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一個黑洞伴侶嗎?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解讀對方主動而刻意的對立或攻擊,為「不愛我」或「不夠愛我」的負向情感訊息。但其實這是對方在面對衝突壓力的不安下,基於過往創傷,不自覺啟動的心理防禦機制與模式。

撰文/胡慧嫚


▲圖片/Pexels

能擁有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是我們每一個人渴望的幸福。但在整個過程中,相愛的兩人要一直牽著手不放開彼此,需要一起面對的挑戰和困難著實不少。比如說,在關係中雙方言行反應上難以調和的衝突和差異。從表面看來,我們往往會解讀一種對方主動而刻意的對立或攻擊,是對方「不愛我」或「不夠愛我」這類負向的情感訊息,我們卻不知道,這其實是對方在不安作祟下不自覺啟動的心理防禦機制與模式。

如果我們沒能辨識出伴侶或者自己的防禦機制與模式,就可能產生誤解,並且被隨之而來巨大且反覆的失望浪潮所吞沒。即使是相愛也努力相守的伴侶,也往往可能成為關係中一再出現的無解衝突,甚至讓一段親密關係就此崩解斷裂。

防禦的背後,藏著創傷的黑洞

心理學有一句話說:「哪裡防禦最深,哪裡就藏著一個(創傷的)黑洞。」通常在關係中出現防禦的時候,我們自己常常是沒有意識到的。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們沒有覺察的就會啟動防禦機制和模式呢?那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很脆弱的、很痛苦的,像是一個過往創傷的黑洞存在,我們下意識直覺需要去保護它,好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

前陣子我在網路上看了一部美國的心理諮商紀錄片《伴侶諮商(Couples Therapy)》,其中一對夫妻Annie 跟Mau,先生Mau 每當在關係中出現壓力或衝突的時候,常常就會出現防禦模式——離開(也就是薩提爾女士所說的「求生存的應對姿態」中的「打岔」)。太太Annie 對此總是感到莫大的挫折和孤單,充滿了面對黑洞伴侶的無助和痛苦⋯⋯

用離開(打岔)防禦的黑洞伴侶

劇中有一幕,當夫妻兩人跟諮商師的談話,開始碰觸到婚姻關係裡比較核心的衝突跟差異,也就是壓力開始產生的時候,原本坐在沙發上的Mau就站了起來。這時候太太Annie眼神非常慌張,手伸向Mau,焦急地問:「你要去哪裡?」其實Mau 就是坐不住了,他必須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凝結的空間和情境。他起身離開(沙發),開始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到處看看各個書櫃、拿拿各種物件⋯⋯這就是防禦模式—離開(打岔)的啟動。等到他走一走好一點了,在Annie 焦慮眼神的跟隨之下,他回來再度坐下了,可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的眼神還是在看看上面、看看左右,而不會聚焦去看眼前的Annie或是對面的諮商師。在這個「迴避」的動作裡,我們看到某個程度,他仍必須處在一個「離開」的狀態裡安頓自己。

後來當他們又開始繼續往下晤談的時候,Mau說:「哎呀,其實婚姻中本來就有很多挑戰,不用太嚴肅嘛⋯⋯」為什麼像Mau這類以離開做為防禦機制的黑洞伴侶,常常會出現這樣的言詞?這是因為嚴肅就表示認真,而認真就意味著:好好的看我們的問題,好好的找一個解答,好好的討論,好好的做個連結⋯⋯而這些全都是要把他「定」在那裡,「定」在那個討論的焦點上。但對於Mau 來說,當爭執、衝突、壓力、危險等等出現的時候,他的防禦機制就是離開(打岔),他想要的和喜歡的「輕鬆一點」,就是一種可以逃開,可以創造出(呼吸/喘息)空間的方式。因為對於以離開做為防禦機制的人來說,「面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我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面對這樣的黑洞伴侶,Annie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情?從她的語言和非語言訊息:包括當她看到Mau站起來,她的眼神很慌張,表情很緊張,然後她的手放在沙發靠背上伸向Mau,好像很害怕他走掉而想要抓住他⋯⋯我們可以大略得知,Annie 的求生存防禦機制很可能是(渴望和伴侶緊密連結,害怕關係斷掉)「討好」應對姿態。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劇中一段諮商師和督導討論(求助)的談話裡清晰看見。劇中諮商師跟年長的督導說:「我好像一直要很努力跟Mau 保持溝通和連結,感覺要很小心,不然他是不是會剪掉線就走了?」諮商師後來跟督導講了很重要的一句話:「我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其實諮商師說的這些話,不但是她真實的感受,同時也精準地道出了Annie 在這20 幾年的婚姻中和Mau 相處的心情。

