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搶攻第三代半導體的真正盤算

電動車成本變動 電池可能不再最高

鴻海搶攻第三代半導體的真正盤算


作為鴻海轉型的重要一步與跨入第三代半導體的關鍵,買下旺宏六吋廠房,補足造車大夢的重要版圖,透過開放平台聯盟,以及在車用半導體研發的投入,期望顛覆既有電動車生態。

文/林宗輝


▲鴻海收購旺宏6吋廠,補足其電動車生態的最後一塊拼圖,並由鴻海研究院主導多數技術研發工作。陳俊松/攝

在國際半導體協會( SE M I ) 與鴻海研究院合作舉辦線上Next orum 中,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開場的領袖論壇上表示,全球電動車產業起飛,鴻海希望透過寬能隙半導體,也就是對俗稱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究投入,創造更具競爭力的電動車產業生態鏈,購買六吋廠只是個開始,他預期未來第三代半導體的需求會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鴻海研究院是在二○二一年一月成立,主要是作為集團內的未來前瞻核心技術的研發單位,主要針對電動車、數位健康、機械人等技術領域進行發展。而本次國際半導體展上,鴻海研究院更透過完整一天的議程,闡述其配合電動車生態發展的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研發工作。

降低成本! 同步提升效能

鴻海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在演講中,詳細解釋了鴻海推動電動車平台的規畫,以及為何要以第三代半導體為出發點,進入半導體領域。

他提到,半導體成本其實在一輛汽車中的比重愈來愈高。根據最新的研究統計,目前半導體占整車的成本已經高達三五%,而其中功率半導體的成本又占了整個半導體成本的一半,而如果這些功率半導體元件改用第三代半導體,那麼成本又將往上疊加,在一輛電動車中,甚至會超越電池,成為整輛車最昂貴的成本來源。
然而陳偉銘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車用晶片的投入並不夠,主要是因為車用晶片使用的仍是老舊製程,對晶圓廠或者是晶片設計公司的貢獻度相對較低。他解釋,未來前進到全自動駕駛,或者是功能更複雜的ADA S輔助駕駛,由於對性能與產能的需求,車用半導體使用先進製程製造的比重將會明顯增加。

舉例來說,特斯拉以及包含中國等其他國家市場中,只要具備一定等級的駕駛輔助能力的電動車,基本上都是採用二八奈米以上的製程產品,特斯拉甚至使用了七奈米的控制晶片核心,不久後的第四代駕駛平台,甚至可能會使用五奈米製程。也因此,電動車使用先進製程半導體的比重將會明顯增加。

鴻海在車用半導體的規畫中,也正推動自有的微控制器技術發展,目前規畫的平台包含電池控制晶片,以及車身控制器等等,主要會採用台積電的四十奈米製程,而為了達到更好的設計功能,鴻海也與一線晶片設計業者與IP供應商合作,比如說與力旺開發物理不可仿製的安全晶片。

平台開放! 擴大元件選擇

但陳偉銘強調,即便鴻海投入自行發展半導體元件的設計與製造,但這不代表客戶從頭到尾都只能使用鴻海的方案。事實上,鴻海是採用制訂規格,但開放設計的方式,希望能夠拉進更多產業夥伴,共同完善由鴻海制訂的電動車供應鏈生態。客戶使用鴻海的設計平台,會在需要的規格提供設計建議,客戶也能夠自行選擇控制器、光電與功率元件的第三方方案。

陳偉銘指出,傳統車廠進行電動車的研發時,由於多數的系統與元件規格與設計都要自行完成,整個研發時程曠日廢時,且因為許多元件必須自行設計與生產,所以整體成本也會偏高。如果使用鴻海的電動車開放平台,藉由引入更多供應鏈的資源,可以大幅縮短汽車的研發時間以及研發成本。他表示,減少的開發成本預估可達一半,開發時程則是可以縮短二到四年。

最後,陳偉銘也提到,未來六吋廠將會用來製造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元件以及MEM S(微機電)IR(紅外線)元件,切入電動車的功率元件,以及自動駕駛所需要的環境感測元件市場。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642期

本文摘錄自‎

鴻海搶攻第三代半導體的真正盤算

《財訊》

2021/第6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