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燕珩、馬揚異 研究員/李季洋
早上八點多,第一節上課鐘響,環視彰化縣埤頭國中的校園,有間教室悄悄熄了燈。導師帶著全班二十三個孩子「出走」,興奮跳上車,朝著西濱海岸直進。今天,他們暫時放下課本,把教室搬到二十公里外的濕地,來場沉浸式的教學體驗。
半小時的路程,大夥兒來到有「黑色大地」之稱的芳苑潮間帶,這片全台最寬廣、向海延伸長達五公里的黑泥灘地,有機物質豐富,蘊含魚、蝦、蟹、貝類等多元生態,也是台灣具代表性的養蚵重鎮。
看生態、農漁斜槓識鄉土
黑色大地上課 傳承百年「海牛採蚵」
但比起自然生態,黑色大地更著名的是保有百年的「海牛採蚵」特色文化;原來,當地的黃牛「半農半漁」,不只幫忙犁田,也會下海協助採蚵、運蚵,形成獨有的農漁村面貌。
在芳苑人眼中,海牛拉著蚵車往返海面與陸地,是習以為常的生活風景;但對一鎮之隔的埤頭孩子,卻是前所未見的新鮮事。於是,芳苑國小去年起與海牛業者合作規畫這套特色遊學課程,開放外校參與,就像是堂以潮間帶為教室,領著孩子們海天之間看生態、農漁斜槓識鄉土的永續公民課。
這天,埤頭國中不只來了一班師生,連教務主任、組長也全程參與「朝聖」。一行人換上潮間帶專用的「撻米鞋」,乘坐一輛輛鐵牛車(柴油動力車),伴著咚隆隆的馬達聲與鹹鹹的海風,一路越過堤防,沿著退潮才會出現的海道,前進海中泥灘。
幾分鐘後,一名蚵農駕著由黃牛「阿尼」拉動的牛車,從遠方緩緩走來,引來孩子們陣陣驚呼。眼前皮膚黝黑、口才辨給的導覽講師魏清水,人稱「阿水」,十五年前,俗稱「八輕」的國光石化煉油廠開發案預定落腳芳苑,掀起風風火火的抗爭行動,阿水就是當年號召地方守護濕地和海牛的重要旗手。
戶外體驗更能激起學習動力
15所學校開枝散葉 串接在地風土人情
國光退場後的十三年間,他持續發揚海牛文化,二○一六年在阿水的申請下,芳苑「海牛採蚵」獲准登錄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但近幾年,蚵農老化、機械取代牛隻,芳苑從全盛時期達四百多隻海牛,現在僅存五、六隻,他不甘家鄉文化凋零,四年前再成立「芳苑海牛學校」,自己當起校長,規畫體驗活動之外,也教人培訓海牛。
曾接待過五十國以上旅客的阿水,如今成為遊學課程經驗最老到的講師。他讓學生輪流坐上牛車體驗,細說海牛文化的由來;帶孩子現場復育赤嘴蛤,抓著泥沙裡的蟹類講解濕地生態。幽默風趣的他,導覽不時穿插有獎徵答,把場子炒到連教務主任都不自覺頻頻舉手搶答。
「比起在學校上課,體驗課多了很多樂趣,看起來像是在玩,無形中卻學到很多知識。」走完整天課程,埤頭國中學生黃庭芳意猶未盡。同行的老師陳信任也觀察到學生的改變,他有感地說,多數在埤頭長大的孩子,父母忙於工作,很少帶他們走訪其他鄉鎮,這趟遊學跳脫課本的理論,透過戶外體驗,更能激起學習動力,「以後再看到課本內容,孩子就能把實地經驗帶進來,幫助他們拓展眼界。」
在推展特色教學的路上,芳苑國小不是孤軍,如今在彰化縣已有十五所學校開枝散葉,推出系列串起在地文化、產業和風土人情的遊學課程。只是,當初誰也沒料到,讓這條教育鏈迅速串接的關鍵,竟源自一場戲劇性的廢校風暴。
去年三月,全校只剩二十九名學生的潭墘國小,被彰化縣府公告下學年度將停辦,成為大城鄉四年內第三所被廢校的小學。學校接連熄燈,讓居民憂心教育秧苗被拔起,將帶走偏鄉生機,一時之間,地方掀起激烈抗爭,小學生寫信向總統求援,監委前來關切⋯⋯。
但這場少子化危機,卻意外成為彰化縣推展特色教育的轉機。
熄燈國小變身「特色遊學中心」
為沉寂鄉鎮注入新動能 消弭質疑聲音
「那時社區希望學校活化轉型,能發揮不同的教育功能。」特色遊學中心課程督學陳啟川回憶,當時彰化縣教育處內部提出「做中學、玩中學」的構想,同時又要能結合在地產業和文化特色,在熱血公務員集思廣益下,從校園走到戶外、推動跨校遊學的創新點子,就這樣逐步成形。
潭墘國小的退場與變身,幾乎無縫接軌。去年三月確定停辦,五月就火速轉型「特色遊學中心」總部,教育處第一時間盤點全縣既有的特色課程,找來七所發展成熟的種子學校先發上陣,陳啟川則扛下總舵手重任,帶領團隊進駐遊學中心總部。
