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中暑了!別慌,這樣做!

全球暖化現象讓夏天更熱了,端午節過後,台灣也進入夏季炎熱高溫,氣象局高溫警報不斷,身為容易中暑高危險群的嬰幼兒,爸媽帶孩子出門或在家,都要小心嬰幼兒中暑的危險!而如果中暑了也別慌,教你中暑的處理、防範之策,讓孩子安心度過高溫夏天。

採訪撰文/林宜屏 
諮詢/博愛馬光中醫婦幼診所院長林穎欣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中暑的定義?

博愛馬光中醫婦幼診所院長林穎欣指出,要先了解何謂「中暑」?人體在沒有辦法正常散熱的環境中,造成身體核心溫度升高到超過40.5度時,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就會出現異常,造成中樞神經功能產生障礙,甚至有些比較危險的會產生昏迷,或者危及生命危險的一個狀況出現,這是中暑的定義。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藍士凱醫師補充:中醫認為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

「陽暑」是因長時間在高溫、通風不良、且濕度高的環境下活動,即使流了很多汗,也無法排出身體多餘的熱的狀況,產生多汗、口渴、頭暈、頭痛、倦怠等症狀,可以用刮痧來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熱氣排出,解除陽暑症狀。

而「陰暑」指是的是寒邪閉塞體表者,這類型的族群多數時間待在冷氣房、經常進出室內室外者,或吃太多冰飲者,與陽暑有明顯症狀不同的就是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無汗」是最大特徵。中「陰暑」者不建議刮痧,反而要飲用有薑片的茶湯,使身體加速發汗,才能解除不適。


▲中暑白話說就是人體在高溫下散失體溫調節功能,造成中樞神經失常,出現危害生命的狀況。

西醫則將中暑歸類為熱傷害中的一種,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歸納出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等四大類。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

中暑為4種熱中暑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stroke)。

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不管中西醫,只要體溫超過40°C,就是中暑。

嬰幼兒是中暑高危險群

俗話說的好:「預防勝於治療」,在這天氣越來炎熱的日子裡,民眾應具備對抗高溫的能力,除了保護自己,也要多關心家中親朋好友,尤其是被列為容易中暑的高危險族群。誰是高危險族群?

其實任何人都可能發生中暑,但其中又以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等為高危險族群。

其中,又以嬰幼童最危險,因為隨著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體溫升高的速度比成年人快3~5倍。又加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於「冷」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表達都還沒有完全,所以散熱與適應溫度的能力都會比較差,所以會比大人更容易中暑。


▲嬰幼兒如果中暑會看起來沒有精神、全身無力。

嬰幼兒六大中暑症狀

如何判斷有沒有中暑?林穎欣院長分析大部分有五大症狀:

第一,全身無力、沒有精神。

第二,頭暈想吐、食慾不振。

第三,皮膚外觀看起來發紅乾燥。

第四,呼吸跟心跳都加速。

第五,身體摸起來體溫很高。有些症狀,甚至會讓家長與好像有點要感冒的症狀混淆,但林穎欣院長表示,因為中暑後,身體無法正常流汗,皮膚不會濕濕的,摸起來就會感到悶悶熱熱的,溫度很高,與感冒是不太一樣的。


▲還在餵奶階段的嬰兒,可以請媽媽餵奶!因為奶水含有大量水分。

此外,林穎欣院長提醒還有一個專屬嬰幼兒的第六點症狀:囟門凹陷。人類頭蓋骨由骨頭所組成,兩條頭骨骨縫的交叉處,就是囟門。人的頭上總共有6個囟門,其中最容易被摸到的就是前囟門,其次為後囟門。後囟門大約於剛出生1、2個月時就會閉合;前囟門一般在1歲至1歲半關閉。

當囟門尚未完全閉合前,如果腦壓比較高,囟門就會突起;如果寶寶脫水,囟門就會凹陷。所以如果有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出門或者坐在推車裡,如果擔心嬰幼兒有中暑狀況,就可以觀察前囟門是不是呈現一個比較凹陷的狀態。


嬰幼兒中暑處理,把握兩大原則:散熱、補水!

嬰幼兒中暑的話,該怎麼處理呢?林穎欣院長提醒把握兩大原則:散熱、補水!

