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能量的混合體


情緒模式形成的五大方向

在上一章我們講了情緒的古老機制。實際上,每個人各自情緒模式的形成來源於五大方面。

第一,透過我們的幼年經歷形成的

一個孩子出生了,從生物角度上來講,是一個不斷自我學習的有機體出生了。一個人出生以後,會去探索自我,建立和世界的關係。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該用怎樣的行為方式、怎樣的情緒,去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達成自我保護?

針對這個問題,每一個個體形成了不一樣的答案。有的孩子傾向於用發怒、生氣、耍賴來控制家長;有的孩子傾向於用討好來讓自己獲得認同;有的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學會了自我貶低,他們會在心底認為自己是不好的,自己是笨拙的,自己是永遠不會成功的……當他自我貶低的時候,他會感覺安全;有的孩子使用僵住的保護策略,當他們犯了錯誤,只要僵在那裡一動不動,自然有大人去幫他收拾;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如果想要什麼東西,就必須要去搶、去爭奪……。

所以,童年的經歷是一段初始代碼,它形成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模式和行為上的策略準則。那麼和這些策略、準則、行為方式所匹配的,就是我們個性化的情緒模式。

曾經在工作坊中有一個同學提問,他自己是很聽話的孩子,在家裡面排行最小,父母很寵愛他。但是他總覺得自己獲得了太多的寵愛和關注,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學會了讓渡掉自己的利益,把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分給他的兄弟姐妹,這種方式使他在心裡面獲得平衡。

但是他的過度謙讓,兄弟姐妹並不領情。一些兄弟覺得他虛偽的同時,也會逼迫他讓渡更大的利益。當他們索取無度的時候,這位同學委屈、憤怒的情緒會逐漸升起。

這種情緒模式其實是在他的幼年形成的。因為在這樣的狀態底下他的生存是最安全的。一方面兄弟姐妹不會對他有太多的意見,另一方面他也可以照舊獲得父母的愛,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存的策略而已。

我們童年所形成的生存策略,幫助我們獲取當時的最佳利益。但是當我們逐漸長大,這種策略還是最有效的策略、行為方式嗎?不一定。

人的情緒模式會成為一種本能的神經反應,它的級別等級是原始的,但是它反應的優先順序是很高的,會蓋過理性的決策。所以,對於一個在童年就已經形成了的策略,有可能到了四五十歲,他還是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去行動。哪怕你知道了這種情緒和行為方式不好,但有可能還是控制不住。因為你神經反應的優先順序比較高,而大腦反應的優先順序比較低。

第二,從親人的身上無意識地習得

從父母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行為方式、情緒模式。這些行為會跟我們的父母非常像,甚至包括說話的口吻、發脾氣的方式、抱怨伴侶的行為、面對事物的態度等。

因為人是一種智慧體,是一種生物,隨時隨地都在學習。而他學習的來源無非就是自己的經歷和周邊人的反應模式,所以我們會學習到父母的情緒和行為模式。

人類擁有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讓我們無意識地對身邊的人進行模仿:

義大利科學家在二十世紀九○年代無意間發現了所謂的鏡像神經元。為了監看神經迴路活躍時的腦部,他們在猴子的腦中植入了電極。當猴子伸手拿堅果時,與移動手臂和握緊手指有關的神經元的活動被如實地記錄在儀器上。令人驚訝的是,即使猴子根本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而只是看著別的猴子伸手抓了一顆堅果時,這套動作的神經迴路也會被觸發。

不只是主管動作的神經迴路會被觸發、主管情緒的神經迴路也是如此,研究也因此說明了笑聲和眼淚為什麼會具有感染力。某個人因為聽到一個笑話而笑得前俯後仰時,會讓其他旁觀者的笑意迴路隨之被觸發。鏡像神經元打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人們不必實際經歷事情,就可以獲得和真實發生同等的體驗結果。

因此,為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人總是無意識地在內在模仿身邊的人。

第三,透過成年以後的學習

透過學習、看書、他人的經歷……我們會修正、調整自己一部分的情緒模式。

第四,從系統成員中所攜帶過來的情緒

如果你的身上有些說不清的強烈情緒,但是你也沒有經歷過那麼大的悲傷或者憤怒的事情,那麼很有可能這種情緒就是來自你的系統家族成員。

這和從父母那裡習得的情緒和行為模式不一樣。這個家庭系統成員你沒有見過,或者是從沒有跟他一起相處、生活過,但是你身上會帶有他的一些情緒。

可能你的家族成員經歷了一些重大的事件。比如戰爭、失去、婚姻失敗或者異常的死亡。從家庭系統排列的角度而言,作為後代的我們很可能會承擔我們這些家族成員的情緒。

情緒並不只是「你」那麼簡單,並不是「我有情緒了」這麼簡單。情緒背後的機制很複雜,但是形成的原因與幼年經歷、親人的情緒模式、家族能量是最密切相關的。

有個同學在工作坊中提問說,他從小就有一種身體裡有別人的感覺,很奇怪,也不敢對別人說,參與課程後知道可能認同了某個人,加上他經常用母親的眼光去看父親、憎恨父親,他發現是他認同了他的母親。後來做了一些認同和歸還的功課,感覺輕鬆多了。

