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是什麼?

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
某老闆在與我的對話中曾經談到,「要讓企業成長,不能雇用上班族,得雇用生意人,否則無法成長。」

我於是請教他:「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是什麼?」他立刻回答:「能夠依照自己判斷行動的是生意人,而依照他人判斷行動的是上班族。」他所說的「自己決定」或者「由他人決定」,與「持續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
這聽起來像是決策方法的問題。但是對腦部而言,重點是在決策前「以什麼做為幹勁」。

幹勁屬於動機,動機可分為兩種──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是第一章曾介紹過的獎賞,為了獲得讚許而做,為了薪水或升遷而做。如字面上的意思,因為外在賦予的條件而產生幹勁進而行動,行動的雖然是自己,但是那個行動由別人決定,心態上則是主管命令所以我做,或者是想要為自己加分而做。

相對的,內在動機是指打從心底想做,源頭是因為感興趣、覺得有趣,不管別人怎麼說,就是要做,是為了自己而做。此時,獎賞的大小不會影響幹勁,是自己在決定行動,屬於自我的挑戰,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做。

也就是說,那位老闆所說的意思是,上班族因為外在動機而行動,但是生意人靠內在動機而行動。他要說的是,沒有因為內在動機而行動的人,公司不會成長。

不過,該做的都有做,為什麼還要重視動機的不同呢?

事實上,現在已經知道,因內在動機行動的人,所獲得的成果會更好。相較於因為期待獲得獎賞而行動,因興趣或嗜好行事的人的成績更好。

在失敗時,兩者的差別就會顯現出來。

因外在動機行動時,一旦失敗,就會輕易放棄;因內在動機行動時,即使失敗也會不屈不撓地繼續下去。這個跟當事人的性格無關,是腦部機制造成的差異。

如果是自己決定的事情,腦部不會覺得「失敗」

關係到動機的是內側前額葉皮質這個腦區,其作用會受到不同動機的影響。

因為外在動機,由別人決定行動時,該行動一旦失敗,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性會降低,馬上沒了幹勁。

相對的,因為內在動機,自己做出決定、採取行動時,即使失敗,這個腦區的活性也不會降低,對腦部來說不構成「失敗」,也就是並沒有失敗。

由別人決定行動時,一旦失敗,就會想「糟了,會被罵……」,在意著別人的反應。但是,自己做出決定並且行動時,即使失敗,也只會想「糟糕,這裡應該這樣做才對」,從中再學習。

人們常說「不要怕失敗」,我們會擔心失敗,是在由別人決定行動的時候,如果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不會感到害怕的,甚至連失敗的念頭也不會有,反而能夠成為自身成長的資糧。

這麼一來,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一直持續。因此,要練就「持續」的功力,就要打造內在動機。

那麼,如何才能打造內在動機呢?

事實上,內在動機會受到淡漠(Apathy)這個現象影響。只要了解淡漠如何發生,就能夠了解打造內在動機的要素。

透過自己選擇、採取主動,可以打造堅韌的心

淡漠是指腦部因為疾病或事故受到損傷,明顯不再主動行事,對於刺激也欠缺反應的狀態。

話變少了,不太主動做些什麼,這些是旁人看得出來的。看不出來的則是心情低落等抑鬱的情形,總之,其特徵就是沒有幹勁。

其實也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但就是沒有幹勁。雖然平常我們也會那樣,但是淡漠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甚至無關狀況,會一直持續下去。能力相同的患者,淡漠的人跟不淡漠的人,實際能夠發揮的能力會有很大的差別。

淡漠是因為以下三條神經迴路的問題引起的。

①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此處一旦受損,將失去主動選擇,也就是自己選擇的能力。自己選擇對腦部來說,有其十分重要的意義。像是依目的彈性行動、運用各種方法以達目的,同時,避免如第一章所介紹的,不經意地做出不當行為等,對腦部而言,這些都是自己選擇所帶來的效用。

②眼窩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此處一旦受損,來自依據呼吸與心跳等身體變化產生情緒的邊緣系統的資訊會中斷,會像變了一個人般。此時,雖然①的主動選擇功能不會受損,但是會漸漸不再自己採取行動。

