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茶狀元」姜肇宣的傳奇
一斤茶60萬起跳,米其林三星餐廳也指定
姜肇宣
出生:1935 年
現職:義春茶園負責人、資深茶人
經歷:種茶、製茶、賣茶
學歷:國中畢業
榮耀:1999、2000 和2002 年特等獎得主;頭等獎更是無數,有「茶狀元」之譽
茶語錄:做茶做到最後,人都會非常客氣!
迥異新竹北埔老街規格化的設攤景觀,就在街角轉彎處,「義春茶園」老招牌矗立在店門上方,稍不留意,可能就此而過。
八十五歲的姜肇宣與剛上國一的孫子姜立洋祖孫倆,拿出烘茶機中的茶葉,二人蹲在地上,輕輕撥弄著枝葉,憑著手感體會葉面乾燥的程度。如此畫面,與七十年前姜肇宣跟著祖父姜阿統並肩製茶的情景,仿若疊影般重複上演。這一幕不因韶光流瀉,在光影片段裡,如同飄散於空氣中的茶香,淡雅而香醇。
姜家從姜肇宣的曾祖父姜阿海時代,一八七七年開始投入茶產業,在北埔鄉大湖村擁有自己的茶園,至今到了姜肇宣兒子姜金域。算一算,已歷經五代、超過一百年。
歷經五代、超過百年姜家屢獲特等獎、頭等獎殊榮
站在姜家客廳抬頭往上望,牌匾無數,旁邊還掛著已泛黃、斑駁的獎狀,莫不道盡這位茶界職人的江湖地位。早在一九五八年,姜肇宣就拿下椪風茶品評會頭等獎,一九八二年至二○○○年之間,陸續獲得六次品評會或製茶比賽特等獎榮耀,是這個武林中的王者,地方也給他「茶狀元」的美譽。
儘管兒子姜金域接手超過十年,也獲得兩次新竹縣東方美人茶特等獎,但姜肇宣仍然全心投入做茶。製茶期間,膝蓋不好的他,腰弓背駝,拄著柺杖一跛一跛地,在褥夏三十度以上高溫下,依舊堅持來回住家與製茶場之間百餘公尺距離的路程,為的就是多看一眼製作中的茶菁。
如今,姜家的特等茶一斤至少六十萬元起跳,相當於一公克約一千元;擁有米其林三星認證、台北君品酒店「頤宮」中餐廳搭配餐食的飲用茶葉,也出自姜肇宣之手,無論從做茶資歷或從做茶品質來看,若說姜肇宣是東方美人茶的「國寶級」人物,一點也不為過。
「泡茶啦!」這是姜肇宣看到前來拜訪的客人,總會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也是個性謹言的他,用心款待客人的獨有方式。
訪問過程中,他先從鋁箔包中拿出茶葉放在天平上,精準地量出三公克,再放入茶杯、倒入熱水中,「沖泡老茶的溫度約在九十八度,新茶在八十至九十度。」邊解釋,他邊用計時器計算溫泡時間,還不忘說「開冷氣」的話,泡茶水溫也要調整,我們等候靜置五分三十秒,他才將茶湯倒出。儘管退居後方支援兒子,但坐在家中泡茶機座的他彷彿是總司令,一會兒提醒兒子記得攪拌茶葉、一會兒叫孫子上樓拿茶。
正本清源、傳承一脈買賣講究、加蓋「義春」商標
回到一九四三年的那個春天。當時不過八、九歲的姜肇宣,跟著祖父姜阿統在山上種茶、製茶,父親姜阿權負責將茶葉包好運到台北。「祖譜上寫著祖父的職業是『茶園作』。」他要說的是,從日據時代開始,曾祖父茶農的身分就獲得證明,也就是說:正本清源、傳承一脈。
「北埔庄在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就舉行北埔庄茶評比,當年北埔茶全年生產四十五萬斤,每百斤單價均倍於州轄內其他各地茶的價錢」,姜肇宣的陳述像是人物版的鄉土誌。「那時候叫作椪風茶,東方美人茶是商業化用語;當時沒人採的,能賣就賣,剩下的二級品就自己喝。」
他回憶起,早期北埔鄉幾乎整片山坡地都是茶園,老家大湖村十多鄰,光第一鄰就有三十多戶人家在做茶。然後,茶販須用扁擔將茶挑到桃園大溪,再用竹子編排的船,經由新莊大漢溪運到萬華(艋舺)。交通愈趨便利之後,才改用三.五噸小卡車運送,一周收購約一千多斤。
生於一八七七年的祖父姜阿統並不識字,但對茶葉買賣卻很講究。自製和收購的茶,一袋一袋捆綁裝好,一律用印章蓋上「義春」的商標,才送到台北。至今,這個長三十七公分、寬十六.五公分的木製大印章,早年是用原住民刺青用的藍色染料、沾溼充當為印泥,大大地蓋在綁好的茶袋上「驗明正身」。已經超過百年以上歷史的印章,早已不用了,卻未蒙灰,成了姜家世代製茶的傳家之寶。
