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I/O直擊 搜尋引擎、Android 2大AI護城河克敵


採訪・撰文/隋昱嬋 圖片來源/Google提供

「Google奪回主導權了。」在Google2024年度開發者I/O大會落幕後,《華爾街日報》在標題寫下這句評價。

會用「奪回」2字,是因為巨人昔日的光環,在AI的一片閃耀裡顯得相對黯淡。自從OpenAI推出ChatGPT後的18個月以來,攜手微軟多次挑戰Google過去打下的江山,包括大型語言模型和搜尋引擎。加上Google本身在追趕過程中,經歷2次AI功能「出包」,不論是文字AI答非所問,或是圖像AI錯誤生成圖像引發爭議等,都導致股價大跌,Google希望盡快擺脫落後的位置、迎頭趕上。

1年多的蟄伏,在5月迎來一次跳躍。GoogleI/O共2小時的主題演講火力全開,推出可單次處理百萬token的多模態模型、影片生成模型和擁有記憶力的AI助手Astra,同時在搜尋引擎推出AIOverview的功能,宣告進入AI搜尋新時代。大會中提及「AI」一詞多達121次,過去占據發布會重要篇幅的Pixel手機、GoogleCloud服務等內容,也全都「讓路」給AI,展現Google企圖心。

活動當天,股價漲幅超過4%,市值一夕間增加560億美元(約新台幣1.7兆元)。研調機構EvercoreISI的分析師馬克.瑪哈尼(MarkMahaney)直言:「我們認為Google已成功證明,它將在這場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我們強烈相信生成式AI將能夠在更多平台和場景中吸引更多用戶,這點應該超過任何潛在的市場風險。」也就是說,生成式AI的技術水準只是一張入場券,更重要的是可以證明技術價值的場域,這本來就是Google的強項,也是多年深耕的護城河。第一道護城河,就是Google整個王國的根基——搜尋引擎。

iKala共同創辦人程世嘉指出,包括Google、OpenAI、Meta、Anthropic等大型語言模型玩家,實力差距其實並沒有拉開,測試的表現不相上下之外,任何一家有重大進展,也可能在數月內被對手追趕上,「現在市場在競爭的是品牌力跟生態圈,這是Google最強的地方,尤其他們的搜尋,在整個網路世界無孔不入。」

搜尋之王力催AI魔法,不怕巨變掉流量

根據研調機構StatCounter的最新數據,Google至今仍以90.91%的市占穩坐搜尋王位,微軟Bing市占為3.64%,只比整合ChatGPT前多出0.83個百分點,並未如預期造成實質威脅,根據Google母公司Alphabet第1季的財報,搜尋廣告占了整體近6成收入,以13%年增幅持續推動公司營收成長。

今年,Google一甩遲疑的步調,決心以搜尋引擎作為AI功能一大王牌,推出AIOverview功能。簡單來說,就是未來搜尋後,AI會根據用戶的指令,幾秒鐘內完成內容整理,並把AI篩選後的答案顯示在頁面最上方,等於幫用戶做第一層的資訊過濾,隨著Gemini的升級,搜尋也可以理解更複雜的長指令,甚至輸入問題的方法,從文字、圖片擴增到影片,例如可以拍攝黑膠唱片機「跳針」的畫面,並簡單詢問「這是怎麼回事?」Google就會自動辨識畫面中發生的問題,並協助尋找解答。

這是Google搜尋引擎自1990年代以來最巨大的一次質變,不過在美國上線後,卻因提供虛假或錯誤資訊受到批評。網友分享,當有人問到如何改善起司從披薩上滑落的情形,AIOverview竟然提議,加入8分之1杯的無毒膠水,來牢牢黏住起司。

不只技術問題有待解決,網路創作者品牌化公司Raptive創新長馬克.麥卡倫(MarcMcCollum)就指出,「根據Google在過去一年對AI摘要的測試,大約25%的流量受到負面影響,而流量的下降,很可能導致數1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損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形容,在日漸縮小的流量池中,這項新功能「敲響媒體的末日警鐘」。

Google搜尋副總裁暨總經理伊莉莎白.瑞德(ElizabethReid)回應質疑,強調靠AI協助摘要和流量並非「零和遊戲」,甚至在內部前期測試的過程中發現,AIOverview裡顯示的網站,流量是增加的,「人們通常假設世界上的問題數量是固定的,其實當人們搜索一個問題,會對答案感到好奇,然後繼續深入挖掘。」她指出,當用戶發現之前在Google上認為不可能回答的問題現在可以解答,廣告團隊就會發現新的接觸點和商業機會。

皮蔡也補充,Google早在2014年就推出「精選摘要(Answer)」功能,也就是在頁面頂端用大字顯示搜尋的結果,當時也曾受到質疑,但隨著時間推移證明,網站流量還是增加了,「當搜尋引擎不再只用傳統的方式向用戶提供價值,整體流量自然也就提升。」


擁25億用戶幫練功,全新助手Astra亮相

Google另一道難以撼動的護城河,是全球70%以上的智慧型手機使用的作業系統——Android。

「對Google而言,手機是最適合拿來加速訓練新AI產品、測試不同產品組合體驗的平台,因為其他對手很難拿出這樣的資源和他們競爭。」研調機構Gartner副總裁奇拉格.德卡特(ChiragDekate)說。

首先,為了讓AI可以內建在手機系統中離線運行,也加快效率,Google去年就推出終端裝置專用的小模型GeminiNano,只需要2GB到4GB的記憶體就能運行;其次,Google靠著Android系統坐擁25億用戶的手機生態系,能快速把功能交到用戶、開發者手上,加速應用普及;最後加上自家的Pixel手機產品線,Google擁有手機專用硬體研發、測試團隊及實驗室基地,這是其他軟體公司沒有的優勢。

和另一大手機陣營——蘋果iOS的封閉系統不同,Android陣營更方便打團體戰。蟬聯手機市占第一的三星,就在今年與Google聯手,於旗艦手機S24系列搶先導入「搜尋圈」技術,並在系統中內建相簿AI搜尋、生成背景、導入通話即時翻譯等功能。作為這次大會最大亮點的智慧助手Astra,能即時辨識動態影像回應對話,未來預計隨著Android系統,成為全球用戶手機體驗的重要助手。

皮蔡在回答《數位時代》相關提問時笑著說,團隊未來2年得當成十年來用,AndroidAI確實是Google的核心任務,「現在的功能只觸及到表面,在我腦海中已經有一張龐大的路線圖,列滿了我希望團隊開發的所有東西,接下來的工作會非常忙碌。」

也許是這張路線圖開展的可能性,連對手蘋果都快坐不住。《彭博社》爆料,蘋果和Google、OpenAI積極談判,希望靠其中1家公司協助支援Siri等iPhone軟體功能,讓iPhone擠入「AI手機」賽道。

若Google成功把蘋果旗下20億台活躍裝置納入麾下,將組成不可撼動的手機帝國版圖,不過OpenAI也已談下和蘋果部分合作內容,雙方陣營的競爭只會更加白熱化。

AI巨頭們的爭霸戰,正在從模型技術面,逐漸往商業、產品領域移動,而Google是所有玩家中「戰線」最長的一位。產品生態系龐大,這是導致去年落後的劣勢也是今年競爭的優勢,今年Google把戰場拉回自己擅長的領域,在手機系統、搜尋引擎、辦公軟體等領域,讓AI技術落地到更多應用場景。王者再臨或是交出寶座,相信也是這幾年就會見真章。


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2024/6月 第359期

本文摘錄自‎

Google I/O直擊 搜尋引擎、Android 2大AI護城河克敵

數位時代

2024/6月 第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