③前扣帶迴:這個部位受損也是,將不再主動採取行動。

從這些狀況可以了解,為了不讓腦部失去興趣與嗜好,能夠保有內在動機,不可或缺的是自己選擇(①)與採取主動(②③)。也就是說,若能將其導入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夠培養出即使失敗也不退縮,並且從中學習的持續能力。

排名會奪走持續的能力

自己選擇不僅指決定未來出路等這類重大決定。

我們每天的所有行動,不是自己所選就是由別人選擇(指示或者被命令),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中,要盡可能增加自己選擇的機會。

但是,有樣東西會阻礙我們自己選擇的機會,那就是排名。

「要買○○排名第一的東西。」

「要做排名第一的運動。」

就連電視台報導的新聞也不是電視台自己選出的,而是報導點閱排名,所以觀眾看的其實是點閱率最高的新聞。我們身邊充斥著排名,一旦自己的行動由排名決定,就會吃著大家都在吃的食物、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關注大家都在關注的事情。

整個社會無法自己做決定,彷彿在生產製造「稍一受挫就立刻放棄的人」。

因此,為了自己決定行動,必須要與別人的評價保持距離,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就是覺得這個好吃,如果能夠如此有自信地做出選擇,那當然很酷。但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在意起別人的評價。

在意別人評價的理由是「因為不想失敗」。

不想買來的伴手禮被說「難吃」,為了避免那樣的失敗,所以選擇排名第一的「不會失敗的東西」。我們會為了確保安全參考排名。

但是前面也提到,正因為是別人所選擇的行動,腦部會將它視為「失敗」,而不會從中學習。

於是形成失敗就放棄→為了不失敗所以依賴排名→失敗就放棄,這樣的惡性循環。

現在就從本章學習徹底擺脫這個惡性循環的技巧吧。

不需要想得太難,覺得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做決定,甚至擔心起自己的選擇。要培養「持續」的力量,不是你要努力,而是要讓你的腦部處在能夠持續的狀態。

重要的不是你自己選擇,而是「當作是自己做出選擇」。

透過事後的「補充說明」得到想要的效果

在此介紹一則與「自己選擇」有關的著名實驗。

同時給受試者看兩張異性的大頭照,然後要他指出「喜歡哪位」。重覆幾次之後,接著給受試者看他所選的大頭照,請他說明「為什麼覺得這個人有魅力」。幾次當中會有一次,給受試者看的是他沒有選的人的照片,問他「哪裡吸引人」。

結果,沒有發現照片被掉包的受試者對於並非他所選的人,確信無疑地做了說明。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當然他的說明也是事後的補充。

其實,我們的腦部無法區分自己所選擇的真正理由與事後補充的理由。這個現象被稱為選擇盲視(Choice Blindness)。如同透過實驗可以了解的,我們的選擇就是那麼一回事。

所以不需要對「自己選擇」這件事情感到壓力,就算在做出決定的瞬間,理由是因為排名,也不需要說「因為是排名第一」,要把它當作是自己所做的選擇,並且盡可能充滿自信。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你的腦子,那是自己的選擇。

如此一來,就能在腦中打造出即使失敗,也要從中學習的態度。

最近有個政策宣導片,要民眾小心那些會邀功,說「是我做的!」的詐欺犯。我相信那些騙人的話多說幾次之後,一定會覺得真的是自己所為。

搶功也好,即使被託付的工作失敗了,還是可以從中學習,有一天一定可以立下同樣的功勞。

相反的,如果總說結婚對象是父母選的這類話,可以想見,結婚之後生活中發生任何問題,都會怪罪父母,不會努力去找出可以跟另一半好好相處的方法。

搶功、推卸對婚姻的責任當然不好,但是腦部就是有這樣的特質,對於自己選擇的事可以持續它,對於別人所選的事則會放棄。

理解之後,請試著將日常的瑣碎行動都視為「自己所選擇的決定」,並且在事後補充理由。

這麼一來,就能擺脫受排名影響而輕易放棄的惡性循環。

閱讀完整內容
持續的技術

本文摘錄自‎

持續的技術

菅原洋平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