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校更需要快速學習

學習需要情境,需要真誠對話,在明晰知識與暗默知識間,若能透過組織團隊一起學習,將能提升效率,而這也是台灣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文/石滋宜

在彼得.聖吉的著作《第五項修練》中,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能力,第一項是「追求自我超越」、第二項是「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項是「建立共同願景」、第四項是「參與團隊學習」、第五項是「推動系統思考」。

事實上,人一出生就是一位靈活的學習者,而且是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動者。不過,人類百年來的教育,並不認同「人生而好學」,尤其東方人所受的育屬於填鴨式的學習,學校教導人們僅是懂得背下唯一的標準答案,故強調記憶的教育,抹煞了人類創新的能力。

因此,使得從學校畢業後的人,感到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也是問題的根本,如果我們不喜歡學習,也就無法繼續成長,但在智識經濟也是速度革命的今天,如果個人或企業不能快速學習,都將一一被淘汰。

所以,如何誘發人喜歡學習即是關鍵,事實上,學習是不必要有決心、學習也不必要承諾,學習更不必要痛苦,但學習一定要有樂趣,因為有樂趣的學習才會有成效,更是一種無上的享受。

但是,如果個人沒有學習的意識,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沒有學習興趣的人,都很難使得他們對於學習產生樂趣了,而要達到「自我超越」更是困難。因此,以個人帶動組織學習是有其困難性。

反過來,組織學習卻可能帶動個人學習,就像是我們對於某項活動有興趣,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一個同好會,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更能促進學習的成效。也像是網路上的社群,大家對於一個議題有興趣,故會自發性地投入分享討論。

除此,組織學習也必須運用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故我們提出「情境式組織學習」,因為過去我們的學習都是運用左腦,發揮了邏輯、理性、分析的能力, 相對的,隱蔽了右腦:非邏輯、感性、整合、創意的能力。而情境式組織學習是以「全腦學習」的方法,藉由文字、影像、對話等情境設計方式,觸動參與者的動感情( 關心),使其動腦筋( 激發智慧)去思考。

另外,過去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屬於「明晰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意思是可用語言、文字、數字、方程式、化學式,甚至可用電腦符號表達。是可以被教導的。「暗默知識(Tacit Knowledge) 」是非常個人化,難以說明或表達,也很難直接傳達或教導他人,而唯有通過個人的體會與領悟,才能和別人共用,而這是不可以教的。這部分亦是可以透過情境式組織學習的方法,讓參與者能夠透過真誠對話與互動。
透過情境式組織學習,真誠對話與互動

至於該如何實踐情境式組織學習呢?我們將此分為三個階段:

第⒈階段:學習如何學習。

培養學員「建立學習」的態度與技巧,故在學習圈的設計上,以「學習圈精神」為團體「真誠對話」的基礎。而我們將學習圈精神(Learning Circle)定義為:Listen 傾聽、Express 表達、Ask 懂得問、Response& Share 回饋與分享、Nurture 培育。

第⒉階段:建立信賴關係。

「信賴」是組織要獲致共識與變革的基礎,也是組織學習能否成功的關鍵。故在本階段學習圈的運作,將以信賴、品格的主題為主,讓學員建立相互信賴,包容彼此異見,達到「真誠對話」的目標。
第⒊階段:實踐學習(Learning by doing)。

「實踐學習」是針對實際所需來設定議題,藉由討論達到解決問題的共識。因此,它是藉由先前兩階段的基礎,沿用過去事件來情境模擬、故事性,並以角色扮演等多元感性的方式,來發掘與解決問題,並以團體智慧學習來達成創新的目標。

總而言之,情境式組織學習是以「真誠對話」為基礎,藉由「情境學習」的模式,深植「組織帶動個人學習」、腦力激盪「量變促進質變」的理念,形成「組織共識」,持續激發「組織創新智慧」,而達成組織永續經營之目的。

因為,在情境中學習才是最有效的「理解」方式。因此,「情境學習」的模式為「情境描述 → 情緒震撼 → 創意激發 → 問題解決 → 虛實整合學習(虛擬實境) → 情境遷移( 智慧的運用) 」。

所以,情境式組織學習就是希望透過團體快樂的學習情境,使得組織內成員,能夠因為「感動」打破思想的藩籬,因為「關心」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案, 使組織充滿生命力與執行力。

組織要能夠順利推動組織學習,所做的任何事務與決策,都必須在整體的「系統思考 」下,也就是相信「因果關係」,並從「參與團隊學習」開始,使得人因開放心胸願意接受不同而「改善心智模式」,不斷的「追求自我超越」,達成組織「建立共同願景」的實現。

智識經濟時代是一個運用智識創造價值的時代,能夠不斷擴充、加值的是創造力。而培養創造力唯有依靠全員學習,才能形成「學習型組織」。

譬如,愛因斯坦、德布羅意、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玻恩、泡利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學」為例,幾位科學家們為了追尋真理,進行了深度的對話與交流,經過不斷的辯論、印證,使得模糊的概念( 暗默知識),變成一個清楚的理論( 明晰知識),最終才能完成偉大的發現。

因此,我跟許多大學校長建議過,博士論文應該由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共同來完成,而完成的論文就應該達到世界級的標準,為什麼呢?因為先進國家,有利基可以吸引到世界上最優秀的「人財」( 人即財富),到該國去就學與就業,所以他們的智識發展水平較高。而我們雖然單靠一人的智慧有限,但是如果能透過團體智慧,發揮「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力量,就一定有機會取得更高的成就。

因此,我認為臺灣未來競爭力就在激發團體智慧。而該如何激發團體智慧? 就必須建構起情境式組織學習。


▲摘自:《石滋宜談教育革心:找回國家競爭力重心學習的變革法則》作者/石滋宜

閱讀完整內容
big大時商業誌 2022/4月

本文摘錄自‎

離開學校更需要快速學習

big大時商業誌

2022/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