二十八奈米、十六奈米等重要製程,每年都至少推出一個新產品,讓功能更強、功耗更低,即使對手把新製程良率調好了,但緊接著又有新的變形技術需要重新學習,就算疲於奔命也追不上,落後幅度更大。
戰役三》力抗三星搶蘋果、高通訂單
第三場仗則是與美國晶圓代工大廠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及韓國三星集團開打,時間點則是從○九年至今。
○九年,張忠謀將總執行長蔡力行換掉後,重新回任執行長(CEO),當時全球才剛經歷一場史上最慘烈的金融海嘯,客戶訂單大幅萎縮,同年格羅方德也正式成立, 至於三星的半導體大軍則快速切入晶圓代工,兩大強敵正虎視眈眈要搶攻台積電的市占大餅。
格羅方德是從超微半導體(AMD)獨立出來的晶圓製造部門,取得阿布達比及杜拜的大筆資金,隔年再合併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所組成,一四年又收購IBM晶片製造業務,聲勢相當浩大。不過,由於格羅方德經營團隊變動大,營運與技術都較無特色,加上台積電○九年就決定大幅擴充二十八奈米製程產能,一舉取得八成市占率,也讓格羅方德自此就明顯落後,未對台積電造成太大威脅。
至於最難纏的對手三星,與台積電近十年的激烈競賽中,可以說是從人才、技術一路打到客戶,而且三星甚至還幾度超前,戰爭一直延續至今。
台積電與三星最激烈的大戰,從○九年戰將梁孟松跳槽三星開始,雙方就已劍拔弩張,在製程技術上更是互不相讓,其間三星數度宣布技術開發時程,都刻意要領先台積電一步,而且也確實給台積電造成嚴重的威脅。
例如, 在台積電一四年七月的法說會中,張忠謀曾坦言,台積電在十六奈米輸給對手,但他預計一六及一七年可以贏回來,當時張忠謀這番誠實的說法,還讓台積電隔天股價大跌五%。
去年年中,三星還與IBM及格羅方德一起宣布已共同研發出五奈米製程技術,三星並預計在二○二○年正式量產四奈米製程技術, 這個量產的時間,顯然也是衝著台積電而來,因為屆時正是台積電五奈米要進入密集量產的時刻,三星也宣示要搶先在台積電之前量產。由於台積電後續的三奈米預計三至四年後才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動土,三星要以四奈米技術直接對決台積電的五奈米,就是要贏過台積電。
至於雙方最精采的戰役,則是蘋果這位超級大客戶,從結果來看,原本蘋果A8應用處理器訂單都下給三星,但到了A9 ,台積電就搶到一部分訂單,至於A10及A11,就全部都由台積電拿下,台積電可以說大獲全勝,報了一箭之仇。A11目前用在蘋果最新的iPhone X和iPhone 8 系列中,採取的是台積電十奈米製程技術,宣告台積電十奈米製程技術也是明顯領先三星。
不過,即使蘋果訂單被台積電拿下,但三星仍然搶到了高通的兩代產品,並以十奈米製程生產高通的手機晶片,但是在七奈米部分,高通又已宣布要重回台積電懷抱,激烈競爭,至今尚未落幕。
台積電可以在這些戰爭中屢次領先,除了技術超前外,對於市場需求的精準研判,對客戶的深入了解,更是台積電可以獲勝的關鍵。
精準預估市場需求 將支出上調一倍
往前推至○九年,當年六月張忠謀回任執行長,他找回已退休的蔣尚義負責研發重任,並且大手一揮,將一○年的資本支出上調一倍至五十九億美元。當時這個宣示嚇壞許多分析師,因為○九年上半年還沉浸在金融海嘯肅殺的氣氛中,許多公司連訂單都沒有,張忠謀卻大膽押注,外資莫不膽戰心驚。
豈料,一○年全球景氣勁揚,半導體業隨之成長三一.八%,是歷來成長幅度最大的一年,張忠謀前瞻的決斷,提前準備擴廠,正好趕上這波大成長,打出漂亮的一仗。
退休前,張忠謀在許多場合勾勒出驅動台積電未來營運的四大動能,顯示出他對產業趨勢及市場需求的深刻掌握。這四大動能包括行動裝置、高速運算(HPC)、車用電子與物聯網(IoT),其中早在一四年,他就已提出IoT是下一件大事(next big thing),而行動裝置也早就是主流產品,這些動能背後的產品線都早在台積電的掌握中,再加上HPC及車用電子,台積電未來營運的引擎已隆隆作響、加速發動了…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