一般建議先趕快轉換環境,到比較陰涼的地方,然後用濕毛巾或紙巾沾水,擦拭身體大動脈經過的地方,比如:頭部、頸部,甚至大腿鼠膝部,讓體溫可以快速降下來。如果意識正常,就慢慢的補充水分,千萬不要是一次大量灌水,要分次補充水分。

如果比較大的小朋友,也可以同步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讓電解質趕快平衡。所以如果要補充運動飲料的話,最好還是要加一些水,以免濃度太高或者太甜,對中暑其實也不好。

如果是還在餵奶階段的嬰兒,可以請媽媽餵奶!因為如果有些是輕微的中暑,母乳其實含水量很高,所以可以增加餵奶的頻率,讓小朋友補充水分。如果已經有開始在吃副食品的話,可以在小朋友兩餐之間,趕快補一點水分,這些都是可以做到一些簡單的補水動作。


▲夏天在戶外最好幫孩子戴上帽子,做好物理性防曬。

嬰幼兒中暑防範3大招

該如何防範嬰幼兒中暑呢?林穎欣院長提共三大招。

第一招,少量多次多喝水:

防範第一守則,就是要注意小朋友要多喝水。在室外時,喝水其實不用固定的量,因為不同年紀或者活動量不一樣的小朋友,需要的補水量不太一樣,所以記得提醒小朋友要喝水就可以。喝水以少量多次為主。


▲嬰幼兒補充水分時,最好少量多次喝水。

第二招,不處在太陽直射的地方:

處於室外,不要讓嬰幼兒在太陽直射的地方。如果有推車,可以把頭頂蓋蓋下來,讓推車保持涼爽,但要記得不要過度封閉,以免空氣循環不佳,變得更熱。有些家長為了不讓陽光曬到寶寶在嬰兒車加蓋毯子或因為疫情而罩上透明罩子,卻反而使嬰兒車形成密閉空間,但不通風的嬰兒車狀態就如蒸籠一樣,溫度很高。

建議家長們如果使用遮陽罩,可以打開嬰兒車的通風窗透氣,或使用遮陽傘給孩子遮陽,擔心孩子太熱也可以帶個小扇子/小風扇。如果有帶小風扇,可以讓風扇對著嬰幼兒旁邊追,不要直接對著嬰幼兒身體吹,讓風扇產生空氣對流。

別以為待在戶外才會中暑,當氣溫過高,室內空氣不流動,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就容易中暑!所以,盡量不要待在會直接曬到太陽的窗邊或陽台。

第三招,戶外要做好物理防曬:

在戶外要做好物理性的防曬,比如可以幫小朋友戴寬邊帽子,讓擋住陽光的區域稍微比較大,讓遮到的地方溫度比較低;還有穿比較薄、比較透氣的衣服,這些都有助於身體的散熱。

英國國家健保局提醒家長們,小於6個月的新生兒要避免直接曬太陽,因為他們的皮膚中黑色素的含量較少,不能很好地保護皮膚免於曬傷。即使是稍微大一點的寶寶也應該儘量避開毒辣的陽光,尤其是夏天上午11點至下午3點紫外線最強的時間。

如果去泳池或海邊需要長時間曬太陽,兒童可以擦一些SPF30或以上的嬰幼兒防曬霜(確保產品可以阻擋UVA和UVB射線),戴上寬邊的遮陽帽來保護臉部和頸部的皮膚。但6個月以下的小朋友不能使用防曬品,一般建議2歲~6歲,寶寶皮膚防護力比較強一些,再選擇嬰幼兒專用的防曬品。


▲夏天戶外拍照時,要注意孩子所處的地方,如果是石材或水泥等易吸熱材質,容易造成燙傷。

爸媽幫小孩戶外拍照要注意坐下的材質

此外,林穎欣院長在門診中還觀察到夏天爸媽帶嬰幼兒出去時,比較容易忽略的行為,反而很容易造成嬰幼兒的中暑或燙傷!那就是太陽下幫嬰幼兒拍照沒注意!

