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一單賠一單也要做!生鮮巨頭自建外送的野心

和外送平台合作,就像為實體零售裝上一雙翅膀。台灣生鮮雜貨市場兩大通路──家樂福與全聯,前者因外送補足了楊梅倉庫大火損失的電商業績,還幫助電商業務往損平邁進;後者靠外送助攻,推升電商營收突破五十億,並帶動PXGo會員大幅成長逾兩百萬人。但兩家業者也都清楚,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紅利消失前,他們要在沒有外力幫助下,也能靠自己飛起來。

文●劉馥瑜、何佩珊 攝影●駱裕隆

五千商品配送SOP算到分秒 家樂福練功:原來我們能一小時到貨!


「叮咚!」外送平台機器響起,賣場人員快速依照訂單上的品項——金針菇、高麗菜、冷凍豬肉片、雞蛋、鮮奶等,揀貨、包裝、交給外送司機。這是家樂福門市的日常。

「我們是全台灣第一家跟熊貓合作做生鮮外送的業者!」家樂福電子商務與數據暨數位轉型總監林文子說。

的確,相較許多零售業者,疫情後才意識到外送的重要性,家樂福二○一九年十月就跟熊貓談妥合作,相隔不久也在Uber Eats上架,是國內最早攜手兩大外送平台的量販超市業者。

但,成為第一的代價,是拓墾未知。

「剛開始就是手工業啊!」林文子坦言,當時外送平台系統以餐廳需求設計,能容納品項數不多,最初家樂福只上架一千多項商品,是現在約五分之一,加上系統未自動串接,庫存無法即時更新,商品上下架都高度仰賴人工。

再來,家樂福線上購物原本隔日到貨就好,外送要將時間大幅縮短到三十分鐘至一小時,這對賣場面積大、商品數量多的量販來說,並不容易。

例如,SOP流程設計,從過去以天為單位,細到分跟秒。從接單、派單、揀貨到包裝都在跟時間賽跑。十五分鐘揀完一張單,包裝只能花約三分鐘。

其實,家樂福過去就曾推過六小時才能送達的「當日配」,家樂福電子商務經理陳致傑(本頁照片前排右二)說:「後來跟外送平台合作,發現我們有能力在一小時內把訂單做好(送到消費者手上)。」

除系統優化,更牽涉到賣場人力調配、甚至是員工心態調整。

電商生意變大,等於賣場人員要同時服務實體跟線上客人,「所以要把KPI綁在一起!」林文子說,業績從電商部門拆回去各店,哪家店出貨就算哪家,「不然做得要死又沒業績,誰理你啊!」


▲家樂福電子商務總監林文子(前排右1)分享,她自己就是外送的愛用者,更能體會消費者一旦用過就回不去了心態,所以她與團隊一定要先做好準備!

採購優勢+外送平台經驗成養分 自建車隊、系統,活用顧客數據

過去三年多,家樂福跟兩大平台合作,讓電商生意越做越大。二二年整體電商(編按:含線上購物宅配+外送)業績達四十億元,而且已接近損平。

回頭來看,家樂福之所以能成功,至少有三大關鍵。
首先是清楚自己的目的,透過外送平台強化電商實力、門市彈性調度力等。

再來是明辨自身優勢,並把優勢放大。林文子很清楚,家樂福做線上生意,若要拚非食品,比不過momo跟PChome,但生鮮跟食品是他們最大優勢。以一年高達九百億的採購力,跟全台三百多店的迴轉率,可將公認最難操作的生鮮做到低報廢耗損,這是純電商或外送平台難以匹敵的。

但最重要的,是為下一局,做好打算。

二二年,家樂福推出自建外送平台家速配,將過去從兩大平台吸收到的知識,例如,使用者介面及體驗優化,全融入系統,且導入自有電子錢包、紅利集點等功能,增強會員黏著力。未來,還打算自建車隊,據悉,他們連派單系統都已做好。

家樂福要自建平台,是不想讓現在的仰賴,成為未來的負擔。

包含,兩大外送平台的促銷紅利能維持多久,是未知。而且,目前跟外送平台合作,拿不到顧客資料、不清楚顧客樣貌,就無法精準的分析、行銷。

更重要的是,台灣家樂福,每一百元收入,有八十五元來自會員,是全球家樂福會員經營之冠,但,這在外送平台毫無用武之地,舉凡家樂福錢包、紅利集點折抵等,都無法使用,等同自廢武功。

