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回憶,儲物行為整理心法

為什麼這些看來不需要、沒意義的小東西,會持續地增加、又難以捨去?丟東西之所以會感到不安,是因為要面對「切斷過去連結」和「未來將會缺乏」想法所帶來的複雜情緒,因此,關鍵在於怎麼在丟掉過程中保持安心。


圖片/Freepik



東西捨不得丟,是你我都有的經驗。雖然不會用到,但因為「具有紀念價值」所以留著;雖然放久舊了,但因為「未來可能用到」,也留著。留下物品就像上癮一樣,入多出少,家中空間也越來越少,當家人或自己感覺到太「超過」了,甚至影響到心情、生活與環境安全,那可能要思考,會不會是罹患了「儲物症」(hoardingdisorder)。

儲物行為不一定是疾病症狀

「儲物症」是一個精神科診斷,但「儲物行為」不等於「儲物症」。「儲物行為」有可能是個人特質的一部分,有人就是難以割捨物品、有人就是覺得總有用到的一天,而丟東西這個動作,除了把物體本身捨去外,同時需要面對心中複雜的情感。和上癮最大的不同,是蒐集物品本身不會有放鬆、舒服的感覺,這和喝酒、抽菸這樣的行為不一樣。

蒐集起來的物品有兩種,一種是與「過去」某一段時間、一份回憶連結的物品,丟了就如同切斷與過去的連結,什麼都不再有了;另一種是「未來」某場合中可能會用到的物品,丟掉之後將來需要重新準備。無論是難與過去切斷連結,或是為了未來需要先準備,把東西留下來,邏輯很清楚。

不過,無論是個人特質或是精神疾病,過去連結或未來需要,面對「丟東西」這困難的舉動,有一些心法可以與大家分享。

首要心法:自己心安!

會不會囤積得太超過了呢?有一小部分的人可能會有自覺,但多數人往往是經由親友多次提醒、建議或衝突,才漸漸有蒐集太多物品的知覺。然而,關於是否太超過,請先嘗試問自己,這樣蒐集物品,是否減少了居住空間?有沒有改變生活品質?或是否影響家中氣氛與同住家人的情緒?

如果其中一個答案是「有」,且自己也想要嘗試調整改變,那解決的心法就是回到「心安」的狀態,心裡安定下來,才有下一步改變的機會!丟掉物品讓人感到擔憂、恐懼,我們要如何讓自己維持心安呢?

改變自己並不容易,改變家人更是一大挑戰。當家人蒐集太多東西,要幫忙將這些東西丟掉,說來容易,做來極難,一不小心便成為衝突引爆點,若是私下偷丟,又猶如裝著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被發現便可能引發衝突、難以收拾。

囤物的家人在想什麼?為什麼這些看來不需要、沒意義的小東西,會持續地增加、又難以捨去?一樣地,我們要回到「心安」,因為物品丟掉就不安心,不安心就會焦慮煩悶不舒服,因此,關鍵在於心甘情願地丟掉。

從容易達成的目標開始嘗試

丟東西之所以會感到不安,是因為要面對「切斷過去連結」和「未來將會缺乏」想法所帶來的複雜情緒,當好不容易決定整理物品,心中反覆想的卻是這東西「很有紀念性,我要留著」、「有朝一日就派上用場,先留下」,導致丟東西面臨重重關卡。

必須先提到的是,當我們知道丟東西很不容易,在嘗試挑戰時就要從「容易達成」的部分開始進行。因為容易達成、方便進行,挫折感就不那麼大,我們也更安心。為了讓自己心安,我們分成五大嘗試方向:

1. 先想像心中期待的樣子

整理前先想想,對空間的期待與丟東西的目標是什麼。當想要開始嘗試丟東西前,讓我們畫張藍圖,一同想像,是希望哪些部分能有所改變?改變後會對自己、對同住的人有什麼影響與好處?

「我希望房間空間可以更大,這樣比較舒服」、「我要活得更輕鬆,丟東西是開始改變的象徵」、或「清出這空間後,我想要讓他變成我要的新樣子」,無論想法是什麼,都先自由想像,如果能多做些,還可以把這期待寫出來,作為紀錄更好。

2. 分成多個小計畫進行

將整理東西的計畫,按照空間、時間或自己的體力分成許多小計畫。比如,按照空間細切分成儲藏室的A 櫃、書房的第三層書架、或衣物的最底層抽屜,每一次的整理,就專注在某一個空間就好,其他的都暫緩;若按照時間與體力,則可以切成今日15 分鐘,明天20 分鐘,每一次的時間配置,先不用太多,能夠達成小計畫,還能維持心安,才是這時最重要的。

更有趣的做法是按照「公斤重量」做為計畫評估法,這次加起來要丟1 公斤、下次2 公斤,在測量的過程中,會有另一種成就感。而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要讓自己在整理當下,不會感到不自在、也不會增強太多心中負擔,這些需要多次練習。

3. 容易丟的先丟

面前有那麼多「待丟清單」可能要丟,哪些是應該優先處理的呢?總歸一句話,那就是「容易丟的先丟」。尤其是需要整裡的東西很多時,難以取捨、猶豫不決耽擱太多時間,就更難持續整理。

如果面臨難以決定物品該不該丟時,可以先把它放在「暫留區」內,難的放一邊,簡單的先處理,等到整理接近尾聲時,再回頭來作決定。若還是無法決定,代表丟棄這項物品還是會讓心不安定,這時不用勉強自己,留到下次也沒有不可以!

4. 難割難捨,不如做紀錄

許多東西難以丟掉,是因為它有紀念和代表性,「這是年輕時最喜歡的書」、「這花了好久才買到的紀念品」,我們不想忘卻這份珍貴的回憶,也無法否認這些物品是情感上的依託,然而矛盾地,這些東西又確實地占據著生活空間,兩難之中,可以嘗試用不同方式保存它們,例如拍張照片(或電子檔)!

從實體物品轉變成雲端空間,情感猶存、記憶還在。如此一來,用不占據實體空間的照片檔案作為紀錄,瀏覽照片(或檔案)時,過去那段回憶情感仍然可被喚起,那麼實體物品重要性降低,留下物品的想法也不會如此執著。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2/3月 第531期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6/堆積如山的回憶,儲物行為整理心法 ☉廖泊喬

張老師月刊

2022/3月 第5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