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具產業聚落 小物件翻轉大商機【封面故事-經貿透視】

擁有上、中、下游完整供應鏈體系的臺灣手工具產業聚落,廠商間彼此相互依賴又競爭,力求卓越品質,產品和技術在國際間備受肯定,每年為臺灣賺進新臺幣一千多億元,更曾獲得「手工具王國」的美譽。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急起直追,歐、美、日等國家也不斷精進研發能力及品質,對臺灣手工具產業造成什麼影響?業者及政府又該如何因應,才能掌握趨勢、締造佳績?


產業概況(2016 年)

年產值:約新臺幣1,110 億元

出口值:約新臺幣1,088 億元

廠商家數:約1,800 餘家

就業人數:約4 萬人

主要聚落:中部70%(臺中、彰化一帶)、北部20%、南部10%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手工具趨勢篇 小兵立大功 鐵皮工廠下的奇蹟

面對競爭激烈的全球手工具市場,未來需掌握四大趨勢:打造國際通路、滿足消費者需求、組國家隊打團體戰、發展高值化邁向專業市場,尋找新利基。

文■蕭君容

圖■陳素芳

這也是臺灣的經濟奇蹟!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甚至是家裡用的,統統少不了它們的支援!這個發展已超過半世紀,一年為臺灣賺進新臺幣上千億元的出口導向型產業,正是您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手工具產品。

因應1960 年代美軍越戰需求而發展的臺灣手工具產業,曾創下1998 至2002 年連續五年出口量排名全球第一的輝煌紀錄;2003 年中國大陸出口值首次超越臺灣,2008 年再被德國趕上,目前臺灣手工具出口值位居全球第三。

2017 年8 月18 日台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成立40 周年的慶祝活動上,第十四屆理事長游祥鎮即道出,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下,臺灣製造業普遍面臨的困境。業者要迎戰的,不只是已具備貼近市場優勢及工業4.0 創新技術的歐、美、日,還有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國家低製造成本的衝擊,態勢嚴峻。

擁有豐厚聚落能量支撐的臺灣手工具產業,如何逆增上緣,化危機為轉機,持續擦亮MIT手工具王國的招牌?
▲手工具產品種類十分多元,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

基礎厚實 機動性高

手工具,顧名思義就是以手操作為主,用於物品的檢查、修理、組裝、分解等作業所需的工具,分為非動力和動力手工具。

一般五金行內販售的螺絲起子、銼鉗、扳手及刀具等,皆屬於非動力手工具。動力手工具則有電動、氣動二種形式,前者如各種電鑽,後者如氣動釘槍、手提鏈鋸等,種類多元。

2016 年全球經濟出口表現普遍不佳,臺灣手工具產業產值雖在下半年微幅下滑,但全年表現仍具水準,僅「微」衰退,甚至動力手工具方面還呈現成長趨勢,在整體環境不景氣下有此成績,實屬不易。

「臺灣手工具產業基礎厚實,韌性很強,跟生物有機體一樣,會因應不同環境找出最佳生存之道。」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產業分析師許育瑞表示。

臺灣手工具廠商的大本營,主要坐落於臺中、彰化一帶,以小型企業居多,約九成工廠的員工數在50 人以下。產業周邊協力體系完整,包括模具、熱處理、鍛造、電鍍及組裝等一應俱全,製造流程快速且機動性高,群聚特性十分明顯。
▲臺灣手工具產業聚落運作成熟,可滿足客戶少量多樣甚至一件出貨的需求。

群聚效益 加乘綜效

「手工具從鍛造到表面處理都需要設備,聚落可以發揮很好的效益,從烏日到太平開車30 分鐘就到。」金統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賢文指出,「在中國大陸,到隔壁就要四小時,不划算,所以小是優勢。」

手工具的生產和製造以傳統機械為主,涉及金屬二次加工等技術,且產品種類多,業者大多無法提供製程前後全部整合的服務,許多加工部分須外包給專業廠商處理。此分工合作模式讓生產排程極富彈性,可滿足客戶少量多樣甚至一件出貨的需求。

