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中定義的成功與「你自己定義的成功」

在字典裡,成功的廣泛定義是「實現目標或目的」(很合理,對吧),但眼下還有更現實的解釋出現在我們的文化中:「達到期望或是獲得名聲、財富等等的人物或事物。」這是我們從媒體上接收到的成功定義,在公告欄上、電視上、廣告中不斷出現,網路迷因i(Internet memes)和電視廣告讓這樣的觀念根深柢固:要是能有多一點的金錢、物質,甚至更多的認可或社交媒體追蹤者,我們就能變得更快樂。如果我們出了名,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又或者是如果有更多錢與物質,就可以買得起豪華的壁爐、昂貴的地毯、黃金和珠寶。在某些時刻我確信自己像許多人一樣,落入了這種陷阱,認為只要用這種方式獲得「成功」,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種定義仍持續存在,因為獲得認同與肯定的感覺很好(一開始是這樣沒錯)。

然而,該是時候替自己創造成功的定義了,畢竟有這麼多不同的方式可以過生活、賺錢維持生計。身為一個複合式工作者,我看起來似乎不如坐辦公室的人成功,他們有張閃亮的辦公桌位於高昂聳立的大樓,還有大理石門廳。但是擁有複合式工作的職業生涯,本質上就意味著你不得不去重新定義自己的成功,不能直接拿自己跟別人比較,重要的是開拓自己的道路,並且待在那條道路上,你的混搭職涯將會跟別人的完全不同,就算你們的工作類似也一樣,因為複合式工作是為你量身訂製的組合。

有許多觀念深植於我們所認為的成功之中,我必須逼著自己去察看、去質疑而不只是盲從,那是我對成功的定義嗎?我問自己這輩子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平凡的日常能讓我感到成功,比如一天過去了,沒有發生重大事件,還能坐在沙發上喝杯茶;工作上得到豐厚的酬勞,也能讓我得到成就感。成功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它能夠一一套用在我各個職業的組成上,這全靠我們親自去試探並理解,而非追逐那些媒體上的誘人訊息,不論是社群媒體或傳統媒體都一樣。

成功的定義跟別人不同,完全無所謂,不管是家人、朋友、同儕或是網路上的陌生人都沒差,比如最近有人推薦一位來賓來參加我的播客(Podcast)—這類推薦常出現在我的收件匣裡,我喜歡接收來自新朋友的消息,也樂於認識、採訪他們,儘管以前我可能從來沒遇過這些人。不過近來有則提議讓我抓破了頭也想不通,那封電子郵件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艾瑪:
我想給妳的播客一點建議,我們認為你應該訪問X先生,他是個非常成功的生意人,賺了超多錢,二十六歲就退休了,妳想聽聽他是怎麼辦到的嗎?

起初這讓我感到很違和,我實在想不通,難道這就是成功的定義嗎?工作然後早早退休?問題這不是我的定義。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或提倡有關成功的故事,人家一直告訴我們,應該又成功又年輕才好,但是沒有人能永遠年輕,如果要追求在職涯中保持青春活力,你就不可能維持一輩子的成功。我應該要替這種成功的觀念錦上添花、加以理想化嗎?但我更感興趣的是找到一個長久之計—一輩子充滿轉折起伏、有起有落的職涯轉變,均衡、實踐、保持活躍、享受生活、適量工作,還有沒錯,當然在某個時間點(但願如此)可以退休!在大公司工作與提早退休不是我的定義(雖然也算站得住腳),因此我明白在盲從跟風之前,得靠自己推掉幾個不適合的成功定義,讓每個定義都屬於我們自己。設計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未必得照著傳統的階梯往上爬,努力追求一次又一次的升遷,到最後感到灰心氣餒。我想要確保自己能得到樂趣、實現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想要樂在工作、享受挑戰、重塑再造,以我的方式來場職涯之舞,度過我的人生。

在《挺身而進》(Lean In)一書中,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摒棄了職涯階梯的說法,改稱之為職涯「方格攀爬架」(jungle gym)2,基本上就是橫爬加直爬,想辦法實現你的目標。BITE(一家行銷趨勢代理公司)的執行總編卡拉.梅契兒(Kara Melchers)表示:「我們的目的地並非都能沿著某座階梯到達,在我的腦海中,那更像是一座攀爬架,有隧道、滑梯和繩索,只要你樂在旅程,就走對方向了。」

