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零食吃到飽恐消失 一場裁員終結矽谷幸福管理
職場衝擊
文●楊乃錚
「我的電子郵件被關閉,與應聘者的電話直接被掛斷,」Google前人資員工描述被裁體驗,「十五分鐘後我看到新聞,Google裁員一萬二千人。」憤怒、背叛、不人性等字眼漫布在大裁員的矽谷,他們指控的對象,是過去二十年以員工福利著稱的科技巨頭。
這一波美國科技業二十年來最大裁員風暴,帶來的影響不只在股價、營收、獲利等數字,其實更揭示了:矽谷管理文化的破滅。
二十年前,Google創造了一套全新管理方式,他們待員工如皇室成員,以按摩、美食甚至乾洗服務提升員工幸福感,換來員工賣力工作,與公司的高成長。這成為許多企業爭相模仿的模式,他們爭取米其林主廚的努力,不亞於尋找資深工程師。
這套模式的核心方程式,除了福利,更講求高度授權、容錯,以及強調企業文化與價值,目的在於:獲得員工對企業的承諾、認同。《哈佛商業評論》就指出,營造家庭感的友善、自由文化,能提升團隊互動氛圍、個人創造力。
閱讀完整內容
如今,前景未明、取得資金成本高昂,企業很難再維繫浮誇的福利;而這次裁員潮,更顯現出企業殘酷的本質,「如果我們是一家人,為何你讓我失業?」他們內心感受到的背叛,甚至比其他產業員工更強烈。
全球最大客戶關係管理平台賽富時(Salesforce)年初進行八千人的大裁員後,執行長貝尼奧夫(Marc Benioff)以「失去的家人」表達對解雇員工的不捨,反而引發不滿,員工甚至在全體會議上,提出想取消公司長期提倡的「Ohana(編按:夏威夷語的家庭)」文化。
矽谷公司趁機大體檢,修改高度容錯文化
其實,矽谷這種強調家庭、承諾的管理文化,本就到了該修正的時刻。
這塊夢想之地,充滿許多從車庫到上市的企業案例,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員工將公司視為家庭的承諾感與上市機率正相關,但,脫離新創之後,營造家庭感的管理,隨著團隊擴大,越顯不適。
「光family(家庭)這個字,就限制組織人數了,人一多就不叫family,這個概念反而混淆工作跟人的界線,使員工內心有過大的期待,破滅的反彈就更大。」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陳永儀指出。
其實去年底開始,科技業已不再像過往那麼授權,而開始嚴格的提高績效審查。Google要求六%的員工接受負面績效評估,是過去人數的三倍; Snapchat的母公司Snap要求至少一○%的員工參與績效改良計畫;而以菁英主義著稱的網飛則開始招聘更年輕、也意味著薪資更低的員工,並縮減員額。
為何科技巨頭寧願喪失員工信任,也要修改過去的管理方式?
「馬斯克開了第一槍,」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主任陳春希指出,「矽谷過去爭相用華麗誘人的條件競爭最優秀的人才,推特裁員之後,很多公司即使狀況沒有糟到要大裁員,但也趁這一波浪潮順便進行大體檢,重塑矽谷文化。」
Google的成功,在過去揭示一個概念:只要開發夠強的利基商品,就能保證長久獲利,是以矽谷的科技公司,願意長期投資、容許失敗,只為留住有才華的人,開發下一個超強產品。
但時代在變,ChatGPT的問世拉起Google紅色警戒,而經濟動盪讓微軟迎來二○一六年來最緩慢的季營收成長,更別提尖牙股(編按:指臉書、蘋果、亞馬遜、網飛與Google)在去年損失超過三兆美元的市值,新創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達到十五年來最高點。
種種跡象都顯示,不顧當前的營利狀況,繼續追求擴張、挖掘下一個革命產品不再可行,科技業視員工為家人、願意高度容錯的時代將結束。
未來留才看績效給資源,取代虛華福利
過往,矽谷這套管理文化,不僅風靡歐美,甚至成為許多台灣企業仿效的典範。如今,典範不再,新的修正會是什麼?其他人又該如何學?
陳春希認為,將來,工作自主、高度授權不會完全消失,因為這是對專業人才的尊重,但,會是選擇性的賦予,「對員工授權有兩大要素考量,motivation(高動機)以及high skill(高技能),一名員工若具備這兩個要素,那就很適合授權。」此外,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否適合自由開放,也是要考量的根本因素。
同時,雖然「大家庭」的迷湯灑了一地,企業仍然不能不講理念、承諾,科技巨頭或許不會再以「家人」去打動員工,但針對優質人才,將轉向「只要績效夠好,公司的資源不會少」這種更務實的信賴感。
陳永儀指出,「內在及外在動機,都有助提升員工生產效率。」外在動機指的是薪酬、職位,而內在動機則是對企業理念的認同、情感。企業針對重點人才,應持續投入教育訓練資源,讓員工有學習、進步的機會,就更願意留下。
因為疫情而開始的遠距辦公,便成為科技巨頭可以提升員工幸福感,卻又不多花錢的最好範例,企業也開始花心思挖掘還有沒有什麼符合員工需求、又具成本效益的福利。
WTW亞太高成長區員工體驗諮詢業務負責人周秉奇就透露,去年他們在北美的獎酬偏好顧問服務,相對前年成長了二.五倍。企業開始研究員工偏好,以給出最適切的福利,希望在成本不變、甚至更低的狀況,仍維持員工滿意度。
過去,成長治百病;如今,沉痾已久的管理文化也都攤在陽光下,重新檢討。這未必是壞事,它讓管理者謹記,人才依然是企業的根。但不該是用各種虛華、或未能對應到本質的手段來招攬、留才;同時,這再次提醒員工,再體貼的雇主,與自己仍是交換勞務的對價關係。看清楚重點,雙方便能站在同一認知上,不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