第五,你的內在導向

如果你總是想要被看見、被人認同,若沒有獲得你想要的結果,就感覺自己很委屈。這種委屈的情緒也會投射在你的上司、伴侶那裡。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你會覺得畏懼、擔心。你覺得自己沒有力量,但是卻總想要證明給別人看。所以,別人不重視、不肯定你,你就會感覺很憤怒。

對於你的情緒,試著找找內在的原因。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在有一個信念,有個聲音,那是你對自己的判斷。

情緒是一種信號燈,是一個指示器,也是表象。你的信念才是核心,是內在最重要的東西。當你沒有發現限制你情緒的核心信念時,你總是覺得周遭的人和事全是錯的,全是在針對你的。其實是因為你內在對「自己是誰」是怎樣一個身分的定位「有偏差」,才會產生情緒。

這五大類原因很複雜,說明瞭解我們的情緒其實並不簡單,背後相連的是你的童年、你的家庭、你的家族、你的信念、你的成長環境……而這一切的因素形成了你牢不可破的情緒模式。

情緒反應是一種能量的混合體

要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為什麼這麼困難?

原因是這些情緒模式形成太早,或者隱藏得太深。上一章我講過一個例子,男性一生氣就把家裡的東西砸一遍。你可以從幾個角度去解讀他的情緒,一種是他在童年可能學習到了什麼。也許有相似經歷,每當他大發雷霆時,他的父母就會滿足他,或者幫他解除困頓,於是他在童年時就知道:憤怒可以表達我的界限和力量。另一種可能是他的父親也是如此。他從父親身上學到了,男人就是要有脾氣才能體現出力量。當然,也有可能這個情緒是屬於他的爺爺或者是其他的家庭系統成員。

在動物界,當雄性展示自己,或者要去搶奪配偶的時候,它們更多地會採取攻擊的方式──一種展示力量的方式。也就是說,從潛意識來講,男性或者雄性在暫時摧毀一樣東西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是很有力量的。

當我們從背後的各種角度去解讀一種情緒時,你會發現要改變這個人的情緒模式,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它和這個人已經緊密綑綁,甚至已經進入他的細胞神經記憶。

我們每一種情緒反應都是能量的混合體

你讓憂鬱的朋友們「開心點」,他卻怎麼也好不起來,因為每一種情緒都是能量的混合體。我們可以透過人體荷爾蒙的平衡水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憂鬱。那麼這種情緒的背後就是一種荷爾蒙的分泌,可能是腦內啡和多巴胺分泌過少。

舉個例子,當一個人感到憂鬱的時候,第一,有可能是他感受到了一種持續性的情緒低落,說明他內在的激素水平出現問題;第二,他的身體、呼吸,同時進入這種憂鬱的配套感受。比如身體緊縮、垂頭、眼神向下或者是呆滯,等等。

當情緒、身體都進入這種狀態以後,第三件很麻煩的事情來了,就是信念系統的轉化。信念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比如平時你相信「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可愛的」,但是當你進入憂鬱狀態時,你的信念系統會瞬間配合著完成轉變,開始懷疑人生。

信念跟情緒、身體是直接相關聯的。你不可能在情緒很低落的狀態下發出很正向的信念,除非你學習過相應的情緒清理、情緒釋放的內容,否則它只是一種自動的習慣。

也就是說,當你經歷這種低落的情緒的時候,你的信念系統瞬間也會轉化成負向的心理系統:「好無聊,人活著有什麼意思?得到那麼多東西又能怎麼樣?」這些情緒就會占據你的內心。同時和你的能量混合體捆綁在一起的,還有你過去的記憶。人的神經系統是互相配合著運轉的,你的情緒、你的神經、你的荷爾蒙、你身體的感受、你的信念、你的記憶,都是組合在一起的。