謝天謝地,改變事物、嘗試新事物變得沒那麼汙名化了,我記得以前工作的地方有個上司告訴我,每份工作起碼都要待兩年,要不然招聘的人會覺得你不夠可靠。如今我可不這麼想,就算你想待在某家公司,在同一個地方橫跨發展也有許多優點。蓋伊.柏格(Guy Berger)在領英(LinkedIn)上發布了一篇研究,名為「如何成為主管」(How to Become an Executive),分析了大家抵達職涯巔峰的各種不同方式,還有大家在職務上成功的方法。領英審視了全球四十五萬九千位會員的資料,這些會員在大型顧問公司任職超過二十年,擔任資深職位。研究結果顯示,在某項職責上橫跨多個部門的人,遠遠勝過只擔任某項職務、只待在某個部門的其他同事。他們適應力強、能勝任不同職務、能為自己增加新技能,這已經成為職場中的一大優勢。


重要的是我們要接納這樣的崎嶇,別認為這比不上傳統的職涯路徑。《青年危機:25歲前一定要知道這13件事,人生才不會悲劇!》(The Quarter-Life Breakthrough: Invent Your Own Path, Find Meaningful Work, And Build A Life That Matters)一書的作者亞當.史邁利.波斯瓦斯基(Adam Smiley Poswolsky)接受《Glamour雜誌》採訪時說:

科技上的改變意味著大家不能指望某個職位,甚至某間公司會永遠存在。把你的職業生涯想像成一座蓮池塘,浮葉朝著四面八方伸展,這並不表示為了另一片浮葉,你應該每六個月就辭職換工作,不過為了維持競爭力,你必須變得擅長某事,同時發展其他專長,然後找出這兩種技能的重疊之處,替你的公司創造更多價值4。

我從來都不明白,為何「樣樣通」總是被當作某種侮辱。情況其實愈來愈明朗,多樣化的履歷更有利,能隨著你的職涯成長茁壯,使你成為多方面的專家。

網路上「勵志標語圖」興起

要是你看過那種感覺不太誠懇的勵志格言,或是那種辦公空間照片、大理石桌面配上天鵝絨貴妃椅,張貼在IG上,這些照片的標籤可能是「勵志標語圖」(motivational porn)或是「成功標語圖」(success porn),那是別人企圖引起你注意的方式,他們把成功的觀念美化,讓你感到興奮、想要得到更多但最後卻沒能獲得真正的滿足。IG上有超過一萬張照片的主題標籤是辦公桌標語圖(#deskporn),而且似乎還在增加,我最不喜歡的工作標語圖迷因,是有一句話說「我寧願一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奔波忙碌,也不要當朝九晚五的奴隸。」Pinterest上有超多人分享。全天候奔波忙碌的觀念是一種很危險的心態,因為不斷工作對我們的幸福無益。我們不該把自己的選擇劃分為兩種極端(也就是朝九晚五=固定工時,自僱者=全天候工作),介於朝九晚五與全天候工作之間有個中間地帶,你可以努力調配出屬於自己的比例。

如果五○年代的成功美圖是邊間辦公室,九○年代是引用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所說的話,那麼在二○一八年就是擁有蘋果電腦、張張照片都值得貼上IG的正妹老闆(#GirlBoss),在峇里島的海灘上運籌帷幄,經營自己的帝國。儘管科技讓人能夠利用新的副業開拓自己的新路徑,我們仍每天遭受其他人的「成功」轟炸: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別人挑的搬家日子是黃道吉日、別人的工作升遷順利、戀情發展順利,就連別人出門購物也是一切圓滿,我們被其他人的生活給淹沒了,即使這只是其他人公開展示的很小一部分。雖然網際網路造成了工作生活的正向大轉變,卻也成了溫床,助長了人人都比自己強的感覺,只要一眨眼的時間,自己本來還算滿意的生活,就會跌落到跟別人完全不能比的地步。

如今我們可以接觸到新的線上世界,有無窮無盡的影像化生活和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根據所見所聞來做出生活中的選擇,想想自己要什麼。現在影響我們的事情變多了,科技已經從我們選擇去使用,變成我們無法逃避的事物,而且有這麼多的平台能讓人展示自己(雖然只是精彩的片段),還有這麼多的工具能助人成功。滑動螢幕時的所見所聞會影響我們的心智,中斷我們真正的天職。為了讓你了解世界的變化有多快,以下是二○○六年時還不存在的東西:

.蘋果手機iPhone(以及應用程式!)

.4G

.安卓系統(Android)

.WhatsApp即時通訊應用程式

.網飛(Netflix)

.比特幣(Bitcoin)

.IG(Instagram)

.優步(Uber)

.Snapchat圖片分享應用程式

.Spotify音樂串流服務

.Kickstarter群眾募資平台

這份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被資訊淹沒的我們,若能緩一緩、靜下心來,不只對心理與身體健康有幫助,也能讓我們見樹又見林:你是真的在追求自己的「成功」,還是在追求別人的成功?再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了,正是時候重新校準我們自己對成功的定義。

 

閱讀完整內容

不上班賺更多

本文摘錄自‎

不上班賺更多

艾瑪‧甘儂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