「聚落就是每家廠商可專精在自己的領域,維持競爭力!」林賢文說。

透過串連上、中、下游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當面對挑戰時,廠商們會不斷強化各自的Knowhow,提升專業技術與設備,在彼此相互依賴又競爭的關係下,共同追求卓越品質,造就臺灣手工具在國際市場上屹立不搖的地位。

面對競爭 尋新利基

臺灣手工具產業發展甚早,已是國際知名品牌代工廠首選,在專業、保養維修與DIY 手工具領域的品質備受肯定。然而,由於目前整體產業仍以代工生產為主,出口單價及產值效益較德國、日本低,僅約德國的三分之一。

「臺灣手工具替國外OEM,有能力用低成本製造出高品質,許多德國工具都是臺灣製造,你說這樣強不強?」許育瑞直言,「但臺灣幫國外OEM 出來的是廠價,貼德國的品牌是牌價,比較大的利潤都不是留在臺灣的製造工廠,而是被貼牌的國外廠商賺走,很可惜。」

次世代手工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世穎也表示,臺灣手工具不是沒有自有品牌,但產品賣到美國,即使品質一樣,價錢一定得比德國、日本低一個等級,再加上匯率及關稅障礙,「價格就是訂不到應有的水準,獲利空間比較有限。」

此外,中國大陸業者以經濟規模優勢橫掃低價手工具市場,也瓜分掉不少利潤,「如果要比低價和產量,臺灣一定拚不過中國大陸,我們只能往高階市場走。」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同時擔任臺灣優質手工具發展協會理事長朱興華說。
掌握趨勢 再攀高峰

《趨勢一》打造國際通路

由於手工具產品具有單位價格低與品牌認同度極高的特性,而臺灣內需市場小,若要向外拓展,唯一的方法便是掌握國際通路。

2016 年4 月成立的臺灣優質手工具發展協會,即由中鋼(原料端)發起,結合國內手工具業者(製造端)及主力營銷扣件的大成國際鋼鐵公司(通路端),盼藉由大國鋼的自有品牌Proferred 及其在美國建立的最大扣件通路平臺(Brighton-Best International),解決國產手工具缺乏通路的困境,開拓市場占有率。

透過大國鋼的美國行銷通路,臺灣手工具業者第一次的訂單即達500 萬美元( 約新臺幣1.65億元),表現亮眼。朱興華透露,未來平臺還將結合販賣機布點販售的新營運模式,結合IoT及App 的應用,導入智慧管理,創造手工具產業更多元的銷售管道。

《趨勢二》滿足消費者需求

傳統產業追求降低成本的思維必須改變,從「製造」轉變成以「消費者需求」為思考核心。

「我們的手工具材質和性能都很好,但在外型、易用程度上可以更提升。」張世穎表示,次世代手工具工程研究中心的目的之一,即結合雲林科技大學的工程、管理與設計學院資源,將人因科技、設計美學等元素融入產品中,提高手工具產品的附加價值。

張世穎也分享2017 年9 月到德國參訪當地手工具展場時,發現臺灣沒有的特殊手工具– 撿蘋果機。該設計結合滾輪上塑膠條的彈性與蘋果本身的硬度,張開塑膠條讓蘋果置於滾輪之間,再透過滾輪另一邊端點的出口,將蒐集好的蘋果排出至箱內,免去彎腰撿拾大量蘋果的辛勞,兼具創新與實用價值。

「代工對臺灣來說強度已經夠了,現在一定要做出差異化和獨特性。」朱興華強調,「怎麼讓這些手工具更友善、更親近,消費者認同就會來買。」

朱興華以中衛中心協助輔導的金統立所投資的創意手工具公司iThinking 為例,iThinking 考量家用工具通常被擺在最陰暗的角落,為使工具能與使用者建立情感連結,因而設計出可愛動物造型的手工具組,賦予家用工具溫暖,同時具備療癒的新形象,以延伸工具的價值。

iThinking 不僅因此開發女性及青少年市場,年產值增加新臺幣3,000 萬元、就業人數增加20人以上,同時更強化品牌行銷、設計美學、電子商務應用等軟實力,是手工具產業轉型的成功案例。
▲臺灣優質手工具發展協會理事長朱興華指出,發展高值化產品及服務是手工具產業未來趨勢。

