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瘋蓋醫院 全民買單?

深度解析》四成病床閒置,竟還要加開1.2萬床


走過新冠疫情四年,此刻全台有三十家醫院正擴建或剛開幕,幾乎可說遍地蓋醫院。不只「健康」商機無窮,更有健保與醫院財務考量、地方政府推動。然而,目前病床高達四成未使用,未來可能是一場「廣設大學」災難。

文/彭子珊、周妤靜 攝影/謝佩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前夕,醫療體系龍頭的長庚醫療體系,正在扭轉過去積極蓋醫院拓點的策略,打造旗下第一個合作聯盟。

全台擁有十個據點,超過一萬張病床規模的長庚,兩年前跟台中仁愛醫院結盟,不僅導入長庚系統,董事長、院長也分別由前台北長庚院長謝燦堂、前高雄長庚副院長龔嘉德接任。

擁有七十多年歷史的老牌醫院階段性轉骨,是首次嘗試的全新模式。

長庚的決定,顯得有些逆風。因為,《天下》整理公開資料後發現,幾乎全台各縣市都在蓋醫院。(見表)


單看一百張病床以上的規模,就有至少三十家醫院正在擴建或剛開幕。若全部實現,就是增加一萬兩千張病床,超過一個長庚醫療體系。

長庚接手經營醫院,是因為十年來,醫療本業毛利從八%跌到約二%,即便每年股利收入至少數十億元,也不再大舉興建醫院,而是專注在技術精進和育才留才。


▲全台大興土木蓋醫院,高雄科學園區內的高雄秀傳,預計今年9月開幕,總病床數700床。

醫療問題在不均,而非不夠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解釋,台灣的醫師人數已經是每萬人近二十三位,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一倍,表示台灣醫療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真正有需求的地區才會考慮去設醫院。「不是愈大愈好,是愈好才會愈長久,」程文俊一直在思考醫院的永續經營,「人還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全台灣光是今年,即有高醫岡山醫院、高雄秀傳兩家全新醫院先後開幕,還有新北市宏仁醫院、桃園國軍總醫院的新醫療大樓陸續啟用。

按照「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醫院增建九十九張以下急性一般病床,只要縣市衛生局許可,超過則須送到衛福部,由近二十人的醫審會專家小組審核許可。

關鍵1:健保下,有規模才能活

一位醫審會成員觀察,醫院增建腳步加快,應是二○一八年開始的現象。健保下的微利時代,為什麼醫療體系還在大舉擴張?

首先是在健保有限的大餅中,靠規模搶資源。「說一句不好聽的,就是佔地盤,這也沒辦法,」屏東醫師公會理事長江俊逸表示,蓋醫院具有公益性,也就是政策使命,但也有醫院在健保限制下,不得不「搶資源」,靠門診和自費收入壯大。

一旦醫院規模夠大,就能透過藥價、醫材集中採購來壓低成本,而藥品、高階醫療設備等,也需要病人夠多才能養得起。心臟內科醫師、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舉例,高階CT、MRI一台造價動輒上千萬,若服務量不夠多,便養不起這些好的醫療設備,病人一旦要做檢查就得轉院,醫院經營只會更加困難。

「我都開玩笑地講,現在不擴建,可能當下就陣亡了,變成被淘汰的九百多家醫院之一。擴建之後,可能還可以撐個好幾十年,」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坦言。

洪子仁解釋,健保制度的遊戲規則讓醫院大型化、集中化、兩極化。民眾就醫逐漸往醫學中心、基層診所集中,醫院只能透過擴建或是共組聯盟,把病床數拉高,藉此競逐醫療市場的經濟規模。

去年,新光醫院動土,斥資七十億擴建第二醫療大樓,以創辦人吳火獅之妻命名為「桂蘭樓」,重點發展心血管中心,並將其中七成病床都設為單人病房。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高醫岡山醫院院長吳登強解釋得更透徹,「大者恆大,小者恆小,中間的穩死。」


▲病床數與醫療支出成正比,再加上高齡社會沉重的醫療負擔,國家財政恐難以負荷。(邱劍英攝)