看著現代乾淨的製茶廠房,「以前做茶都是灰塵」,姜肇宣的話,帶出古今製茶技術與環境改善的對比。「一九八二年,東方美人茶小型比賽一點一斤,後來是一點五斤,現在變成一點十一斤六兩。」不管述說比賽繳茶點數的演變或是製茶環境的改變,姜肇宣約八分之七的人生歲月投入茶產業的生涯,就宛如東方美人茶發展的縮影。
「他和我父親是同一代茶農,做茶有自己的堅持。」獲得今年桃園市全國東方美人茶優良茶特等獎的林雨暘觀察。姜肇宣管理茶園,凌晨五點半就出門上山巡視,直到午後三點才下山。「天氣一樣熱、蚊子要叮人,草沒『忘』了割人,總不能把冷氣搬到茶園吧!」因為茶菁是掌握好茶七成關鍵,他對茶園管理堅持親力親為。
▲姜肇宣(左)與姜金域(右)父子倆雖是沉靜寡言之人,但對製茶的拚勁、韌性與熱情卻無人能及。
做茶倚靠「經驗淬煉」茶湯要甘很簡單,醇,很難。
姜肇宣認為,東方美人茶是老天爺給予的「禮物」,「茶園保持生態環境,好壞蟲都存在才會循環,就像非洲野牛放養一樣。」他不講有機等流行名詞,只談回歸最原始的自然法則。
製茶期間,姜肇宣經常一周內有四天幾乎沒睡,就是要從採到製好,趕在二十四小時內完成,不讓茶葉悶著產生苦澀味;也難怪喝著姜肇宣泡的茶,香而不膩,入喉爆發出一種蘊含於口中的飽和感。「姜家的茶風格都是優雅細緻,茶香入水,不是那種香氣奔放的茶。」台北知名茶行勝水號負責人呂學宜形容。
「(茶湯)要甘很簡單,醇,很難。靠著是經驗,所以做茶能做到這種程度,人都會變得很客氣。」浸在茶葉堆中近七十載的姜肇宣得獎無數,讓原本捉襟見肘的生活經濟壓力漸獲改善,但環顧店內依然樸實,三次見到老先生,也總是一件白汗衫、長褲不變。
他喜歡談茶,賣茶則由太太負責。「新茶刺激、苦澀味重,香氣會揮發留不住,但蜜香是糖味(小綠葉蟬叮咬證明),只會愈來愈甜,約一年時間後會結晶,最順口。」有趣的是,他突然感嘆地說,「附近高鐵經過,每十五分鐘會產生震波,不到四分之一公分的小綠葉蟬,早就被嚇跑飛走了,怎麼可能著涎,更別提產生蜜香了。」生活便利了,也將原先上天賜予的「禮物」,稍稍收回。他不忘透露,包裝茶也是環環相扣的關鍵。姜肇宣傾囊而出寶貴經驗:「水分和香味是往上的,所以上面要蓋布,讓味道不是直衝、而是往橫向走,自然能保持天然滋味。」老師傅的寶藏可說上三天三夜,津津有味之餘,更有一股如「讀人」般,一頁又一頁想要往下翻,欲罷不能之感。
老匠人也有「孩子氣」非親手出售不簽名、自成一方
老匠人的匠心蘊含在茶味中,也帶著那麼一點個性。看著老主顧將手上剛買下、一包約兩千元的老茶,用鋁箔紙包好遞上,請他簽上名字,國小一年級就學毛筆字的姜肇宣順手拿起筆,工整地寫上名字還加註日期,氣氛輕鬆下還自嘲說:「我阿爸告訴我,字醜沒關係,但要人家看得懂。」
老主顧再遞上比賽得到頭等獎、價格超過數十萬元的茶罐,同樣請姜肇宣簽名紀念,老人家被勸說了兩次,依然堅決地搖頭說不,理由是:非經過他親手出售就不簽,儘管現在得獎茶早有防偽標籤,一旦開封就有浮水印,可以驗明正身,但是,老人家不簽就是不簽,「轉售經過了好幾手,我怎麼知道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鮮少露出笑容的他,說起這句話,臉上線條緊縮得更加立體了。
「很累還是要做,箇中滋味自己能體會,還有很多要跟父親學習的地方。」承襲父親的寡言,兒子姜金域話不多。當我們拿起相機,拍攝老人家製茶專注的神情時,姜金域也馬上拿起手機,跟著記錄他視角中的父親身影。背負著傳承榮耀之重任,兒子姜金域的肩頭實屬不輕。
東方美人茶是台灣特有種,「茶狀元」姜肇宣留下了傳奇扉頁,一代接著一代的拚搏,也在較勁與揉捻之中,持續且長出自己的模樣;儘管比賽讓北埔小鎮有了新氣象,姜肇宣坐在家中泡著茶,身在茶香裊裊間的他,不管外界喧囂,自成一方格局,宛若專注於自我天下的王者。
▲百年大印如今成為傳家寶,昔日則是品質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