「現在很多爸媽都喜歡幫小朋友拍照,要提醒爸媽一定要注意就是幫寶寶或者比較小孩子做好物理性的防曬外,此外,在大太陽底下的時間不要太長!有些爸媽為了想要幫小孩拍很漂亮的照片,讓小朋友在大中午時坐在公園的石板椅子或者溜滑梯上拍照,如果發現小孩一直在哭,就可能是孩子覺得坐的地方太燙了不舒服!因為公園或者戶外的椅子或溜滑梯、盪鞦韆手扶的地方等,常常是石頭、水泥或者鐵的、金屬材質,非常容易吸熱聚熱,太陽曝曬下溫度其實並不低,拍照時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被燙傷了,甚至不知不覺讓身體吸收過多的熱量,造成中暑。」防範中暑,西瓜、綠豆、薏仁、仙草、愛玉是好物!

那麼防範中暑,中醫師有什麼建議呢?中醫出身的林穎欣院長,建議爸媽們可以用比較天然的食物解暑熱!

「一般來講小朋友一旦中暑,如果不是很嚴重的狀況下,中醫都會第一優先建議用比較天然的食物解暑熱。比如,夏季當季的時蔬就是絲瓜、西瓜等瓜類。如果中暑情況輕微,可以吃西瓜,因為西瓜果肉約有90%都是水,只有剩下10%是營養成分,又富含鉀離子,可協助體內的鈉離子排出體外,具有利尿與消水腫的功能,可以讓體內的的熱趕快退下來,又可以兼顧到幫身體補水。」

此外,也能吃一些像綠豆、薏仁或仙草、愛玉這些天然的食物。綠豆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屬涼性、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保護脾胃;薏仁可消暑、清熱,也有美白、消水腫之效;仙草,治中暑、解渴,《中國藥植圖鑑》稱仙草「為清涼解渴除暑劑」;中醫認為,愛玉屬性偏涼,可消暑解熱、生津止渴,適合夏天容易中暑、口乾舌燥、經常熱到頭昏腦脹的民眾食用。

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仙草!因為仙草性偏寒涼,過量食用或吃得太冰,對腸胃消化系統會造成負擔。平日消化系統比較虛弱者、正值生理期或孕期的女性,都要不宜吃太多。

而像山楂味酸,甘,微溫,可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山楂;具有消暑利濕的荷葉;味酸、澀,性平無毒,具斂肺生津的烏梅等,都有一些清暑、益氣解熱的功效,然後也會讓腸胃比較舒服,也能改善中暑後食慾不振的狀況。

此外,也能加入補肺降火生津液的西洋參、清熱降火的麥門冬、能增加身體保護力的五味子等,將這些中藥一起泡茶或煮來喝,做成預防夏季中暑的保健茶飲。

林穎欣院長提醒以天然食物補充水分、消暑之餘,要注意糖分的攝取!「比如說像西瓜糖分就比較高,所以先讓小朋友吃一點點就好,然後看看小朋友的反應,如果熱有退下來,原則上就可以停掉了,不然怕吃多了,反而因為含水量過多,造成小朋友腹瀉。」


▲綠豆、薏仁、仙草、愛玉是消暑好物!

幼兒夏天口味清淡為佳,減少甜食攝取

最後,林穎欣院長要提醒爸媽們,夏天最好讓孩子吃清淡的菜色。「夏天時,大人們會比較喜歡吃一些酸辣開胃的菜,但小朋友可能就不太行,吃多了怕會過度刺激、損害孩子的腸胃,造成腹痛、腹瀉。所以,爸媽在孩子面前最好盡量忍住口慾,不要當孩子面吃重口味的菜色,才不會引起孩子也想吃的慾望。讓孩子吃清淡口味,能養好脾胃與腸道,要知道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養好就能讓身體多很多健康本錢。」

爸媽還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甜點」!如果孩子常常動不動就吃甜點,像夏天常常吵著要吃冰淇淋、冰棒等,無形中會擠壓到孩子吃正餐的空間,變成不想吃飯,這樣就做不到營養均衡,長時間下來,小朋友的腸胃消化還有營養的吸收等,其實都會變差,進一步造成身體調節失衡,就會影響到健康。 閱讀完整內容
嬰兒與母親2024/7月 第573期

本文摘錄自‎

嬰幼兒中暑了!別慌,這樣做!

嬰兒與母親

2024/7月 第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