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跑道前,先問自己十個問題

彌合專業身分與自我認同的鴻溝

轉換跑道前,先問自己十個問題


如今有愈來愈多人選擇轉換跑道,走上一條與原先設定不同的職涯道路。這種改變有很大一部分是起因於工作自我與理想自我脫節。作者建議,若要彌補這個鴻溝,轉換跑道前可以先問自己10個問題,有助於找到一個自我認同的理想職涯。

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 Tomas Chamorro-Premuzic


當梵蒂岡委託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為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作畫時,雖然他已經是備受讚譽的雕塑家,但在此之前從未創作任何繪畫作品。幸運的是,這次冒險無論是對梵蒂岡還是米開朗基羅來說,都獲得好結果:米開朗基羅受託創作的首幅繪畫作品,成為歷史上最宏偉的藝術作品之一,每年吸引600萬人參觀。

許多人也曾有過米開朗基羅的經歷。確實,歷史充斥各種職涯轉換造就個人成功的非凡故事。例如,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從電視主播轉型為超級脫口秀主持人、電影演員、製片人、媒體大亨;王薇薇(Vera Wang)從競技花式滑冰選手轉型為知名時尚設計師;安德烈.波伽利(Andrea Bocelli)從法庭轉身到音樂廳。

事實上,今天的職涯轉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普遍。根據明確的工作選擇或職涯路徑來挑選學習內容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最好的計畫似乎就是沒有計畫,或者是乾脆保持開放的選擇。

幾十年來,學術研究一直在探討職涯轉換,目的不僅是要了解利弊,更是要了解促使它成功的最佳策略和環境。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年齡對於職涯轉換的影響,遠不如其他因素,如組織、心理和環境。換句話說,轉換跑道沒有所謂的「理想年齡」,而是要考慮其他因素。

兩大關鍵驅動因素

我在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同事荷蜜妮亞.伊巴拉(Herminia Ibarra)是這個領域的主要思想家之一,她把職涯轉換的關鍵驅動因素總結為:

環境(外在)驅動因素:外部市場力量,如經濟或人才狀況;組織變革,如重組;新興機會,通常被視為「拉力」因素。

個人(內在)驅動因素:內在因素包括「被個人帶到工作職位和職涯上的技能、才能、偏好、過去經驗、發展階段和自我概念」、個人人脈和「導火線」,以及推動人們追求新職涯路徑的機會。


讓專業身分與個人身分保持一致

這裡特別重要的是「專業身分」(professional identity)的概念,尤其是當它涉及個人的自我概念時。基本上,影響我們身分的,不僅是我們過去的工作經歷,也包含我們預期的未來工作經歷。當我們感覺自己前進的方向與自我概念不符,即感知到的「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不同步時,我們就有動力採取行動做出改變。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職涯轉換是試圖讓我們的職業選擇與我們的自我概念和身分保持一致。這個觀點與威廉.卡恩(William Kahn)於1990年最初提出的「員工投入」(employee engagement)概念吻合。正如他所指出的,員工(尤其是同一團隊或組織的員工)之間之所以有不同程度的動機、熱情和活力,關鍵決定因素是他們對自己「工作人格」(work persona)的認同程度。如果員工把工作人格視為自我或身分的象徵,往往會全心投入,而那些不這麼看待工作人格的員工,只會打卡上下班,有疏離感,頂多希望在其他活動中找到意義。

但是什麼定義我們的自我概念和身分?人脈扮演重要角色。正如我在新書《我是人》(I, Human: AI, Automation, and the Quest to Reclaim What Makes Us Unique )所說的,人是渴求意義的機器,而意義的主要來源是其他人。如果不是因為我們能夠接收、理解和運用已經被其他人(例如父母、老師、朋友、同事和配偶,當然還有Podcast)預先消化的意義系統,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或任何事物。你的社交人脈愈廣泛、密集、豐富,你就愈有可能形成一種複雜的自我概念,這種自我概念既符合你的聲譽,也符合市場對你的技能和潛力的評價。

