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包紅包給父母嗎?
如果紅包是愛的傳遞,時間的陪伴將是一種更至高無價的紅包。年節期間,不妨就專心陪伴父母,這將是讓人回味無窮且非常有價值的大紅包。
撰文/辛怡慧 圖片/Freepik
健佑:「你今年領了多少年終啊?你打算怎麼運用?」
嘉玲:「還不是要給長輩包紅包!可是今年景氣不好,我年終領得少,也想留些給自己花用,這樣就沒有多少可以包紅包了。我哥嫂給的紅包錢年年增加,去年就包了六萬六給爸媽,我的壓力好大喔!」
像嘉玲這樣的苦惱你是否也有呢?明明手頭並不寬裕,還是要硬擠一些錢出來撐場面,讓人不禁想要問:「我可以不包紅包給父母嗎?」
紅包由祝福變成壓力
關於「紅包」的由來,相傳是有一名叫「祟」的怪獸,在年節時會出來摸小孩子的頭,被「祟」摸過頭的小孩就會變笨,於是人們想出一種方法,使用紅色的紙袋來裝錢,壓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枕頭下會發出一道紅光來驅趕「祟」,也就是「壓祟錢」。這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除夕夜,吃完年夜飯後,就期待著領「壓歲錢」,大人們囑咐要將紅包放在枕頭下,這樣才可以避邪,並且交代不可以丟棄紅包袋,祝福才會長長久久。
小孩子最期待年節的到來,聲聲恭喜掛嘴邊,拱手拜年,歡喜收紅包,從單純的接收祝福(紅包)到能給出祝福(紅包),像是走一條成長的道路,但長大後的我們卻也煩惱到底要不要包紅包?該包多少,才不會失禮?給小孩的「壓歲錢」到給長輩的「添歲錢」似乎都省不得,但包多了,傷荷包,包少了,面子掛不住,加上有許多習俗禁忌須留意,萬一包錯數字,可能會被長輩斥責是不吉利或不懂事,包紅包儼然成為一件麻煩且有壓力的事。
明明是立意良善的習俗文化,但給出祝福(紅包)的背後,卻有著難以言說的壓力,其間有其潛藏的心理需求。例如:雖然我們大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卻也害怕特立獨行,如果跟周遭的人都一樣,可以讓我們得到認同,也可以安心許多,因此包紅包給父母,成為我們順應習俗、迎合大眾的「必須」與「應該」。再者,有些人認為給父母紅包,可以讓父母知道我過得還不錯,不用擔心,也有人是想博取父母開心、讓父母稱許我是有能力的,於是過年對父母祭出大紅包成了一種想要得到父母認同與肯定的不可或缺的形式,但包太多,自己感到負擔,包太少,又擔心父母的感受與反應。
當你抱持著這樣的心情,而你的手足給出更大筆的紅包,或是街坊鄰居、親朋好友與你的父母炫富紅包金額時,你將很容易受到打擊與傷害,例如:它可能喚起你兒時經常處處被拿來做比較的焦慮與無奈,感嘆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的失意與痛苦,或是不被父母看見的挫折與低價值感等。對你而言,對父母祭出大紅包已不單純是給出祝福,它是被認同與肯定的需求,攸關著自我價值的評價,若是生活在有手足的家庭裡,它同時影響著你與手足之間的關係,背後的意涵已是複雜且扭曲。
閱讀完整內容
關於紅包的糾結
我們再來看看下列三則故事(以下的人名與情節皆經過融合及改編):
曾經有位來訪者剛泰提到其內心的衝突:平時剛泰的父母以自己有退休俸為由,婉拒剛泰每個月的孝親費,因此剛泰想在年節時包紅包給父母,表達其心意。但剛泰後來得知父母的錢幾乎都花費在他那個不願意外出工作,整天在家沉迷線上遊戲的哥哥文泰身上,只要文泰開口要錢,父母總是無法拒絕,這讓剛泰心有怨懟,一來無法接受父母的偏心,二來覺得自己辛勤工作賺錢不是為了供應不事生產的哥哥。經處理剛泰的情緒後,剛泰看見父母平日省吃儉用,食物常是一熱再熱,為了父母的健康與需要,剛泰打算過年時為父母添購保健食品、便利安心的食材,及電器產品等作為年節的祝福,取代包紅包。