《趨勢三》組國家隊打團體戰

手工具是所有工業產品中最難建立品牌的項目,要與歐美知名企業一較高下,必須組成「國家隊」,整合資源打團體戰。

「其實我們做買賣,國家形象就會有價差了,就算品質一樣好。」金統立營運長賴國勛說,「國家定位會影響產品定位。」

以德國知名品牌Bosch(博世集團)來看,其動力工具產品在全球擁有高市占率,且Bosch 旗下除了動力工具外,還有電動汽車、機器傳動等橫跨不同專業領域的事業群,技術及資源皆可互相流通,將加乘效果發揮到最大。

「臺灣傳產多半是黑手起家,產業家族企業觀念比國外重,即使技術已達世界級水準,但較難形成像Stanely、Bosch 那類的跨域事業群。」許育瑞表示,不同於國外經營者不侷限於家族企業的框架,採用專業經理人方式管理,進行橫向整合,臺灣的經營模式常見世襲或計劃性培養家族成員布局,「當已經有固守城池的觀念,資源、技術就不容易流通互補,產生更大的產業綜效。」

張世穎則補充, 德國的工具及材料研究協會FGW(Forschungsgemeinschaft Werkzeuge Und Werkstoffe e.V.)即專門提供中小企業工具研發及測試服務,現已有120 多位成員,並與超過30 所大學合作,「有這個協會長期在支持開發,讓德國的工具品質可以一直在最頂端。」

根據朱興華的觀察,雖然不少手工具廠商已有自有品牌,但大部分知名度有限,甚至因品牌過多導致產業力量分散。他建議,業者應組成國家隊,透過「臺灣品牌」塑造整體形象,並結合經濟部推動的「台灣精品」,一同打入國際市場。
▲ iThinking 設計的手工具組外型可愛別緻,受到年輕族群歡迎。
▲ mininch 推出的多功能扳手組(WRENCHit),將不同規格的扳手頭整合至長條滑槽工具座中,兼具創意與實用性。

《趨勢四》高值化邁向專業市場

最後,由於臺灣在傳統手工具的製造能力上已相當成熟,精進空間有限,業者想發展高質化產品,或進入工業4.0 製程之前,必須先強化體質,進一步往專業市場邁進。

「導入自動化、智慧化前,企業一定要先進行生產流程的精實管理。」朱興華表示,中衛中心可針對不同業者的需求,協助製造廠規畫及導入ISO 9002 標準,使其生產品質穩定,條件一致化,並可將學校及法人機構的成熟技術,協助轉移至中小企業,促進產業升級。

在現今全球化競爭及微利時代下,產品周期縮短、客製化需求大增,企業的生存條件更加嚴苛,運用ICT 技術也成為許多業者加值轉型的首選。

為F1 賽車、BMW 等大廠生產套筒扳手的銳泰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即將原有的資訊系統整合,結合Microsoft .NET Framework 開放平臺及後端資料庫,建構「研發價值鏈知識管理平臺」,讓供應商透過平臺同步參與銳泰的新品開發案,減少新料開發時間及成本,客戶也能隨時取得銳泰的研發資訊作為設計參考,銳泰更因此有效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向心力,一舉數得。

「把手工具精緻化成為高端產品,發展的機會最大!」朱興華指出,因應市場專業化需求,包括醫療器械、航太、數位、3C、園藝、車輛和建築專用工具等,皆極具商機,這些領域對產品的輕巧、精密、複合功能等要求高,單價及利潤也更高,是業者未來可以深耕的方向。

「臺灣人的特性就是遇到困境時,會更想把它『扭』回去的那種,不服輸,就會越做越好!」許育瑞的比喻生動,對日後手工具產業的前景十分看好。

憑著這股「扭」回去的幹勁和彈性,MIT 手工具王國的招牌,勢必仍持續發亮,熠熠生輝。
▲因應環保、綠化趨勢,園藝產品工具極具發展潛力。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486期

本文摘錄自‎

手工具產業聚落 小物件翻轉大商機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18/1月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