50年前,我們可能只是簡單聽從鄰居或姑姑、阿姨的建議,就把未來的職業生活奉獻給某個特定職涯,而從未深思熟慮自己的選擇。今天,無數的建議(當然還包括你對自己的建議)向我們襲來,而且我們也可以獲得大量資訊、機會和產業預測。這讓選擇變得太過複雜,造成行為經濟學家所謂的「選擇矛盾」:我們擁有的選擇愈多,就愈難對我們的選擇感到滿意或有信心〔正如史考特.加洛威(Scott Galloway)所言〕。從這個意義來說,善用合適的人脈、選擇並傾聽能夠理解我們潛力的導師、支持者、同事,以及找出更能發揮我們潛力的地方,應該有助於我們制定自己的行動方案。

成功轉換職涯還有一些普遍的原則,如果你有興趣評估自己轉換的潛力,這些原則可為自我評估提供實用的檢查清單。大多數模型都強調個人層面的因素,像是「5C」模型,即控制(control)、好奇(curiosity)、承諾(commitment)、信心(confidence)和掛念(concern)。正如這些標籤所示,該模型假設:當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和職涯有更多的控制,當他對探索外部選擇(包括不尋常的路徑)更加好奇,當他承諾做出改變,以及當他一方面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另一方面也掛念改進是必要之舉,並在兩者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那麼他就更有可能成功轉換跑道。因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在轉換過程中就會面臨額外的挑戰。

此外,你還可以考慮用以下簡單的問題,進行初步的自我評估,這可能有助於你在評估需求的過程中找到方向。

你要問自己什麼問題?

1.目前/過去的工作有什麼地方我最喜歡?

2.那些我覺得有吸引力、有趣或成功的人,在做什麼工作,或有什麼職涯?

3.人們在我身上看到哪些與眾不同的技能,又是哪個(些)具體指標讓他們看到這些技能(資歷、行為、經驗等)?

4.我的履歷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元素是什麼(著重於獨特且困難的成就)?

5.我希望3到5年內取得哪些技能?

6.目前/過去的工作有什麼地方我最不喜歡?

7.那些我覺得無聊、不有趣的人,在做什麼工作,或有什麼職涯?

8.有哪些新的工作或職涯需要我的技能和興趣?

9.哪些組織文化與我產生共鳴,因為它們符合我自己的價值觀、風格和偏好?

10.如果我能在現在到退休之間有3種不同職涯,我會選擇哪3種(如果沒有障礙或限制,而且我非常適合的話)?

在考慮不同的選擇時,請牢記這些問題。與值得信賴的朋友、專家和同事分享你的答案。使用生成式AI進行交叉檢查、研究和探索。更棒的做法是,請教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從他們的角度為你回答這些問題。很多時候,更了解我們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職涯轉換無疑是一場賭博,就像任何賭博一樣,結果將在未來揭曉。你的最佳做法就是做出有充分資訊的決定: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滿足什麼動機,尤其是改變專業自我或身分,並根據自己的技能、興趣和性格,仔細研究可用選項的利弊。一方面敞開心胸,渴望實驗各種選項,另一方面又有策略地聚焦於某個重點,在這兩方面取得平衡,並在評估自己的選擇結果時對自己誠實,這樣可以幫助你持續進步,開發潛力。確保你的錯誤是明智的失誤,也就是讓錯誤可以提升你未來的就業能力和職涯成功。畢竟,進步並不是一條直線。

(劉純佑譯自2023 年8 月7 日HBR.org 數位版文章)

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
萬寶華集團(ManpowerGroup)創新長,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業心理學教授,deepersignals.com的共同創辦人,以及哈佛創業金融實驗室(Entrepreneurial Finance Lab)研究員。他著有《為什麼我們總是選到不適任的男性當領導人?》(Why Do So Many Incompetent Men Become Leaders? (and How to Fix It)),他的TEDx演說也以該書為基礎。他的最新著作是《我是人》(I, Human: AI, Automation, and the Quest to Reclaim What Makes Us Unique )。
閱讀完整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24/2月

本文摘錄自‎

轉換跑道前,先問自己十個問題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2024/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