另一位來訪者明嵐,收入微薄,與父母同住,住的是父母的房子,水電也是由父母支付。明嵐平日會與父母一起共進晚餐、看電視,接送父母往返醫院回診,假日時也會帶父母外出走走。莫嵐是明嵐的姊姊,一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大抵就是清明節、中秋節及過年,即便莫嵐總是旋風式的來去,但過年時,莫嵐包給父母三萬六的大紅包,父母非常欣喜,直誇這女兒孝順。這一切明嵐看在眼裡很不是滋味,相較於姊姊三萬六的大紅包,自己給的三千六紅包遜色許多不說,平時照顧奇勛是個20 來歲的銀行行員,國小時父母離異,隨著母親失聯、父親再娶,奇勛與祖父母同住,求學時期靠著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去年過年時,許久不見的母親突然出現,一如他童年時的記憶,母親在爛賭欠債下,回來找奇勛盡孝道。不管奇勳目前還在償還就學貸款,母親一開口就是要二十萬,奇勛不願意給,母親就大吵大鬧,奇勛念及再怎麼樣都是自己的母親,而且大過年的,就包了一萬六的紅包給母親,母親自此三天兩頭就來向奇勛索取生活費。
感恩與行動回饋 無價
包紅包的習俗文化,若回歸本質或源頭,其實是一種傳遞祝福的行為,如今竟成了過年返家的主要壓力之一,特別是要不要包紅包給父母、該包多少,從上面三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中可能牽扯到尋求認可、自尊需求、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等,在這象徵祝福的習俗文化背後顯現更多的是層層情緒的堆疊,及複雜的故事脈又有的時候,父母嘴巴說:「不用啦!你自己留著用!」、「你賺很多嗎?也不懂得存錢!」,但父母收到紅包時那難以掩飾的欣喜滿足的表情也很真實,著實讓人挫折且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加上我們經常拿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社會地位,但是愛與心意能用金錢來衡量嗎?紅包給的金額多的人比較孝順?比較有心?比較關心父母?
包紅包象徵著給予祝福,祈祝對方一整年的平安與順遂,給父母紅包實是一種感恩與行動回饋,紅包裡頭有著對父母的祝福、感謝與關心,其間愛的心意、愛的多少是難以用金錢來計算的,更無須拿來相互做比較。而如果紅包是愛的傳遞,時間的陪伴將是一種更至高無價的紅包,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和父母相處呢?你了解父母的期盼與需求嗎?年節期間,不妨專心陪伴父母,這將是讓人回味無窮且非常有價值的大紅包。
在決定是否包紅包給父母、該包多少之前,可先試著釐清自己對於包紅包的看法、覺察自己的需求,並衡量自身的經濟能力,跳脫尋求他人認可的渴求等,也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將有助於你做出清明的決定。
1. 包紅包對我和父母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有著什麼樣的連結?
2. 我目前的經濟能力如何?
3. 決定紅包金額時,我內心真實的感受是?
4. 我瞭解父母的需求?在滿足父母的同時,我不讓自己感到委屈?
5. 我是否期待父母收到紅包(禮物)時的反應?
6. 我是否能客觀地看待父母的反應或回應,不做過多的推測,也不在心裡糾結?
7. 我是否可以不試圖掌控父母如何應用紅包?
8. 我是否理解金錢只能代表愛的一小部分?
9. 我是否能尊重與接納自己的感受?
10. 我是否能尊重與肯定自己的決定?
看完本篇文章,若你是身為父母親角色的讀者,你是否也可以放寬心的收下子女給你的紅包和祝福,向子女表達你的謝意,同時看見子女的心意、回應其用心,讓彼此的情感有機會流動。
而近些年,有許多包紅包的替代方式,例如買刮刮樂和彩券給父母、帶父母出國、送父母福袋、商家禮物卡、住宿券或咖啡儲值卡等,雖然有人認為收到金錢比較實在,但這些創意的發揮,心意不減且誠意十足,讓人印象反而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