只是啟動這個離開(打岔) 防禦機制的Mau,其實也並非有意為之。我們每一個人的防禦機制,除非是開始走上覺察進化的改變旅程,否則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不自知的。因為那個痛苦的黑洞或創傷,往往都停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在我們過往的受傷經歷裡,如果那個當下實在太痛苦了,比如說Mau有一段創傷的成長歲月,有一回他離家整整3天,甚至沒有任何一個家人發現他不見了。Mau 的痛苦在於「沒有人在意我,但我很需要被看見,我很需要被照顧」,當我完全無法被滿足的時候,那個巨大的痛苦和傷心只能靠徹底放空來遺忘,也就是薩提爾描繪打岔應對姿態的人,既離開自己,也離開他人,甚至也離開整個存在情境,一種全然地離開。
停留在原地 就是一大跨步

不過就像所有看似艱難無解的關係中,愛都能拓開困境,透出微微的亮光,Mau也並非完全無法改變。在劇中,他在諮商室的桌上畫了(距離有點遠)的兩個圓,然後跟Annie說:「現在的狀況就是我在這裡,妳在那裡,就是這樣,可是我也盡力做了,不要要求我往前靠過去,因為我已經竭盡所能了。」

如果你的伴侶是像Mau一樣,是以離開作為防禦機制的人,其實他不是針對你,也不是不愛你。當我們和伴侶有差異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很渴望對方能往我們這邊移動,但是就如同Mau所說的,對於以離開做為防禦的人來說,他們待著沒有跑掉,他們停留在那裡(就像Mau的離開沙發,卻沒有離開房間),對他們來說,就已經是很努力地跨了一大步了。

如果身為伴侶的我們能夠看到這一點,能夠理解當他停在那裡,他已經在努力著不照著原來求生存的防禦模式在走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因為這樣,所以其他的距離都要靠我們來跨步,只是如果我們多看到這一點,多理解這一點,我們會對這個關係多一份溫暖和安心,多一點繼續往前的動力。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關於防禦機制背後的黑洞創傷,需要負起責任,能夠擁有力量來創造改變的是我們自己。至於伴侶,也不是沒有功能,他會是很好的「助行器」,但是要跨步的主體,必須還是自身。所以Mau要為自己改變這個離開的防禦模式,同樣地,Annie也要為她強烈需要抓住和靠近的討好模式做出進化與創造。在一段長遠的關係當中,需要的是兩個人持續的成長和改變。

持續的愛,有著巨大的成長與美麗

雖然放棄有時比堅持更容易,但如果我們能夠和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一起去書寫、積累一段歷史,儘管過程中有著讓彼此覺得很困難的事情,都還是去找到一種方式持續的愛對方,在這其中,就有著巨大的成長跟美麗。薩提爾女士說過很美的一段話:「因為相同,讓我們有共鳴,讓我們產生連結。因為相異,讓我們彼此成長,讓我們更豐富。」

這就是關係的美好,這就是愛的美好。不是只有明亮美好的一面,同時也允許悅納憂暗、痛苦的一面,但是憂暗和痛苦,也能協助我們實現更豐富的成長、更好更真實地療癒。最後我們都可以修復過往,然後重新回到那個完整的自體。我們既可以獨立的生活,也可以跟別人好好的、穩穩的連結,這是我們值得擁有的完整。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4/1月 第554期

本文摘錄自‎

你也有一個黑洞伴侶嗎?

張老師月刊

2024/1月 第5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