關鍵2:健康之名,商機無限

事實上,醫院擴張看的不僅是醫療本身獲利,還有前景可期。

一位曾鑽研各家醫院財報的資深醫師觀察,除了本業之外,有時候非醫療收入的潛在收益更大,像是商場開發、土地建物的增值等,可能都比醫療收入高上許多。

「現在蓋醫院是好時機,」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坦言,真的要做的不是醫院,而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預防醫學5P,包含疾病預測(Prediction)、預防(Prevention)、健康促進(Promotion)、親身參與(Participation)及資料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預定今年七月開幕,位在路竹科學園區內的高雄秀傳紀念醫院,即以健康園區為名,不只是醫院,還包含樂齡學院、產後護理之家以及商城等,「走進去感覺不像醫院,那就是成功了,」黃明和得意地說。

關鍵3:縣市政府藉此帶動發展

健康園區接連誕生,除了醫院的盤算,還有地方政府扮演催生者,因為興建醫院除填補地區醫療資源,也是帶動周邊發展的政策利多。

一位中部醫院院長分析,財團法人醫院盈餘要扣稅,所以不得不拿去投資,而地方政府也為了政績,用地上權的方式,鼓勵多蓋醫院。

光是在台中,亞洲大學豐富健康產業園區五月動土,除了設立亞大附設豐原醫院之外,還有長照機構、托育大樓等設施。另一頭北屯區的台中市老人復健綜合醫院,同樣是蔡長海創辦的中國附醫體系以BOT方式拿下,投資規模高達一五七億元,最快明年底開始營運。

不只台中,鼓勵增設醫院的風氣正在全台醞釀。

依法每個縣市按照人口劃分為二到六個次醫療區,而每個次醫療區的急性一般病床數以每萬人五十床為上限。二二年底的統計顯示,全台五十個次醫療區裡,只有五個超過上限,但隨著新增醫院陸續啟用,部份區域已經逼近上限。

為吸引更多醫院進駐,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衛福部五月才同意調整新北、桃園、嘉義縣市、高雄、花蓮、台東和南投等八個縣市的次醫療區規劃,並預告修正草案。(見小辭典)

以人口增加的桃園來說,中央大學曾申請成立「智慧健康創新園區」被拒,主要原因就是次醫療區域病床滿載。但若重新劃分增設八德次醫療區,就有餘裕再擴增病床。

醫院密度高,病床愈開愈多,看似有利無弊;然而翻開衛福部資料,卻會發現全台急性一般病床的佔床率僅六一%,且是逐年下滑,表示有近四成的床閒置沒用或是開不出來,護理人力不足為原因之一。

荒謬的是,在如此低的佔床率下,這波蓋醫院浪潮中,台灣預計還要擴增一萬兩千床。

四成病床閒置,終是全民買單

「多一張床,就會多醫療需求,甚至創造醫療需求。健保不付,醫院就會想辦法跟民眾收自費,這是不好的現象,」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要核准蓋醫院,就應該連經費一起考量。

一般來說,佔床率要追求八成,也就是病床多能善加利用,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吳肖琪解釋,現在英國已經在追求九成了,「因為他們發覺這不是一個社會可以負擔的成本。」

擴增病床的成本有多高?據健保署統計,過去二十年全台一般病床加上特殊病床數增加三成,現在接近十五萬床,住院醫療費用也隨之增加一千三百多億元。

吳肖琪的擔憂更長遠,因為台灣總人口已開始減少,以農業縣市的降幅最快,未來人口規模可能不足以撐起醫院營運。

她認為,應該追求的不是大型醫院,而是做長照、急性後期照顧的中小型社區醫院,把簡單的醫療需求顧好。

「我們改革的速度太慢,」清泉醫院院長羅永達強調,現在醫院增建就好像當年廣設大學一樣,至今已經看到許多學校退場。

如果不做結構性的健保改革,任由醫院不斷拓展,最後一定會產生衝擊。而最後,必將由全民共同承擔。

小辭典:次醫療區
衛福部為控管一般病床數,依「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在各縣市劃分次醫療區,次醫療區內每萬人不得超過50張急性一般病床。今年5月衛福部預告修正9個區域劃分,總計50個次醫療區增為51個。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4/7月 第801期

本文摘錄自‎

全台瘋蓋醫院 全民買單?

天下雜誌

2024/7月 第8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