當你感覺不好的時候,那些不好的記憶就會被翻起,哪怕是快樂的記憶,也會被染上不快樂的印記。這種情況下,你對未來的預期也不那麼樂觀。所以當你跟一個憂鬱的人說「你開心點」,他們的情緒不會有任何好轉。因為你並不明白他們身體正在經歷的那種憂鬱的感受、憂鬱的激素、憂鬱的身體狀態、負面的信念、負向的記憶和對未來負向的期待,是怎樣捆綁在一起成為牢不可破的整體的。

舉個通俗的例子,當你突然聽到你的伴侶說要分手的時候,你感覺天突然就變成黑色、灰色的了,整個世界都不好了,同時你看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可愛了,彷彿都很討厭一樣。

改變情緒的困難還在於,當你進入能量混合體以後,你很容易失去對自我的覺察,而陷入情緒中。所以當你一旦掉入這個情緒時,需要馬上警覺起來:「我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我該怎樣去調整?」否則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處於這種狀態中,把所有理性的方法、技巧都扔掉。

你學會了游泳,學會了騎車後,已經好多年不騎了、不游了,但是只要你騎上自行車,跳到水池裡的時候,你馬上就會想起來自己應該有的動作。你甚至不需要去記憶,不需要去想。因為你的身體有記憶,你的細胞有記憶,你肢體的平衡、感覺有記憶,所以它就自動被喚起了。同樣的,為什麼一遇到相似的事情,遇到相似的人的眼神,你的念頭和情緒就會升起,它已經變成一種強化的身體記憶了。當這個事件一發生,想法一來,那套機制就被喚起了。

我們每個人都在情緒中追逐快樂,也在情緒當中受苦。

我們想要賺錢,想要獲得美好的關係,獲得健康、財富、安全、和睦、和平,獲得別人的認同、讚美,獲得成就感。那麼這所有的一切,外在物質世界的一切,是怎樣讓你感受到快樂的呢?都是情緒。

我買了一輛車,我很開心;我到一個地方去旅遊,我很快樂;我得到了某一個職位,成為某種人,有了社會地位,我很喜悅……這都是不停追逐的快樂。對於另一種人而言,一個甜蜜穩定的家庭,就足夠讓他們幸福。

這些快樂滿足和幸福其實最終都是情緒而已。我們在外在物質世界追求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體驗到情緒的快樂。

情緒的快樂就是荷爾蒙的分泌而已,是一種化學反應。千萬不要小看情緒。因為你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努力的一切都是為了情緒。可以想像一下,你想要獲得很多錢和成功,你可能會獲得喜悅、幸福、滿足感。

你需要的真的是錢嗎?需要的真的是成就和地位嗎?不是,其實就是那一剎那到達了那個階段,你對自己的認同,以及別人對你的認同而帶來的快樂的感覺。我們追求的一切最終都是一種主觀的體驗而已。

既然是追求一種主觀的體驗,那麼我並不一定要那麼多的錢,那麼高的地位,有那麼大的房子才可以體驗到快樂,對嗎?我們有辦法從主觀上去控制它。

最近許多明星、名人備受憂鬱症困擾。從某一種角度來講,他們功成名就,自己也很有才華。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是會被憂鬱圍困呢?這說明在這個階段,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外在物質世界的一切,已經沒有辦法讓他們的情緒獲得刺激和快樂感。相反,痛苦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

這也就是人感到痛苦的地方。當你沒有錢的時候,你幻想著有一天有了錢,有了這些東西,你會很開心。但是當你真正什麼都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可能情況比之前更糟糕。

所以我們透過追求外在的一切來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也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得到滿足。你想要比別人更好,更有成就,想要獲得安全感,想要有權力,想要放縱,想要獲得感官的刺激。這條路在某一個階段是可行的,但是最終你會發現它沒有辦法完全滿足自己;你會發現,無論你如何有成就,如何有錢,我們的人生八苦是無法逃掉的。

你獲得的越多,你可以失去的就越多;你想要控制的越多,你的痛苦也就越多;你的念頭越多,恐懼也就越多。所以瞭解我們的情緒模式是如此重要,因為這些痛苦沒有辦法自行解除。

有的人把情緒平衡理解為跟隨內心的感受,對情緒說「是」。他們內心覺得「情緒是怎麼樣的,我們就允許它表達出來」。這其實是一個迷思,他們並沒有用一種情緒平衡的觀點去看待情緒,只是拿了當中的一小部分來對待所有情緒。所以情緒的處理和平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閱讀完整內容
為什麼別人講一句就爆炸?找到你的情緒觸動按鈕,清理負面信念,不再被綑綁的轉化練習

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別人講一句就爆炸?找到你的情緒觸動按鈕,清理負面信念

盧熠翎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