他來到潭墘校區後,開始盤點社區資源,量身打造在地遊學課程。總部所在的大城鄉盛產小麥,他就規畫一系列產地到餐桌的食農課程;並請來在地知名陶藝家許宗煥、二十多年前從中國湖北嫁到彰化大城的美術老師王莉,推出捏陶、彩繪等藝術創作課程。
今年邁入第二年,遊學課程再進化,陳啟川在潭墘校區打造一座大型水耕溫室,讓孩子就近認識水耕植物。他更與地方青農合作,帶外校學生深入社區的苦瓜園、小麥田走讀,從播種、採收到食材運用,每個時節參與都有不同的農作體驗。
轉型一年多來,總部也努力貼近在地需求,利用校區設置社區關懷據點、長者運動空間,舉辦多場老幼共學活動。在地居民從觀望、不認同,到看見地方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漸漸地,質疑的聲音也跟著變小了。
隨著特色遊學中心設立一年有成,第二年,縣府又擴充八所種子學校,一共拉出十五條軸線,「遊學中心總部就像遊客中心,把縣內十五個景點串接起來,各自茁壯、美麗,形成彰化獨有的教育風光。」首年就加入計畫的大城國小校長王舜儀形容。
每所種子學校會在學期間開設八到十次遊學課程,連同潭墘總部的量能,去年六月到今年六月間,一共推出了二一二個學期中的場次,每次開放外校一個班級參與,「一所學校最多搶兩場,網站一開放就是秒殺,」曾目睹同事拿出整排電腦上網卡位的王舜儀笑說,「簡直比演唱會門票還搶手。」
▲攝影·陳睿緯
▲芳苑國小推出的特色遊學課程,不只到濕地採蚵,也帶孩子參訪在地水
耕蔬菜農場(上圖)、體驗手作芝麻醬(下圖)。攝影·陳睿緯
縣府每年投入兩千萬元預算
促進孩子在地認同 地方產業隨之活絡
為讓彰化孩子免費參與,縣府每年投入兩千萬元預算,包辦課程講師費、材料費,今年開始更由縣府統一發包遊覽車,「我們希望把行政工作降到最低,讓承辦的種子學校能專注在課程規畫。」彰化縣教育處國教科長張碧珊說。
各校透過課程努力串聯地方資源,不只讓孩子促進在地認同,增加學校動能,地方的產業也跟著活絡起來。
位在八卦山東側的芬園鄉同安國小,幾年前也一度剩下二十六個學生,瀕臨廢校。校長施皇羽接手後,帶著老師開發特色課程,「我們的體育課教孩子爬樹、攀岩、射箭。」這所山上小校還設有木工教室,讓學生就地撿木頭,製作圓木筆、手機架等木作。
▲在彰化縣八卦山上的同安國小,發展出樹攀、射箭和木工等課程,透過特色化教學翻轉偏鄉小校停辦命運。右為彰化縣縣長王惠美。彰化縣政府提供
整個彰化縣變成一間大教室
走訪各鄉鎮 策略聯盟讓孩子跨校學習
「很多學校都有特色課程,重要的是推動跨校學習,讓孩子更認識自己的家鄉。」施皇羽說,單一學校很難包山包海,但透過策略聯盟,整個彰化縣忽然變成一間大教室,孩子可以走訪不同鄉鎮,藉由各校挑出最精華的課程片段深度學習,一趟遊學所帶來的影響,遠比想像得廣。
就像同安國小的遊學課,也與在地咖啡、鳳梨和養蜂產業緊密結合,他帶孩子實地走進鳳梨田採收,帶回來現做鳳梨冰沙,不只增進學習的新鮮感、成就感,也協助合作的青農行銷農產,「有次課程結束,家長透過學校訂了超過一百箱鳳梨到台北。」這就是施皇羽口中的正向回饋。
這項創新計畫僅推出一年多,已在教育圈做出口碑,不只家長喊話開放外縣市名額,台南、苗栗等城市也都前來取經。然而,這群從山海間闖出一條路的熱血校長們,沒有就此駐足。
去年,施皇羽將校園閒置空間活化,改造成住宿空間,在暑期推出三天兩夜遊學課程,吸引六都孩子爭相朝聖;潭墘總部也有三十人的留宿空間,可支援跨夜課程,兩個據點一北一南,總部計畫未來推出「跳校遊程」,安排一周的深度學習體驗,讓外地學子也能到彰化交流。
就這樣,一場偏鄉廢校風暴,轉化為八卦山下一整片的特色教育精采花圃;在《今周刊》今年度的「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中,彰化縣以這套計畫獲得「永續創新獎」的「社會力」大獎(遴選過程詳見後文)。
而若把腳步走得更遠些,你會發現,還有更多更多的大城、小鎮,正以同樣的創新思惟,讓人與土地共寫永續教材⋯⋯。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彰化:把教室搬到濕地與山林 給孩子的遊學課
今周刊
2024/10月 第1452期
相關