從家樂福的故事可以看到,異業合作過程中,要懂得善用自身優勢做出差異化,並提早為假使分道揚鑣的那一天鋪路,如此,才有機會走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路。

每家店都能送是基本能力! 全聯把外送當敲門磚,目標超級電商


走進全聯,可能你還沒看到生鮮雜貨,一整排印上小時達的藍色外送袋先映入眼簾;再往裡頭走,推著貼上揀貨專用菜籃的店員,正在貨架之間忙碌的快速穿梭。

全聯一九年推出PXGo平台,切入電商,但進展緩慢,直到兩年後外送服務小時達上線,這塊線上生意才可以說真正動了起來。

不過,二二年營收貢獻超過四十億元,占整體電商收入高達八成的小時達,卻不是這場線上布局的主角。全聯線上事業部協理初貴民形容這是「很好的敲門磚」。


▲擁有逾千家門市,是全聯搶進外送商機的最大優勢,但前店後倉的設計也讓門市人員在支援收銀外,再增加揀貨的工作。郭涵羚攝
(右圖)全聯提供

這不代表他們不看好外送,反之,他們的思維是:未來這是每家店都要有的服務。目前,該公司已經有逾半門市都可提供此服務。

但真正的要角,是PXGo上的隔日達。

因為外送最強的,是配送生鮮或有緊急需求的雜貨,但,這只是一間超市的部分品項。要能真正展現該通路的大規模商品數優勢,得靠更完整的電商服務。這一點在全聯收購大潤發之後尤其重要。

「RT(大潤發)有四萬多個商品。」初貴民表示,很多是全聯線下沒有的東西。然而實體超市空間有限,這麼大量的商品,不可能全塞進門市,但PXGo就沒有這問題。

所以他們想的是,當一小時快送觸及大量用戶,讓更多消費者開始認識「線上也可以買全聯」,就能進一步引導用戶使用隔日達。

但小時達要扮演好這個電商敲門磚,眼前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那就是目前多數外送訂單都是透過Uber Eats和foodpanda兩大外送平台完成。
外送平台補貼帶進營收,也助練兵 一分鐘完成一訂單、發展差異化服務

當全聯與消費者之間隔了一層平台,就很難實現前述電商願景。

但與外送平台的合作並非毫無意義。初貴民直言,很多訂單都是靠外送平台祭出高額補貼帶來的。他舉例,買一千元的東西補貼兩百元,對消費者來說不僅比去門市更便宜,還可以送到家,誘因很強。

而這為全聯帶來的,除了直接營收貢獻,更有品牌宣傳和練兵效果。

91App董事長何英圻指出, 要讓每家全聯門市具備快速配送的營運能力,不只需要時間,還要有量,才能練得出來。

以二一年小時達剛上線的狀況來看,當時,疫情推動、加以外送平台祭出補貼,最高曾遇過單店一日湧入五百張訂單。初貴民說:「你十個小時(指營業時間),一個小時要揀五十單,平均一分鐘要揀一單出來。」這等於是最直接的壓力測試,也是推動全聯優化電商與外送營運最有效的方法。
從結果來看,從最初的一小時送達,到現在,已經可以縮短至四十分鐘,甚至接下來還要往半小時邁進。

同時,他們也在與外送平台合作過程中,嘗試做出更多只有直接進入小時達才能使用,體驗更佳的差異化服務。

初貴民舉例,就像做涼麵,一定不能沒有小黃瓜。消費者每次採買,十樣東西中,有兩、三樣是一定要有的,「最重要東西沒有的時候,客訴最高。」在這件事上,小時達可以做到的,就是主動推薦鄰近有貨的門市,讓消費者不會空手而回。

不惜「做一單、賠一單」也要力推自主外送服務,全聯為的不只是要跟上熱潮,著眼的,是更大的電商布局。

沒有被眼前衝高的業績所迷惑,而是不忘回頭審視企業的核心與本質,抓穩每一項產品的定位,如此,在搶食眼前紅利之餘,才有機會槓桿出更大的競爭利基。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5期

本文摘錄自‎

賣一單賠一單也要做!生鮮巨頭自建外送的野心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