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700億稱霸解密

越爭議越壯大!它憑什麼終結虧損還市占第一,將撼動零售業


在彰化頂番婆這個以水五金聞名的小鎮裡,一間在Google Map上無法精確定位,只能先導航到里民活動中心,再透過訂單備註上的文字指引,在巷弄內左拐右彎後到達的民宅,穿著粉紅衣服的外送員卻總是能將食物送上門,讓周邊居民嘖嘖稱奇。

這種驚奇,在離島也上演。旅遊電商KKday營銷長黃昭瑛記得,一次,為了造訪距離澎湖馬公市區超過十公里、車程至少二十分鐘的秘境——山時裡沙灘,她住在周邊沒有太多餐飲選擇的民宿,沒想到打開foodpanda(富胖達)竟然可以外送,就連民宿老闆都感到驚訝。

像這樣的外送風景,已經成為台灣人日常。

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台灣人最愛用的外送平台中,foodpanda以七八%居冠,領先Uber Eats的六一%。電視裡、網路上,foodpanda的廣告更是一檔接著一檔,甚至近期,還找來人氣天團五月天代言。

資本、經驗與技術落後對手 它卻能夠損平,甚至穩居第一

以foodpanda這樣的營運操作手法,偏遠地區也送,又砸重金找知名藝人代言,理應會虧大錢吧?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該公司卻從供應商口中傳出,二○二二年,他們在台灣已經達到損益兩平。

雖然官方基於母公司為德國上市企業, 無法回應, 但經商周多方求證,foodpanda台灣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確實已擺脫赤字。

而且,據商周多方調查,二二年,該平台交易額至少上看六百億至七百億元,比Uber Eats高,規模甚至也比台灣第二大電商平台PChome的年營收更大。

「很訝異!」是不論學者、零售、網路業人士,得知他們損平後的第一個反應。因為在台灣的火熱之外,全球外送產業其實正在過冬。

過去一年,全球外送平台遭遇大逆風,裁員、倒閉、撤出等壞消息不斷(見本頁表),就連台灣市場,先前從韓國來勢洶洶的電商平台Coupang,或意圖進軍美食外送的蝦皮、Line等巨頭也都結束業務,或在試營運階段即喊停。

而且,對比它最強大的對手──Uber Eats,這頭粉紅熊貓其實滿手爛牌。

比資本,該公司母公司快遞英雄的市值約新台幣四千一百億元,僅是對手母公司Uber市值約四分之一。

比經驗,Uber更早成立,且有豐富的叫車平台營運經驗,有利外送訂單媒合。

甚至比技術,從與兩大平台分別都有過合作經驗的夥伴口中,也可以明顯感受到雙邊的差距。

一名連鎖零售通路店長指出,相對於Uber Eats是客人下單後十五分鐘才將訂單派給外送員,賣場因此有比較充足的揀貨時間; foodpanda則是在客人下單同時,就將訂單同步發給外送員。

「司機可能剛好在門口蹲點,馬上走進來,只有兩、三分鐘,我們根本來不及。」該通路電商主管表示,「為什麼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foodpanda(外送員)跟店家吵架?就是這樣。」即便多次反映,該平台迄今仍未能有效解決這個系統問題。
從全聯合作案更可以看出雙邊落差。全聯線上事業部協理初貴民表示,當初他們其實是同步和兩家外送平台洽談,提出的,也是相同系統串接條件。結果,Uber Eats只花三個月就完成,foodpanda直到一年後才跟上。

明明樣樣不如人, 為什麼今天在台灣占據市場第一並做到損平的,卻是foodpanda?因此上述情境題,他們的答案是:送。

而在測試後的意外發現是,山區送餐乍看下無利可圖,實際狀況卻可能是,該消費者平日在都市工作,下班才回到山區。方俊強說:「如果我們有給他這東西,雖然在山區點是賠錢的,但(他)上班我們賺回來。」

這些決策看似微小,但每當消費者離開都會區或遇到下雨天時發現,只有foodpanda叫得到外送,「他會知道,這個平台的這些決策是我想要的,就會持續用下去。」方俊強認為,這是他們在每一次爭議和危機之後,能持續贏回消費者的一大關鍵。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5期

本文摘錄自‎

熊貓700億稱霸解密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